【古代大商人】

楊寧:誠信老店「張小泉」三百年不衰

楊寧

人氣 90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01日訊】「誠招天下客」、「人無誠意休開店」是中國商人歷代流傳的古訓。在浙江,就有不少商人秉承著這樣的古訓,開創了自己輝煌的事業,很多還被後人冠以「良商」和「誠賈」的美譽,比如杭州的胡慶余堂和張小泉、蘇州的孫春陽店、寧波的老三進鞋帽店等。本篇要講的就是「剪刀王」張小泉。

說起張小泉牌剪刀,用過的中國人無不誇讚。據說,全國平均每二個人就擁有一把「張小泉」刀剪。它不僅嵌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鎖軸牢固、鍍層光亮,而且開合和順、刻花精巧、式樣美觀、經久耐用。

1910年,張小泉剪刀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得了銀獎;1915年,又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二等獎;1919年獲民國政府農工商部68號褒狀,同年在首屆西博會上獲特等獎。正是因為其不同一般的品質,張小泉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享譽海內外。

事實上,張小泉剪刀業已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安徽人張思家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杭州,並在吳山開設了「張大隆」剪刀作坊,因所制剪刀質量上乘,生意格外興隆。張思家去世後,兒子張小泉秉誠父親創業時一絲不拘的精神,進一步改進了剪刀的質量,並選用優質鋼材,創造了「鑲鋼工藝」,使剪刀更加鋒利耐久。剪刀生意更加紅火。

不過,生意興隆的「張大隆」剪刀引來了眾多的仿冒者,使真正的「張大隆」剪刀的信譽受到了傷害。張小泉無奈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將「張大隆」招牌改用自己的名字「張小泉」,並在剪刀上刻上「張小泉」字樣,實行包退包換;而且不管生意大小,對待顧客是一視同仁。如此至誠的服務態度為張小泉贏得了更多的顧客。

張小泉的兒子張近高繼承父業後,為了維護店舖利益,在張小泉三字之下,又加上「近記」兩字以示識別,但仍然無法制止冒牌產品。到了張近高的兒子樹庭受業時(1736年至1796年),適逢清乾隆南巡至杭州。當時喬裝打扮的乾隆皇帝混在香客之中,信步上山遊覽。遊興正濃之際,突然下起雨來,乾隆一行只好下山尋屋避雨,匆忙中走進一間掛著寫有「祖傳張小泉剪刀」字樣招牌的作坊。乾隆出於好奇,順手拿來一把剪刀一看,只見寒光閃爍,鋒利無比,比宮中的剪刀質量還好,於是便買了一把帶回宮中,並頒賜「御題張小泉」匾額,還責成浙江專辦貢品的織造衙門,進貢張小泉剪刀為宮廷用剪,從此其聲譽更盛。

張樹庭嗣後相繼傳載勳、利川,傳至永年時,因永年年幼(1876年)店舖由其母孫氏掌管。光緒十六年,孫氏趁錢塘知縣上城隍山進香回府之機,攔轎告狀,痛陳飽受冒牌之苦,知縣遂出示佈告,明示「永禁冒用」。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當中國第一部商標法頒行之初,張小泉剪刀即以六角圖案內篆「張小泉」三字作為商標,報呈農工商部註冊獲准。後因同行又以五角、七角、八角繼續冒牌,當時的掌門人張祖盈遂以「海雲浴日」作為新標,呈部變更註冊,「海雲浴日」商標至今仍在使用。

1949年中共執掌政權後,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此時的剪刀廠業已屬於國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後,張小泉剪刀廠開始有了新的發展。2000年,張小泉企業實行了整體改制,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三百多年來,歷代「張小泉」的繼承者一直恪守著「良鋼精作」的祖訓,工善其事。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台灣一家電視台來採訪,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當著電視攝像機的面,現場檢驗一下「張小泉」剪刀到底有多大本事。於是,廠裡拿來一把用複合材料製作的鍍鉻民用剪,他們打算用它小試一下。鏡頭前,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成紅將100層棉布層層疊起……只見剪刀一張利口,「喀嚓」一聲,百層棉布齊刷刷落地。當圍觀者還沒來得及鼓掌時,又有100層棉布被疊好,還是那把剪刀一剪而下,棉布層再一次被齊刷刷剪斷。再檢查那把剪刀,不卷口,不帶絲,完好如初。在場的記者們連連稱奇:「『張小泉』果然名不虛傳!」

顯而易見,「張小泉」的成功除了精湛的72道傳統手工鍛造工藝外,更在於其一直牢記誠信的經商傳統。對於這樣商人,上天焉能不眷顧?@

相關新聞
大紀元九評和退黨周刊(03/20--03/26)
楊寧:商業始祖王亥
楊寧:商聖范蠡
楊寧:「中國第一商人」白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