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經濟對話 經濟人權再交鋒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5月10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美中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星期一在華盛頓舉行,預計人民幣問題,美國巨額預算赤字問題和人權問題將是爭論焦點。分析人士認為,會議不會取得重要突破。

美國代表團由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美國財長蓋特納率領。中方派出包括二十個部委的代表團參與。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計劃星期一早上開始,星期二下午結束。

分析認為,由於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例會宣佈,將在今年6月底前繼續實施第2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並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至0.25%的水準不變,壓低美元匯率,進而對大陸經濟帶來衝擊,此發展將使得對話焦點將不再僅限美國「單邊」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元走向勢必成為兩國攻防的新焦點。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用不正當的途徑影響生意往來。不久以後將任美國駐華大使的現商務部長駱家輝在5月初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就嚴厲批評中國緊縮其貿易環境。駱家輝批評的焦點是知識產權保護 不力和所謂的本土創新政策。它使國外企業時常被整個產業拒之門外,或者被迫交出專有技術信息作為在華運營的先決條件。

而中方經濟談判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則抱怨美國設置貿易壁壘。他說,美方常常以涉及國家安全的名義阻止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展業務,所以中國企業去年對 美直接投資只有50億美元。中國最大的IT企業華為就因所謂涉及”國家安全”而不得不放棄對美國三葉(3Leaf)公司的併購。

北大經濟學教授夏業良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認為,「在中美商貿活動中,雙方的這種博弈一直存在。不過,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國的經濟氛圍已不再是鼓勵市場經濟和競爭,而更多是計劃經濟回歸,也就是權力和資源都是由政府來配置。」

他表示對目前的中美雙方對話預期不高,「因為我覺得 更多地是強調一種內在的較量。包括政治上的因素都在發生作用。雖然在談論經濟問題的時候,不一定要明確談出政治上的意圖,但實際上政治意圖在發生作用。因 為中國已經感受到,美國在一系列問題上,包括人權問題和政治問題上,比過去的態度更加強硬。」

同時,由於日前結束的北京中美人權對話最終無果而終,美國國內有輿論提出人權問題必須納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議事日程,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坎貝爾週四特別強調要在人權問題上提出個案,具體提出中國維權人士被失蹤、被逮捕以及法律程序方面的個案。

責任編輯:薛飛

相關新聞
美國會呼籲中國提高核項目透明度
美中下月恢復人權對話  美將提網路自由議題
美國與中共下月重啟人權對話
數百訪民聚集北京聯合國辦事處要人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