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舉國矚目李、藥兩案:司法迫於民憤?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19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駱亞採訪報導)2011年4月22日,兩個大陸最受矚目的案件宣判。飽受非議的「李莊漏罪案」突然峰迴路轉,重慶公訴方提出撤訴,令外界難以置信;同日「藥家鑫激情殺人案」,一審判藥死刑。二個案子的結果令網路沸騰,網友認為這是網路圍觀的力量、民意的勝利。

李莊案被司法界稱作中國法制史上的標誌性案件,被媒體看作是國內外形勢和輿論壓力下高層權鬥的一次平衡和妥協。不少學者希望重慶檢方立案追究李莊案中違法機關和個人的犯罪行為,並將查明真相公諸於眾。

李莊第二季 網路圍觀展示力量

重慶打黑中極具爭議的「律師造假門」案,去年2月9日二審,北京律師李莊被指犯辯護人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判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今年6月將獲釋。就在李莊即將出獄前兩個月,重慶警方突然又稱李莊有遺漏罪行——被控妨害作證。李莊案續集上演出乎所有人意料,令辯護律師陳有西憤怒而作〈李莊案,還有必要陪練嗎?〉,並揭開了李莊案第一季的司法黑幕。

一年前李莊案二審時的戲劇一幕很多人記憶猶新。當時李莊大鬧法庭,搶話筒曝「幕後交易」,指責重慶當局失信,不遵守「認罪就判緩刑」的承諾,這一幕司法界醜聞,令中國一些司法界專家、學者異常憤怒。

北京劉曉原律師表示:「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他的刑期快要屆滿時,竟又發現他的『遺漏』罪行。這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還是另有什麼原因?」陳光武律師也指出,由於李莊將於6月12日下午走出監獄,李莊肯定要說話,肯定要大張旗鼓地訴說,所以社會上所有的法律人,不管律師還是教授,對這次漏罪案審判,認為重慶法院目的非常明顯,就是防止李莊在那個時候順利走出看守所。

為此,法學專家賀衛方教授公開發表《致重慶法律界的一封公開信》,言辭懇切,被認為是對法學界的拷問。

李莊漏罪案被稱為李莊第二季,開始就引起社會巨大反響,特別是中國司法界組成陣容強勁的法律顧問團,包括均超過80歲、被稱為「中國民法三傑」之一的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以及著名大律師張思之、北大法學院賀衛方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京衡律師集團董事長陳有西、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許蘭亭、北京市律師協會刑事辯護委員會秘書長李肖霖、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主任張青松、北京魏汝久律師事務所主任魏汝久,還有當天出庭律師斯偉江、楊學林等。

當時就有不少行家說李莊第二季將比第一季更精彩,開庭更有陳有西學術網、陳光武律師網和一些個人微博對此全程直播。


左圖:李莊第二季辯護證詞。(律師提供)右圖:李莊被控妨害作證罪案《起訴書》。(魏汝久律師的博客)


4月19日開庭,22日即發生戲劇性變化,公訴方稱辯護人當庭舉示的新證據與公訴方舉示的證據存在矛盾,證據存質疑,公訴方決定撤回起訴。

魏汝久律師告訴記者,李莊確實無罪,或者說法院判他無罪,或者檢察院撤回起訴達到不能認定他有罪的結果。

魏律師說包括律師在內的絕大多數普通網民發出聲音,影響了判決結果。律師是專業人士,絕大多數支持辯方,我想重慶方面不得不正視社會和律師界的普遍看法。還說「我相信重慶的司法機關、檢察院和法院不想再被綁架和操控,因為法律專業人士能看清楚這個案子李莊是無罪的。」

但有網友發推不認同李莊第二季是法制的勝利:「在大面積失蹤、逮捕進行時的今天,任何對法治現狀的正面評價要麼建立在事實的取捨剪裁基礎之上,要麼建立在對苦難的無所感知基礎之上。」

律師李立也說:「今天公訴機關撤訴與當初提起公訴一樣,都是領命而為,有人說出現了一絲法治的亮光,我要說那亮光不是廟堂之上持公器的他們給的,而是上陣前線的律師、學者以及圍觀吶喊的人們經努力而發出的。」

護律師楊學林事後表示,李莊本人也起了很大作用,關鍵是一份錄音證據,它被李莊保存在一個非常好的地方。

陳有西律師希望重慶檢方立即對重慶公安局、江北公安局故意製造冤案,濫用職權罪、徇私枉法罪立案偵查,查明真相後公諸於眾。陳光武律師也表示,執法、守法,是司法機關的本分,談不上崇高,亦不值得致敬,只能是歡迎其放棄錯誤,希望對責任者依法嚴肅追究!

「藥家鑫激情殺人案」一審判死應對網路圍觀


藥家鑫在3月23日的庭審上。(大紀元資料室)


去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行人張妙後,又手持尖刀連刺傷者八刀致其死亡,逃跑途中又撞傷二人。藥家鑫「該生」還是「該死」,網路上出現了「怕麻煩」、「激情殺人」、「彈鋼琴習慣性動作」、「我也捅」、「不殺不足以平民憤」、「藥家鑫能激情,法律就陽萎」等言詞。還有媒體報導死者親屬在家裡跪倒在地,求菩薩保佑處死藥家鑫,「相信會有個公道」。

今年4月21日《環球時報》刊登社評,呼籲「司法要敢於拒絕輿論過分要求」,說「當最終判決出來後,持不同意見的人也應對它給予尊重,而不是繼續製造輿論,努力證明自己是對的。」此言一出,網路震動,網友們在微博上預測:鑒於中共一貫枉法,藥不會被判死刑。


4月22日,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案今日宣判,藥以故意殺人罪被當局判處死刑。(合成圖片)


但22日藥家鑫一審被判死刑,網路驚愕,也隨之出現對藥家鑫案,是討伐人性之惡、檢討社會之失,和探討中國要不要廢除死刑等問題。

賀衛方教授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指出,民意在這兩個案件中起到巨大作用:不是今天的網路時代,尤其藥案,結果不好預測。李莊案很多人覺得只是一個戰役的小規模勝利,沒有民眾的監督,李莊可能又會被判刑;藥家鑫案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比較正常,如果判決其他的如無期等,可能會引起民意的反彈。

何兵副院長接受採訪時指出,中國法制走向是根據政治走向決定的,還有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第三個背景就是民意。

何兵和賀衛方都說過類似的話:沒有獨立的司法,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何兵認為這也是兩起案件昭示的問題。事實上公眾對這些案件的「過分」關注也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擔心,「害怕這個社會真的被叢林法則主宰,弱者徹底喪失了法律的庇護」。

李莊第二季結局示薄熙來敗北 人氣逆轉

時值十八大「卡位戰」前夕,以薄熙來為代表的太子黨和中共其他派系紛紛以各種方式影響明年政治局常委人選。薄在重慶「唱紅打黑」很多年中南海都沒表態,最近一年卻有周永康、李長春、習近平、吳邦國四個政治局常委表示肯定,中共組織部長李源潮也大加讚賞,這表明中共上層對薄熙來那一套越來越認可,也表明重慶模式會在全國推廣。

在這種局面下,李莊第二季開始並不被看好,甚至有位律師預計李莊第二季被判刑不會低於一年。很多網友也預言李莊要在裡面待到十八大之後。而李莊案第二季重慶公訴方卻撤訴,令外界驚訝不已。

作為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4月29日會見港澳媒介時,首次主動回應李莊案,稱自己從未插手該案,薄重複「實事求是,依法辦案」八個字,每說一字手敲桌面一下,甚至薄還聲稱自己「記不起」李莊的名字,在他人的提醒下,他才想起來。薄還堅稱,李莊案「任人評論,成不了氣候」。薄在一年前的兩會上還點評李莊案,今天竟稱想不起李莊的名字。港媒點明:薄在李莊案上遭到「一大打擊」,「人氣逆轉」。

評論說,「越來越多人質疑讓心胸如此狹隘、法治思想如此薄弱的人升任政治局常委,絕非好事,令薄的人氣有逆轉之勢」。

薄熙來會見媒體前一日,中美人權對話閉幕,《人民日報》推出了一篇社評,提到執政者「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大談思想觀念的價值,甚至提到「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高度。外界認為這跟唱紅打黑的「重慶模式」完全背道而馳。

大陸一名自由撰稿人表示,《人民日報》提到「一些人對待批評諫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感覺是衝著薄熙來,覺得有些不尋常。

他的朋友間交流也認為:「這篇社論是自中共發佈打壓法輪功社論以來,對社會影響最大的社論;李莊案的撤訴,是中共開明派的勝利,也是中共高層有人打壓薄的反應;這篇社論說的核心是在言論和文化方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多元化發展中國社會,是對前不久吳邦國『五不搞』的直接否定;中共的內鬥,已經直接擴大到民間,利用民間爭取力量,幫助某些派別在鬥爭中取勝。」

《聯合早報》5月4日發表評論〈李莊漏罪案匆忙落幕 薄熙來政治前途山重水複?〉指出,外界相信溫家寶所謂的「文革遺毒」,指涉的對象包括重慶「唱紅打黑」的某些做法。評論還稱,大陸學者對於重慶「文革重演」的指責,在上個月的李莊「漏罪」案前後再次達到高潮。


中國著名的法學家賀衛方。(陳有西學術網)


賀衛方在開庭前上網發表致重慶法律界公開信,直指重慶發生的許多事情,「令人恍然有時光倒流、文革重演之感」。李莊辯護律師開庭第一天的辯護詞,也表示重慶是「復辟文革」。

而薄29日接受港澳媒體採訪時矢口否認「唱紅」是搞社會意識形態的政治運動,被認為是對溫家寶「文革遺毒」的回應。

對於薄熙來十八大能否進常委,有消息稱最大的障礙就是溫家寶。溫家寶對重慶唱紅打黑遲遲不表態,被認為是薄最大的心病。

原香港《文匯報》駐東北辦事處主任姜維平表示,李莊第二季結果只是薄熙來不得不自找台階下的一個讓步,不是中國法律勝利的分水嶺,只是高層權鬥的一次平衡和妥協。

他還說:「民眾的『圍觀』比重慶官方策劃的『圍觀』更有力量,……薄熙來沉醉於虛幻的『毛澤東熱』之中,已利令智昏,自蹈覆轍,他忘了,他不是毛澤東,毛澤東走紅的時代已經死了,死灰不能復燃,正如李莊不能再次入獄一樣。◇

本文轉自223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5/9374.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檢方對李莊漏罪案撤訴 律師解讀戲劇性變化
「激情殺人」藥家鑫一審判死刑 結局仍是迷
萬眾矚目李莊案與藥家鑫案:司法迫於民憤?
姜維平: 李莊案顯示 圍觀改變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