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本優勢消退 美國重登製造業王座?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綜合報導)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把製造業大量外包給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未來五年美國製造業將復興。

中國低成本優勢漸失

中國的工資水平正在上升,在附加值較高的行業,中國經理人的工資已達到其西方同行的水平。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Christian Murck)警告說,未來五年內中國的低工資優勢將會消失。

此外,能源、原材料、房地產和海運成本都在提高,這在迅速增加美國製造商在海外的運營成本。

波士頓諮詢集團的研究認為,除非是為了在巨大的中國國內市場上銷售,外國公司越來越沒有動力把生產基地設在中國。

美國國內生產效率提高

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指出,雖然過去40年美國製造業的僱工人數可能一直在下降,但業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卻有了很大提高,美國的製造業產出這些年實際上是增加的。製造業企業目前在美國賺的錢比4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波士頓諮詢集團的研究顯示,未來五年,中國製造業的工資成本估計將每年上漲17%,而美國的漲幅將僅為3%。過去20年,中國工廠工人的平均生產率已提高十倍,但仍不及美國同項指標的三分之一,從而抵消了中國的低工資優勢——中國工資通常僅為美國十分之一。

僱工成本通常占製造業總支出的20%-30%,而購置設備等其他成本,在中國往往並不低於其他地方,因此,到2015年,在許多面向美國市場的產品製造方面,中國不大可能擁有相對於美國市場的成本優勢。

受各種限制 外國企業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難

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週三在華盛頓的一個論壇上表示,外國企業來在中國做生意愈來愈困難。他強調說,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經常被排擠在某些領域的整個市場外,或被迫透露其技術資訊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他引述了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商會所作的統計指出,只有百分之三的結算建議接受公共調查,而中國在2008年曾決定讓這項作業程序成為必須。

中國四月公佈的外國投資目錄修正建議,列出了受到鼓勵、批准、限制或禁止的外國企業參與的經濟領域。中國當局承諾將在美國企業涉足中國市場的許多領域撤銷這些禁令,但新的目錄卻離這個承諾越遠。

其它因素

除此之外,原材料和海運成本的提高,以及美國當地大幅度的稅收優惠,使美國企業將生產業務遷到海外的理由開始變得不那麼充分,甚至還使一些企業打消了將業務遷離美國的想法。

為甚麼不乾脆把生產轉移到越南、印度或其他低成本的地方?公司常常會發現很少有其他地方有中國這樣的供應基地、貨運基礎設施和熟練工人。

美國企業調整方向

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駐院研究員馬金(John Makin)表示,對美國製造業崛起的預測,與美國企業的發展潮流相符:更多的美國企業正在調整方向,轉而生產「可以以節約勞動力的新科技製造的、更為精密的產品」。

高級微設備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MD, 又名:超威半導體)分拆後的公司(Globalfoundries Inc.)決定將在紐約州馬爾他開設一家新廠。紐約州推出了13億美元的撥款和減稅計劃來吸引這家半導體廠商。Globalfoundries Inc.首席執行長格羅斯(Doug Grose)說,這項計劃使美國的經營環境與其他國家一樣吸引人。

美國第二大鋼鐵製造商紐柯公司(Nucor)首席執行官迪米科(Dan DiMicco)表示,得益於美元疲軟,未來十年,很多美國企業都擁有「巨大機遇」來擴大本土製造規模。

波士頓諮詢集團在剛剛發佈的研究報告中預測,未來五年,隨著生產保留在國內或遷回國內,美國可能看到製造業的復興。

美國會重登製造業王座嗎?

根據諮詢公司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的數據,去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19.8%,略高於美國的19.4%。波士頓諮詢集團高級合夥人西爾金(Hal Sirkin)表示,中國工業和消費者對商品的「龐大需求」,將足以讓中國繼續在製造業頭把交椅上坐一段時間,因為這些商品大多將由設於中國本地的工廠供應。美國公司肯定會繼續擴大在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生產,以服務於那裏不斷增長的市場。但可能不再將海外工廠生產的產品拿回美國銷售。

相關新聞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外媒質疑
外電:中國南方新局面  勞動力不再廉價
「中國製造」將佔領美國空軍基地
經濟學人:中共掠奪式開發 非洲熱情轉防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