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特供」造就地溝油

葉檀

人氣 12

【大紀元2011年09月26日訊】食品安全頻頻觸及底線,是社會道德底線失守、監管制度形同虛設的強烈信號。

中國可能五分之一的食用油用地溝油充數。有推算稱,用全國每年食用油使用量減去每年國內食用油產量和進口量,兩者差值可能就是地溝油的使用量,這個推算的數字可能不是很準確,但基本上能反映地溝油重返餐桌的全國規模。據瞭解,2009年這個差值是400萬-500萬噸,而我國一年食用油的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

地溝油經歷十年屢屢佔據新聞頭條的歷史,現狀仍未改變。反省的原因不出所料,食用油標準失當,各部門邊界不清,衛生、質量監督、工商管理、環保、市政、城管、公安等諸多部門相互推諉,都成為地溝油屢禁不止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反省中被遺忘。

包括地溝油在內的食品安全,到人人恐慌的程度,與市場的權貴屬性官不可分。

監管部門不作為,使民眾失去區分安全食品與不安全食品的信心,只能把所有的食品都打上安全問號。

這時,市場會有兩種做法。一是在民眾督責下,使監管部門釐清責任邊界,重新設定標準,嚴格執法,換取民眾對食品安全與政府監管部門的信心。有關方面在做,公安部門對地溝油的打擊就是案例,但相比氾濫的「化學食品」,質監部門、工商部門的作為少得令人絕望。二是恢復權貴特供經濟,與資金堆砌的小農經濟。

權貴特供經濟,是將官員食品排除在市場體系之外,運用權力使官員成為低價綠色菜的受惠者。官員利用權力把自己排除在有毒食品的受害群體之外,從青菜、雞蛋到牛奶,可能都存在特供體系。《洛杉磯時報》9月16日的報導說,在北京順義的一座農場,1.8米高的鑄鐵柵欄環繞周圍,農場的滑動鐵門有保安把守,只對特定的一些轎車敞開,這顯然不是一座普通的農場。據附近一位村民說,這座農場只向官員們提供產品,它種植的有機蔬菜並不向公眾出售。特供菜的有限產出被供應給了政府官員、以及頂級運動員、駐華外交人員和其他精英階層的餐廳。

特供範圍可能下移,每一級官員都會如法炮製,讓自己成為有毒食品中的安全孤島。9月16日,新華視點報導,浙江麗水遂昌縣的綠色農產品基地保障了浙江一些部門和單位的內部供應,因而變成「特供」農場。報導指出,遂昌高坪鄉高坪村「桃源尖」牌的瓜果蔬菜主要供給對象也是一些高檔酒店和上級機關部門。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農業廳以及上海黃浦區環保局等一些外地政府機關,都是這裡的定點用戶。當地農業局進行了反駁,但網絡上依然群情洶湧,這片深山裡的綠色桃源,被貼上權貴的標籤。

腐敗的特供機制,是封建時代「御用」思維的當下投射。在特供思維中,沒有市場意識,缺乏現代管理理念,有的只是權貴權力在食品領域瀰漫的一股腐爛之氣。如果市場權貴難以制止,假以時日,中國將回歸低價而質優的特供體系,御用菜、御用茶、御用陶瓷等層出不窮。

直到今天為止,中國的御用體系從未停止,特供陶瓷等均已曝光。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三十年之後,卻依然要靠特供體制保障食品的綠色與安全,是對市場經濟的諷刺,說明缺乏對市場規則的駕馭能力,而只能保一己之安全。最終,這一方淨土必然阻撓公平市場的進程,成為中國市場建設中的最大攔路虎。

資金堆砌的小農經濟,相比權貴的特供經濟少些腐敗之氣,多了暴富的驕矜之氣。許多有錢人在市郊農場中租幾分地,包幾個菜農,關起門來「直供」綠色食品。

綠色蔬菜農家樂,本可以成為前景光明的產業,卻在氾濫有毒食品的襯托下,淪為暴發的盛宴。城市中人可以到農村種菜消除疲勞,可以將自種的綠色蔬菜發展成龐大的市場,但這一美妙的設想難以實現,一旦離開熟人社會的信任感,消費者對貼上綠色標籤的食品照樣不信任。

大多數時候,在食品恐慌倒逼之下,綠色蔬菜的小規模種植,成為小農經濟的復歸。誠信的缺失,使人們認為其他行業的人都是投毒者,人們對改變體制感到悲觀,寧願回到自己動用、豐衣足食的小農經濟時代,導致社會整體交易成本直線上升。

運動式的食品安全執法是常態管理手段,但運動執法無法建立起市場規則的根基。如同以往歷次執法,沒有人因為大範圍的有毒食品氾濫被問責,有關部門官員施施然互相指責,群情激憤之時社會信任感再次後退。

可怕的食品安全顯示出社會道德無底線,誠信徹底缺失,公平市場規則的淪喪,最重要的是,統一的安全的內需市場無法建立,中國在外需動力減弱之後,不得不面對千瘡百孔、權貴橫行的內需經濟。

(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河南記者被刺十餘刀身亡 疑揭露地溝油
外媒:官員「特供」造就地溝油
梁京:地溝油與救歐洲
德國的「地溝油」去了哪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