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人念完小學 就能自食其力?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12日訊】民國老課本《啟蒙國文》編者按寫道:「本書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於兒童心理,不好高騖遠。本書注重立身、居家、處世以及重人道愛生物等,以擴國民之德量。本書注重實業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

據《杭州日報》報導,近一百年前的國語老課本,反映了辛亥革命後的氣象,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鋒。從臣民到國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時期養成獨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會中安身立命?該報摘錄了教育學者王麗寫下的《安身立命少年書》,講述她眼中的國語老課本,既是紀念,也可作為對當下教科書的懇切期許。

這些年來,民國老課本頗為走紅,這在讓人感慨、憤激的同時,也放大了社會民眾對當下教科書的期待。人們都在強調要珍愛母語,可在具體的路徑選擇上卻每每讓人失望。為甚麼會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情況?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疏離、隔膜乃至扭曲,可能是一個原因;而從技術層面講,時下語文課本與人的割裂也難辭其咎。

……

童蒙養正 固本培元

報導稱,為甚麼民國時期不少人念完小學之後,便能在社會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

民國老課本將中國文學之美、書法之美和繪畫之美融於一體,兒童使用這樣的國語課本,得到的有對中國書法、繪畫的欣賞能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審美觀——屬於中國人的審美觀。

「童蒙養正,固本培元」,這是中國上千年來傳統啟蒙教育的核心。民國老課本的特點是教給兒童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常識:如初版於1917年的《商務國語教科書》,從課文目錄便可看出編寫者的意圖:1、入學。2、敬師。3、愛同學。4、課室規則。5、操場規則。6、儀容。 7、早起。8、清潔。9、應對。10、孝父母……透過這些條目,人們看到的是《弟子規》的影子。

老課本採用大量兒童日常生活的小場景來達到教育目的。如「親恩」一課,畫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著蟲子,正飛向樹丫間一窩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對於一些兒童一時不易領悟的「大道理」,老課本往往能用淺近通俗的事例來說明。如「讀書」一課,課文曰:「學生入校。先生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一問一答之間,點出了「讀書」的要義,樸素而深蘊。兒童一旦記住,便終身難忘。

這些課文均從兒童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擯斥空洞說教,注重趣味性與潛移默化,背後則處處看到「教化」的影子,即在小學階段便樹立中國傳統價值觀——仁、義、禮、智、信,為將來的立身處世奠定基礎,難怪當初有的國文課本便稱之為「修身國文」。

……

上世紀20年代的老一輩人,由於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學畢業。但他們後來均能在社會上謀得一份職業,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秘密」也許在於這樣的小學課本。

養國民之人格 擴國民之德量

報導稱:「小學課本是一個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老課本處處教人看到編寫者『奠基』的用意:奠常識之基,奠審美之基,奠倫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傳統之基,而最終奠民族精神之基,即梁啟超當年提出的口號——新民。」

據悉,1912年至1949年,短短37年間,儘管戰亂頻仍、社會動盪,全國各書坊共計編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學國文、國語教科書。

當時,全中國各中小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某個版本的教科書,甚至教師自編教科書。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一流的知識份子精英能夠加入到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的行列中來。他們直接保證了教科書編寫的質量,而他們的理想也通過這些教科書得以表達。

……

總之,在某種程度上,《啟蒙國文》老課本的宗旨也代表了當時多個版本教科書的立場,並鮮明地體現在每一篇課文中。

中國民眾評論

南京市民眾笑看人生說:「現在的大學生知識水平頂多是過去的高中,民國教育質量高,上過私塾就能應付多種多樣的工作。現在的教育質量太差,比文革前差多了,台灣,香港的大學在亞洲有名次,大陸有嗎?在世界的排名就不知排在第幾十位?知道羞恥嗎?」

騰訊民眾永州市民眾無為稱:「現在的教育簡直就是垃圾,說是在教育人不如在奴役人還好。」綿陽市民眾佩傑:「這些課本原來只有緬懷的作用,但是現在看來比當下的教材好幾十倍。足見現在語文教育的失敗。」

楚雄州民眾夢醒時分稱:「現代教育已經走火入魔了,對於人格的教育基本上沒有了。讀書本來是以育人為本,讀書明理本來是教育的根本……」

湖州市民眾漂流萍蹤說:「從小開始學的應是啟蒙教育,學做人、學做事、學禮遇、學人生,現在眼下的一開始就向小學生灌輸意識形態,甚至階級鬥爭的。除此就是權、利,如此教育,想想會有甚麼結果。」

……

(責任編輯:李平)

相關新聞
兩會重要話題:教育體制中的弊病
澳總理稱教育體制需改革 才能解決技術工短缺
何清漣:失敗的教育體制對教育三大功能的嚴重破壞
伍凡:中國教育體制極端不公平不平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