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重要話題:教育體制中的弊病

標籤:

【大紀元3月1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光華2006年3月10日北京報導)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教育問題,是這次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最受關注的重點之一。從教育投入到亂收費,中國教育體制中出現的各種弊病都是大會代表和普通民眾關心和談論的話題。

中國教育電視台最近發表調查的報告顯示,在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上,接受調查的人士當中,有55%的人認為,這是體制制約引起的,而36%的人認為,這是因為政府對教育投入的經費不足。

*趙沁平:自主創新能力差距*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星期五的兩會記者會上表示,和世界上一些高水平的優秀大學相比,中國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確實有相當大的差距。趙沁平指出,造成這個差距,主要在於創新人才和科研條件缺乏,其中包括科技經費。另外就是體制和機制問題,包括科技資源配置、科技組織管理、創新激勵,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原因。他還指出,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的不足,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趙沁平說:現在大學的人才培養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主的知識傳授型文化,而科技基本上還是消化吸收、跟蹤追趕型文化,當然這是歷史發展的原因。

*傅委員: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

出席兩會的傅委員認為,中國不論是發展工業、農業或是其他行業,科學技術都是第一生產力。而發展科技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有經費,現在國家的經濟形勢很好,財政增長也很快,政府應該加大對科技投入的力度。

傅委員說:“如果我們不在這個期間取得長足的進展,那將來就很難講。現在國際上很多問題都是靠實力說話,不是講道理。誰給你講道理?”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強調,中國要靠科技和創新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年要在財政上投入人民幣716億元。另外要普及義務教育,兩年期間免除農村義務教育的學雜費。

*工人日報:教育投入增加少*

工人日報報導,最近10年,中國財政對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增加的非常少,而教育機會的增加,其實更多是建立在老百姓花錢買教育上。教育的負擔沉重,幾乎成為許多家庭共同的感受。

報導還指出,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代表和委員表示,10多年過去了,中國在義務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達到4%這個比例。1991年到現在,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在9.7%左右,但是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只有2.6%。有代表指出,經費保障問題是當前義務教育發展中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證券報:教育經費被地方財政挪用*

中國證券報報導,投入不足和教育成本過高造成了教育經費欠缺的原因之一。在有些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國家教育經費撥款常常被看作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收入而被挪作他用。還有就是教育部不直接負責學校財政,導致政令不通,管理不嚴。有的地方政府通過學校收取不合理費用,巧立名目亂收費。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正在給中國社會各個方面帶來很多不利影響。許多問題擺在眼前,如何整理頭緒,治標治本,民眾期待政府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上海前人大主任受審 曾被指幫情婦獲政協委員資格
中共黨媒高官稱記者寫稿要當奏摺寫 引熱議
上海知名櫥櫃公司「全屋定製」門店人去樓空
中共三中全會確定會期 專家:釋恐懼垮台信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