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一言 : 道不同不相為謀和民主應容忍異見

張三一言

人氣 2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17日訊】 [一]、為甚麼道不同相為謀?

A:道不同不相為謀,合理。
B:民主應該容忍異見啊,也有道理。

A 和B,誰對誰錯?答案是A 對,B沒有錯。而且B的話讓A更對。

這話何解?

「道不同不相為謀」另一面說法就是「道同相為謀」,是不是?

「民主應該容忍異見」是道同,即有一個叫「民主」的道相同;既然道同,那麼相互間「容忍異見」、求同存異,便是應有之義。若沒有「民主」這一道同,比如,要求中國現實民主的民主黨和誓死反對民主堅持極權一黨專政的垬之間,因為道不同,所以無法相為謀、相互間很難容忍對方、無從求同存異。可見,「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淺顯易懂的常態和常理。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凡事都有例外,在事實上,尤其是在政治實踐中違反這一淺顯常理的事多的是。例如,一些異議人士、民主人士、民運人士聲稱要與現政權合作、聲稱中國民主化不可以沒有□一分。這是「道不同相為謀」,這是不可能、行不通的蠢事;問題是死路、蠢事還有那麼多人去走、去做!

再說個具體一點的實例,王希哲主張用森林法則搶劫公權力,誰搶劫到權力就是誰的,所以力倡垬「打江山坐江山」合情合理合法。王希哲與垬合作是道同相為謀,不足為怪。但是,王希哲是一個老牌民運人士,他組建了一個民主黨聯合總部(名稱可能不准確),是此黨和另外的社民黨、還有其它甚麼黨的頭頭(好像是總顧問)。他的政治主張與民主黨根本目標──建立民主中國相牴觸。王希哲也許是由原先與□「道不同不相為謀」,後來自己異化成現在這樣,變成了與垬「道同相為謀」;若然,這不奇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甚麼王希哲任顧問的幾個民主黨派裡面那麼多為民主理想而戰的民運人士、民主人士竟然與反民主親垬的王希哲「道不同而相為謀」!王希哲和他同黨派的民主黨派人士根本就沒有「民主」這個道同,何以王希哲的反民主親垬與民主反極權專制獨裁的民主民運人士能互相容忍異見?可以共存於一個黨內?

[二]、道不同不相為謀和多元共存

其一,道不同到底可以不可以相為謀?可否求同存異?

答案是兩可。

兩可中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前面已經說了,不重複。現在談道不同可以相為謀。

道可分為總的、根本的、終極的道,例如,政治上是民主還是專制極權就是「總道」。當主張民主和主張專制極權兩派被另一類極權壓制,同樣失去了生存空間和表達途經,都在爭取相關權利時,這個爭取共同權利就是「次道」;為了次道而作策略性相為謀是常見的事。這是道不同相為謀的一種;可叫做策略性道不同相為謀。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可以求同存異。

另有一種是疑似道不同相為謀。比如,在民主國家內,一些毛澤東主義派與民主派的人能求同存異,有時或許還能共同謀事。這看似是道不同相為謀,實則是「事實道同」相為謀。因為不論是毛主義者還是民主主義者都在遵守民主法律、遵守民主社會秩序、遵從民主人際關係。所以,這些道不同者事實上是在同一道的基礎上相互謀事,所以是道同相為謀;同基礎相為謀。

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來陳述道不同是否可以相為謀。

當兩道(或多道),各道存在並不以損害別道為前提時,各不同之道可以相為謀、求同存異、多元並存。若果其中一道存在以損害別道為前提時,這一道不能與其它道相為謀、求同存異、多元並存。民主制度下各派都不建立在自己存在損害別派基礎上,所以異道的各派可以相為謀、求同存異、多元並存。極權派以損害所有非其臣服下之各獨立派、以剝奪民眾權利為前提,所以極權統治者(極權派)與所有獨立派別都不能相為謀、求同存異、多元並存。

其二,是否要強行改「道不同」為道同?

因為極權存在就必定要損害各異派和民眾的權利、利益,所以消除極權統治(制度、權力)是人民的天賦權利。你這個與我不同的極權之道,我就非要強行改變不可。

消除極權統治(制度、權力)可以一同消滅極權統治這個組織(派);也可以只變革極權統治(制度、權力)保留其在民主制度下存在的空間。條件是它不以暴力鎮壓民主的民主革命,願意談判妥協(改良)。

怎麼樣才能改變極權統治與各獨立異派不能相為謀、不能求同存異、不能多元並存局面?

觀諸人類政治變更史,我只看到一個辦法:革命。

革命就是不管你極權統治者同意還是反對,革命者採取單方面行動:強行剝奪你損害異己權利和剝奪民眾權利的能力(權力),以及這個權力賴於生存的基礎:極權制度──這是直接革命。也可以用革命即將行動這種實際壓力逼迫極權統治者處於要麼放權作民主化政治變革,要麼失權亡黨,兩者任選其一、沒有別途的困境,逼迫其作政治民主改革。在這種困境下若遇上一個有理性的極權統治者,下迫上行的民主變革就會啟動──這就是一般人說的改良;不過事實上是一種間接革命──除了極個別小國出現的例外之外,政治上再也找到到第二個沒有革命壓力的改良。

我一貫主張:對付極權統治者唯一手段就是革命;捨此別無它途。

為省篇幅,間略說一下。以上所說的只是革命壓力的一個方面:硬實力;事實上還有必定相伴隨的另一面:軟實力,即意識型態壓力。本文沒有談及並不是說它不存在或不重要。@

20120113 香港

相關新聞
張三一言:評《你究竟要我們怎樣生存》
張三一言:人在香港,心絞肺裂
張三一言:共產黨食言史
張三一言:黨主立憲與鳩母立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