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中國都市兒童患「自然缺失症」

人氣 7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子純編譯報導)中國部份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大大改變了許多居民的生存環境。在過去兒童可以爬樹、摘棗子、採葡萄、捕魚、抓蝦、撈蝌蚪,還有抓蟬和蟋蟀,用柳枝吹口哨,整天在室外玩,而如今的孩子們再也沒有這樣的童年了。他們看電視、玩電腦長大。

英國《衛報》近日報導,中國城市中長大的孩子早已成了都市叢林中的洞穴居民,他們失去了感受大自然的能力。他們可以談論鯨或獵豹的長度,卻無法描述他們足下的花朵。父母知道,如果他們的孩子吃太多的加工食品,飲食將變得不均衡,但他們很少知道,太多加工後的信息 也將嚴重阻礙孩子的發展。

盧斯(Richard Louv)在《叢林中最後一個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書中,使用「自然缺失症」來描述兒童與自然之間被割斷的聯繫。在迅速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的中國,這種現象日益嚴重。

1993年成立的「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是中國最早的非政府組織之一,它通過組織民眾觀察鳥類活動和園藝活動,為城市大眾建立起聯繫大自然的紐帶。「自然之友」於2000年開始了針對兒童的認識大自然教育,包括綠色希望行動(Green Hope Action)和羚羊巴士(Antelope Bus)兩個項目。

在綠色希望行動中,來自城市的志願者探訪貧困農村以提供環境教育,羚羊巴士是一個流動性的認識大自然的教育項目,是「自然之友」從德國引進的。類似的項目還有北京布魯克斯教育中心(Beijing Brooks Education Centre)的計劃,該計劃對濕地自然保護區附近居住的兒童進行教育。所有這些項目當初都在城市開始,現在轉向了農村。中國早期的非政府組織旨在幫助弱勢群體,而不是城市人口,因為城市人口往往能獲得更多的資源。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參與項目的人開始質疑這種需要長途跋涉的方法,並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居民。他們發現,城市的孩子們比農村的孩子們更缺乏接近大自然的機會,也就是說,城市的孩子們更多的受到「自然缺失症」的困擾。於是他們開始在城 市進行環境教育的實驗。在實驗中,城市的孩子們(甚至有些家長)並不需要更多的知識,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繫。

熱愛大自然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兒童輔導老師吳越說,即使是一隻螞蟻都可以讓兒童和成人恐慌不已。我們小時候經常捉來玩耍的螞蟻、蠕蟲和蜥蜴已經變成了可怕的「野獸」。與此類似,一次實驗中發現,日本大學生寧願在水泥砌成的排水溝裏玩,他們認為附近兩條岸邊綠樹成蔭的山區河流是危險的。長期脫離自然環境造成了人與自然的隔閡,以及對自然的恐懼,從而喪失了欣賞大自然美的能力。

隨著非政府組織工作的開展,他們意識到,孩子可以叫出一種植物的名字是個好事,而如果他或她還能欣賞到它的美麗,了解它的結構和演變,以及它與其它動植物的聯繫,並由此體驗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那這個孩子將會有更多的收獲。

在兩三年中,這些想法催生了一系列基於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體驗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由「自然之友」成員和志願者運作的大自然生活營;北京水珠生活營在北京郊外山區的自然研究中心組織的布魯克斯自然和藝術體驗; 韓海沙的社區花園項目;以及自然之心的課程,該課程結合了對大自然的觀察、解釋和攝影。

宋西在「自然之友」體驗自然項目中工作。她要求一群活潑的孩子閉上眼睛,躺在一顆大樹的樹枝之下。當他們睜開眼睛時,看見閃耀的陽光穿過綠色的樹冠,他們陷入了沈默,仿佛整個世界已經停止。

城裏的孩子們在活動開始的時候既不守紀律也不感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變得好奇、興奮和專注。一開始,他們不想搞髒自己,看到一隻臭蟲都會尖叫,但很快他們貼近自然的程度就超過了父母。如果他們有機會觀察和體驗自然,他們可能發現平時可能永遠也不會注意到的新事物,而且他們能對看來普通的東西產生豐富的想像力。

大自然在不斷變化,充滿美感,吸引著每個人去欣賞和理解。它能讓人們的感官更敏銳,它能激勵人們的精神,它能凈化人們的靈魂。不管有著怎樣的背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本性的回歸。就像「自然之友」的胡慧澤所說:「當俗事纏身的成年人注意到壯美的山景或艷麗的野花時,他們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室外遊戲使孩子們身體更健康,發展更協調,並幫助他們建立友誼。童年的「秘密花園」可以吸走孩子們的悲傷,撫慰兒童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這些活動是一個健康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樹木和植物不能沒有陽光和空氣一樣。

大自然是一個知識的寶庫,一座藝術的殿堂,它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知道如何欣賞美的孩子會更快樂,有創造力的兒童將獲得更大的成功。19世紀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在他的《開放道路之歌》(Song of the Open Road)中唱到:「現在我看到了成就最好的人的秘密,那就是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在大地上吃飯和睡覺。」讓孩子們和大自然建立起感情,點燃他們的好奇心和激情,這是一切學習動力的根源。

就像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在《教育也是浪漫的》(Education Can Be omantic)
一書中寫道:「帶你到孩子出去走走,如果你有一顆平靜而從容不迫的心,大自然將引導你去欣賞它,並給予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中國兒童孤獨症引起關注
英警方:中國兒童偷渡入境 成大麻工廠「園丁」
洛時﹕中國正養育出一代留守兒童
中國毒奶粉受害兒童父親申請保外就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