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成搖錢樹的中國古村落7年消失近半

人氣 54

【大紀元2012年10月11日訊】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對古村落過度開發,而不看重保護,被當成了搖錢樹,從而導致乘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延續了數千年、數百年的古村落以驚人的速度破敗,7年來,近半的古村落已經消失。

據大陸官方媒體報導,山西太原謝氏源頭洞八嶺村已經破敗不堪,中國「懸空村」王化溝只剩下七八戶人家,「保護樣本」後溝古村裡紅磚房拔地而起,張壁古堡裡的原住民將要外遷……山西多個古村落正以驚人的速度破敗。專家稱,不僅僅是山西,全國多地古村落的保護狀況均令人擔憂。

快速消失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在美術、建築、民俗上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有一定歷史年限、規模,現在仍活態存在的村落。據大陸文聯副主席馮驥才介紹,目前全國有230萬個村莊,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還剩下兩、三千座,而在2005年還是約5,000個,7年消失近一半。

古村落正以驚人的速度毀壞,有的居民遷居新房,舊房無人理會,很快自然毀壞;有的村民在村裡修建了一些現代形式的新房,破壞了其傳統風貌;更有些古村落在旅遊開發中被人為「掏空」了,成為沒有原住民的「空心村」。

深秋的洞八嶺村顯得格外蕭條。這是一座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禦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統。而現在,倒塌的牆體、椽簷、門匾觸目驚心。

據山西謝氏聯誼總會名譽會長謝小品介紹,洞八嶺村是謝氏源頭,是周宣王為其元舅申伯祖封建之古謝城的活化石。房屋匾額上刻有《詩經》的「南土是保」、「南國是式」、「陳留世裔」等句子,擁有「蟠龍」、「麒麟」、「太極圖」的屋簷磚雕、「龍鳳」飾紋以及12棵直徑4米左右的古槐等。由於缺少保護,這個具有重要文化和文物價值的古村落瀕臨消失,55%的建築物已經倒塌,只有寥寥幾個孤寡老人還居住在村子裡。

即便是已經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情況也不容樂觀。位於山西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的後溝古村,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2005年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7年過去了,如今,在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落裡,一座座嶄新的紅磚瓦房拔地而起,與古風古韻落格格不入。

在另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張壁古堡,村民將要和自己祖祖輩輩居住的村子告別。目前,張壁村外投資1億元建設的古堡新村工程已接近收尾,搬遷工作將在今年年底陸續展開。

城鎮化和旅遊開發使古村落丟了「靈魂」

中國大陸國城鎮化率已經從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51.27%,城鎮人口首超農村,達到6.9億人。幾十年來市場經濟和城市化浪潮,使成千上萬個古村落面臨威脅。

城鎮化快速推進促使遺產保護與舊房改造的矛盾日益突出。相當一部份古村落既不是文物保護點,又屬於私產,因此一些地方大量拆建老房子興建新樓房,原住民「真空化」。

另外,文物保護遵循屬地管理的原則,但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重開發輕保護,把古村落當作「搖錢樹」。

由於過度的旅遊開發,原生態的風貌正在退出人們的視野。景區裡的停車場、餐飲設施、賓館、道路交通建設等為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時,卻破壞了古村落原有的寧靜和純樸民風,而原住民的搬遷,則使村子丟了「靈魂」。

守住古村落這個「最後的家底」

有專家表示,古村落是中國傳統建築精髓的重要組成部份,真實地反映了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極富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對於歷史的傳承,比文字記載更準確、真實。然而,古村落又是極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須對當前這些現狀加以重視,使古村落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於世。

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霍耀中表示,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做好古村落保護的規劃,保護其人居環境。村落必須是人居住的環境,作為聚落中的人也是需要進步和現代化生活的。這種「老戲新裝」的保護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由於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資金匱乏。除國家應該下撥古村落搶救保護的專項資金外,還應提高地方政府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規定出地方各級財政對古村落保護投入資金的最低份額。

有專家痛心地表示,中國城市風格和個性已蕩然無存,能否守住古村落這個「最後的家底」,現在還是未知數。如果不抓緊採取措施,很多古村落可能人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就要失去它們了。

(責任編輯:肖恩)

相關新聞
桂林發現千年古村落
山西後溝村被確定為中國古村落範本
江西安福發現蟹形明清古村落
廣東從化發現大型宋明建築古村落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