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獨自打拼 華人留學生的酸甜苦辣

海外留學不容易 突破語言關 適應新環境 耐得寂寞與鄉愁 追逐未來

人氣 455

【大紀元2012年10月28日訊】漂洋過海、求學海外,就算是來到風景宜人,堪稱全球最適宜居住的溫哥華地區,留學依然不是一件輕鬆事。語言天塹要跨過,陌生環境要融入,親朋好友不得見,百無聊賴逐未來。莘莘學子,相信即使身處舒適宜人的溫哥華,也會親歷酸甜苦辣,嘗盡人生百態。不過,這一切終究是值得。因此,莫虛度年華,辜負了海外自由的天空,更勿令心中的理想,變成夢想和幻想。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80後的留學生,與他們的父輩當初出國留洋有諸多不同。早期的留學生,多胸懷理想抱負,但幾乎身無分文,目標很明確,學成後希望留下來定居。而今,80後的留學生,大多不愁吃穿,畢業後,能留下就留下,實在留不下,回國也無妨。按照一個留學生的說法:出來看看,如果待不下去,大不了就回國。

這些80後留學生與前輩還有一個很大差異是,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出國後由父母資助,生活條件不錯,無需打工,有的還有自己的車、甚至還有買房子的。在家時,可以甚麼都不做,但來到溫哥華留學後,那就不得不獨立生活,自己要去面對新環境中的種種問題,還免不了自己要做飯,當然也有不少學生天天下館子。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80後留學生的生活,既快樂卻也寂寞。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勤奮學習者,大有人在;混世賭博者,也不乏其人。他們中,大都覺得,留學生活是他們的一個偏得,難得的人生經歷。

圖:SFU校園中的學生 (攝影:景浩/大紀元)

留學初期 要結識西人同學 儘快克服語言障礙

Maggie Zhang是來自湖南長沙的女孩,家中的獨生女,高中畢業就直接來到溫哥華讀語言課,然後上了一個私立大學的市場營銷專業,明年就將畢業了。由於父親的親戚都在溫哥華,所以Maggie有先天的優勢,住在親戚家,不擔憂生活沒有著落。

剛剛來到溫哥華的時候,她的堂兄堂妹都勸告她,不要總是跟留學生在一起,否則四、五年下來,英語還說不地道。Maggie聽從的他們的建議,結識了不同族裔的朋友,也因此學會了說四、五種語言。

目前正在SFU讀書的Shirley也承認,留學生的社交圈子確實很窄,總是那些朋友。由於大家都是華人,在一起通常都講中文,對學英語沒有幫助。但由於語言障礙,總是感到很難融進西人社交圈。

Shirley唯一的西人朋友,就是寄宿留學時的西人家庭,那家人的母親與她母親年齡相彷,奶奶都80多歲了,他們還保持聯繫與聚會。

從台灣來的留學生Tony Yang告訴大紀元記者,他也觀察到,大陸出來的留學生往往呆在華人小圈子裡,不敢與西人接觸,主要是害羞,而且很多都是獨生子,而Tony剛到溫哥華時,他選擇的寄宿家庭都是西人,逼著自己學英語。

圖:SFU校園中的學生 (攝影:景浩/大紀元)

一個星期適應新環境

從大連過來留學的Justin,稱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剛剛來溫哥華讀大學時,只有一星期的不適應期,很快就順利進入大學生活。提到留學生活,Justin總是說「還好吧」,給人感覺像個超人,彷彿生活中沒有甚麼能夠難得住他的。

高中畢業後,Justin就直接來溫哥華攻讀大學,在一所私立大學讀房地產開發專業。他說剛來到溫哥華的第一個星期,很想家,然後就適應了新的環境。唯一的困難就是,舉目無親、哪都不熟,但也沒覺得有甚麼大不了的,因為他很快結識了一班新朋友,大家可以互相照應,而且他的西人朋友也很多。

Justin笑說,從小父母對他要求很嚴,小學就自己獨立乘坐公交車上學,後來又寄宿在一所中學,多年的闖蕩江湖,自然許多事情都難不倒他。

從長沙來的Maggie Zhang笑著說留學生中流傳一句話:「我們中間流傳著一句話,找朋友要找出國留過學的,因為甚麼都能自己做,做飯都會。」

體會到寂寞和愁的滋味

留學生Shirley正在一個研討會上,她本人也愛好體育等,興趣廣泛。(攝影:景浩/大紀元)

Shirley來自富庶的浙江,與弟弟先後出國留學。生性恬靜溫柔、性格細膩又愛好戶外活動,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出國讀書已經四、五年,但她總是很想家。她選擇出國,是因為不喜歡國內的大學生活,覺得很無聊,加上好朋友準備出國,也就跟著踏上了留學之路。

由於是與好朋友一起出國的,加上又與男朋友談戀愛,開始的兩年大家很熱鬧,出去旅遊、聚餐……,從不知愁是甚麼滋味。但初出國的熱勁過後,大家就各忙各的,轉學校、談戀愛、回國、結婚生子等,大家相聚就不再那麼頻繁了。

當好朋友回國結婚生子後,寂寞的滋味隨之而來,Shirley說自己終於體會到了愁的滋味。在國內每次回到家,總能聽到父母的做飯聲,哪怕不說話也會有動靜,至少還有燈光亮著,而留學生回家卻是冷冷清清一人,尤其中秋、感恩節,她的朋友會與家人相聚,而她只好一人獨處了。

Shirley說:「有時真想馬上回去」,去年底到今年9月份,她回去探望父母,由於時間過長,回來後感到特別寂寞,備受煎熬。儘管寂寞難耐,但Shirley仍覺得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她當初留學,也是為了擺脫在國內讀書的無聊。

年初回國去,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同學們都變得市儈、浮躁、功利,金錢味太濃,這是Shirely不喜歡的,她父親也經常提醒她,做人要保持清醒踏實,不要浮躁,所以她認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是「正確的」。◇

========================

圖:SFU校園中的學生 (攝影:景浩/大紀元)

入讀大學不難 拿到畢業證不易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儘管住在親戚家裏,生活上方便了很多,但Maggie Zhang還是體會到了留學生的不易。她說:「在學校,做甚麼都需要跟別人交流,做課程的項目、研究論文、實驗室實習等,否則別人也不會選你當組長,由於交往多,我已經學會了四五種語言,日語、韓語、西班牙語都懂一些,粵語全會,英語更是沒有問題。」

Maggie表示,留學生如果舉目無親確實很難,因為甚麼都需要自己做,開銀行帳戶、料理生活、學習等等,都是一道道的關卡。尤其學習習慣,留學生剛開始很不適應,需要兩三年才能過來。她也看到一些留學生因為讀不下去,回國了,當然也有讀完書後回國的。

她認為,在國內讀大學門檻高,畢業容易,而國外讀大學進去不難,要畢業拿到一個學位就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國內讀書是填鴨式,將老師教的課程背下來,就能高分,而國外大學全部靠自學,做項目、研究論文、做實驗等,都需要自己動手,而且學的東西又實用,親自動手後也能夠記得住。」

正在SFU讀經濟專業的Shirley感同身受。她說,她自己的學習生涯並不順利。四年前來到溫哥華,先在列治文的昆特蘭理工大學讀英語,後來又換了一個學院,最後轉校到SFU。SFU對學生的要求高,她開始並不適應,慢慢逼著自己好好學習,「實打實」地學,這樣才能拿到學位。

勤奮學習 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

很小就離開父母的獨生子張曉宏,十幾歲直接就來到了加拿大讀中學,在一個基督徒的家庭寄宿一年。

張曉宏告訴大紀元,自己的運氣好,因為選擇的房東好,告訴他許多加拿大的情況與生活常識,加上他所在的中學,華人留學生少,他必須說英語。到高三的那一年,他的英語進步非常大。

房東的女兒也在同一所中學讀書,她分享了許多選課的竅門,張曉宏說,這對他的留學生活很順利也是巨大的幫助面。要知道,許多來留學的大陸學生,在中學讀書時,因為功課選擇不合適,不了解加國情況,走了許多冤枉路。

張曉宏來自大陸的普通家庭,讀書很用功。高三畢業後,他就直接升入BCIT讀書。大學的生活與高中就完全不一樣了,他說沒有想到如此緊張,由於BCIT的課程,一學期要選修8門,一週35小時的課程,加上功課,多得令人承受不住。

他所學的建築專業,多數為非華裔族,只有三個華人學生,畢業時也只有他一人畢業了,另外兩華人學生還沒有完成全部學業。張曉宏的刻苦學習很快獲得了回報,他畢業後不久就在本拿比找到了工作。◇

========================
混世嫖賭的留學生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 從大陸過來的讀高三的留學生,除了英語需要補習外,其他課程一般都很優秀。當然也有例外的,張曉宏說自己的同學中,有些家境非常闊綽富有,銀行的積蓄都夠他一輩子的開銷,他來國外留學,可能只是鍍鍍金而已,吃喝玩樂的,甚至有的不爭氣還嫖娼亂來。

在他的留學生朋友中,有的就一直讀預科語言,沒有及格不能畢業,卻用假話來糊弄父母親,告訴父母他已經在大學一年級了。遠在國內的雙親還可能認為,孩子在國外很爭氣,為之驕傲呢。像列治文留學生湯遠熙(在父母探親時,將母親殺害的一個留學生。)就曾經欺騙自己的父母,說自己取得了定居身分,說自己在加國混得不錯。

還有一些紈褲子弟在加國的留學生活,很舒服自在,有的向其他留學生炫耀。張曉宏的一個留學生朋友說,他的月開銷為幾萬元,可是他一個室友的開銷更驚人,每個月達20多萬,他父親是市長,母親是銀行行長。

更不堪者,迷上了賭博。張曉宏的一個同學就是這樣的,在賭場渾渾噩噩的,擺脫不了。該同學因為賭博欠債1萬多元,當他父母寄給他兩萬多元時,他償還債務後,馬上將剩下的一萬多元帶到賭場。第一次下大賭,投進5千元全部輸光,再拿5千元繼續賭,一下子贏回了一萬多元,令他賭性大發,發誓再贏就不玩了,再押大賭注,沒有想到這次是血本無歸。

(責任編輯:李然)◇

相關新聞
北京留學生:能觀神韻,我都不想回去了
習近平故地重遊 歡迎留學生被「戲弄」
都是ipad惹的禍 留學生講述驚魂經歷
加留學生借「信用」卡之便回中國前大套現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