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16)

曹長青

人氣 10

【大紀元2012年04月30日訊】第十六章:卡梅隆的大手筆

卡梅隆在好萊塢的地位,可不像當年巴拉德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那樣,申請一點研究經費困難重重,他要拍片子,提出預算,電影廠老板都點頭,因為他拍的片子個個賺錢。但他拍的電影成本都很高,像《真實的謊言》,成本達到一億美元,成為當時好萊塢投資最大的影片之一。所以卡梅隆被稱為「最能花別人錢的天才。」

但是,當卡梅隆提出要拍《泰坦尼克號》時,把電影公司的老板嚇了一跳。老板擔憂的是,第一,關於「泰坦尼克號」事件的電影好萊塢已拍過,而且拍過好多部,例如,1943年就有電影《泰坦尼克》,由著名影星芭芭拉.斯坦威克和羅伯特.瓦格納主演;10年後,又有故事片《泰坦尼克號》;1958年,沃爾夫.路德寫出暢銷書《難忘的一夜》,由此改編的電影《冰海沉船》發行到全世界,中國也配音上演了;1979年有《SOS泰坦尼克號》,一年後又拍了《升起的泰坦尼克號》;1986年,在巴拉德找到了「泰坦尼克號」沉船殘骸之後,陸續有兩部記錄片問世:《泰坦尼克號的秘密》,《回到泰坦尼克號》;1992年,又有一部紀錄片《泰坦尼克:海底寶藏》,由美蘇加三國聯合拍攝;四年後,有人拍了電視迷你劇集《泰坦尼克》;去年,又出來一部電視片《泰坦尼克:一個災難的解剖》。加起來,共有九部之多:三個記錄片,六部故事片。而且,關於「泰坦尼克號」的書和磁帶等更是多達200多種。「泰坦尼克號」已經是熟透了的故事,再拍這樣的電影,怎麼可能有新意,怎麼可能有票房價值。電影廠老板主要關心的是票房和利潤。

電影公司老板還擔心的是,卡梅隆提出的預算太高,達到一億二千萬美元,這個數目不僅超過了卡梅隆拍的《真實的謊言》,而且是好萊塢七個主要電影製作公司拍攝的電影平均成本的三倍。這樣高的成本,又是這麼熟透了的故事,一旦砸鍋,別說賺錢,怎麼可能收回成本?

但卡梅隆要拍的《泰坦尼克號》與眾不同,他要把它拍成愛情片、人性劇,挖掘「心靈的田園」;而且還要製造一艘和當年的「泰坦尼克號」一樣的道具船,利用高科技和電腦合成,拍攝出大場面、高水平。他的《泰坦尼克號》將是愛情、災難、大場面、高科技的現代交響樂,他像一個樂隊指揮,要用導演的魔棒,用他的全部才華和現代電腦技術揮灑出一個震撼世界的「驚奇」。

沒人對他說「不」的天才

在這樣的構想和電影天才面前,影片公司的老板沒法拒絕。因為卡梅隆早就被譽為是好萊塢沒人對他說「不」的導演,因為對他說「不」,就是對成功說「不」,對票房和利潤說「不」,電影廠的老板還沒傻到那種地步。

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在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旁長大。那個鄉下小鎮的全部人口還不如「泰坦尼克號」上的遇難者多,但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飛濺出的千姿萬態,刺激著卡梅隆的想像力,如同奔騰的瀑布一瀉千里、從小鎮流向天的盡頭。

1971年,卡梅隆移居美國。他先是在洛杉磯的「加州州立大學」主修物理,但畢業後卻沒有找到物理方面的工作,只好靠駕駛大貨車為生。他從十幾歲起就喜歡電影,幻想有一天自己能拍出像《日瓦戈醫生》那麼好的電影。他一直被這部電影感動著,曾連續一個星期每天都去看這部影片。他喜歡影片的壯觀、情感、音樂和所有的一切,並且這部電影引起了他從事電影事業的願望,於是他開始業餘寫劇本。

美國永遠給夢想者提供機會。住在電影城洛杉磯的卡梅隆並沒有等太久就開始走進他拍電影的夢裡。1978年,卡梅隆從一個協會籌集到經費,拍攝了一個短片,自己身兼監製、編劇、剪接、攝影和特技設計,顯示了他的多才多藝。

從1980年起他就有機會參加大電影的製作,先後在《太空之戰》、《吃人魚》等影片中擔任模型布景製作、藝術指導和製片監督等,真正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1984年他自編自導的《終結者》,在美國和全球都大獲成功,該片攝製成本才600萬美元,但獲得全球8千萬美元的收入,創利13倍。而且被《時代》周刊評選為當年的十大佳片。

之後卡梅隆又編寫了後來成為他的經典之作的《蘭博:第一滴血》續集和《異形》續集的劇本。他還親自執導《異形》,該片獲得當年數項奧斯卡獎提名。爆出大名的卡梅隆接著又導演了充滿創造性特技手法的影片《深淵》,這部電影第一次利用電腦技術仿真成人形圖像,從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該片在全球的票房也高達一億美元以上。

1991年,卡梅隆再次震撼影壇,他在《終結者續集:審判日》中,身兼導演、製片和編劇等數職,把在《深淵》中使用的電腦仿真人像技術又再次創新,使影片在特技效果方面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震撼力。該片也成為好萊塢最賣座的影片之一。

三年後,卡梅隆又自編自導自己製作了《真實的謊言》。這部電影的成本達到一億美元,而且和他以前拍的影片一樣,又是大叫響,全球票房收入達到三億六千萬美元。該片在中國也引起轟動,成為最賣座的外國大片之一,票房超過了一千萬美元。

卡梅隆在拍攝《泰坦尼克號》的大約十年前開始對「泰坦尼克號」事件感興趣,那時他正在為拍《異形》查資料。他先是對潛海尋找「泰坦尼克號」殘骸的新科技發生了興趣,隨後被「泰坦尼克號」的歷史和她上面的乘客的故事吸引住了。

挖掘心靈的田園

卡梅隆要拍的《泰坦尼克號》電影,分四個部分製作,第一部分是去大西洋海底實地拍攝真的「泰坦尼克號」沉船;第二部分在沉入水裡的模型船的內部拍攝影片開始時探險家去海底尋找寶石的鏡頭;第三部分是「泰坦尼克號」倖存者,百歲的露絲老太太回憶當年的經歷,也就是泰坦尼克號從啟航到撞冰山,以及卡梅隆編制的愛情故事過程;最緊張的一幕是最後第四部分的製作,就是要讓「泰坦尼克號」的模型船沉沒得跟1912年的真船沉沒過程一樣。

卡梅隆在說服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老板時,說他要把這個題材拍成一個愛情片、人性劇,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在1997年為《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一書所寫的序言中說:

八十五年以後,「泰坦尼克號」仍牽動著我們的想像,因為這個真實的故事就像一部偉大的小說。這個故事再也不可能寫得更精彩了……窮人和富人在一起,最終體現在死亡面前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讓女人先離開),那個過去的年代的嚴肅和高貴,那艘被人類的愚蠢在黑暗中開到地獄去時才攀上榮耀頂峰的巨輪。超過所有這一切的是她給我們的教訓:生命是不可測的,前途是不可知的……這不可沉沒的,就可能。

把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再次寫成電影,最大的挑戰是這個故事太被人熟知了。還有什麼該說的沒被說過?我覺得在以前的那些電影裡只有一個領域還沒有被挖掘,那就是心靈的田園。

我想讓觀眾為「泰坦尼克號」而哭,那就意味著為船上的人們而哭,更為那些不該死的靈魂而哭。但是這一千五百多無辜生命的死亡要讓我們的心去承受實在是太抽象了,雖然我們的腦中很容易出現這個數字。

為了讓觀眾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感覺和全面體驗那場慘劇,我認為有必要去創造一個感情的亮點,給觀眾兩個令他們喜愛,讓他們牽腸掛肚的主要人物,然後帶這兩個角色下地獄。傑克和露絲就是根據這種需要而產生的,於是「泰坦尼克號」的故事成了他倆的故事。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的電影必須首先是,並且永遠是愛的故事。

還有什麼比「泰坦尼克號」更具浪漫色彩?那些被殘酷的命運撕開的男男女女們,那些在極少的倖存男子中仔細搜尋丈夫和愛人的遺孀們,那個早晨以後的巨大損失和悲慟……這一切都那樣令人心碎。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和命運就像一張華麗的畫布,讓你去畫一個愛情故事。這張畫布提供了人類情感的所有景觀。只有最巨大的災難才能檢驗最偉大的愛情,才能定義最沉重的犧牲。「泰坦尼克號」以她所有的壯麗提供了任何其它歷史事件都沒有的這一切。

在製作「泰坦尼克號」電影的過程中,令我最畏懼的工作,不是想像中的製造那個巨大的場景,而是創作那些親密的瞬間。在我寫作時,以及和片中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溫絲莉特、迪卡普里奧一起工作的時候,都感到這點。我們三個人都知道我們的驚恐:「泰坦尼克號」的命運取決於我們能否把握著「它」(愛的瞬間)渡過意外事故的冰山——通過動作、神情、躊躇的微笑和生硬的話語……這些愛情萌芽期的語言給影片創作出生動的靈魂。

如果我們的觀眾能像傑克和露絲愛上對方那樣愛上這兩個人物,那麼我們就會從看他們倆,到觀察他們,到用他們的眼睛看這個20世紀最恐怖的夜晚。那麼這部電影就完成了一次循環:從一個關於「泰坦尼克號」的電影,到一個碰巧發生在「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故事,再回到對「泰坦尼克號」的真正感情。在體驗傑克和露絲的恐懼、失去和心碎的時候,我們終於感覺到了那一千五百條生命。

《泰坦尼克號》電影在全球的成功,觀眾們的一掬掬淚水,驗證了卡梅隆上述這個「挖掘心靈的田園」藝術設想。

12次潛入海底拍攝沉船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是以倖存的露絲老太太的回憶來倒敘的。他曾對這樣編織這個故事解釋說:

為了給歷史富以生命,並讓它能觸摸到,還要用一個現代包裝。那就是用露絲老太太來講這個故事。我覺得這會把那段歷史連接到今天。通過她記憶的窗口進入海底的沉船。這個設計幫助了蒙太奇的比較:從海底的沉船殘骸到巨輪當年的榮耀,從永恆的夜晚到太陽重新升起。

我有時突然震驚:「泰坦尼克號」並不是一個謎。她不僅存在過,她至今還存在。她現在仍躺在離水面四公里半深的海底,那個許多許多年以前她撞上冰山的地方,如果你真想,你可以去到那裡,看到那條船。在產生這些想法的瞬間,我明白了我不僅要拍這部電影,我還要以某種方式拍那條真船。

於是卡梅隆在花了好幾年的準備之後,帶領一個深海探險隊去了大西洋,拍攝沉睡在四公里半深度達80多年的「泰坦尼克號」沉船。

卡梅隆選的是一個裝備精良的隊伍: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俄國搜尋艇;兩條潛水艇,那是全球僅有的可載人並能到達「泰坦尼克號」殘骸深度的五艘潛水艇中的兩條;一輛專為這部電影製造的、並能在海底的「泰坦尼克號」深度運行的遠程操作車;一台為這部電影特殊設計的攝影機和壓力房,這是第一台能夠潛入大洋底,靠一個盤形斜面裝置在外面進行正常拍攝的機器;還有一個高能量照明燈的支架;更有充滿敬業精神的俄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工程師、電影技術員、潛艇科學家和優秀的海員們。卡梅隆自豪地宣稱,「我擁有世界上第一支好萊塢海底探險隊。」

每一次潛水之前,他們都像準備登月球一樣認真。花很多時間模仿用錄像機跟著潛水艇在海底拍攝的情形。畫好各種圖案,把每一次潛水要拍的東西列好清單。但一下到水裡,情況遠不如想像得那麼好。潛水員在海底的能見度很差。潛艇有18噸重,活動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加上海潮洶湧和海底的一片漆黑,想要拍到清楚的照片實在很難。

卡梅隆曾12次潛入海底。每次乘潛水艇駛向「泰坦尼克號」殘骸的海底,都要在黑暗中潛水兩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因為那是長達九里地的距離,而且是在深海之中。然後每次在沉船上專注地工作長達10至12個小時。

卡梅隆後來對這種經歷描述說:「當我到北大西洋的深海裡旅行了12次之後,可以老實地跟你說,到那兒去可一點也不是好玩的。你想像一下吧,兩個俄國科學家和一個好萊塢製片人擠在一個被大西洋的沉重擰緊了的、比電子玩具車還小的空間裡,自由落體通過四公里半的黑暗。我們完完全全靠那靠不住的科技系統去找到、並拍攝那個科技失敗的最高象徵——泰坦尼克號。」

有時他要在冰冷、漆黑的海底同時指揮兩艘潛水艇、配上燈光並指導攝影機拍攝那些以前從沒被拍過的「泰坦尼克號」的鏡頭。除了客觀外界的麻煩以外,還加上了另一個困難:他指揮的那些人員都只會非常有限的英語。

在12次潛海的最後一次,卡梅隆把好萊塢最昂貴的遠程自動操作車開到了海底的「泰坦尼克號」船艙裡面。在這之前,那些到「泰坦尼克號」上探險的科學家們,從沒有捨得讓他們的幾百萬美元的機器人開到沉船的裡面,他們只是讓機器人在船的外面拍照。卡梅隆忍不住對船艙裡面的好奇,冒著巨款製造的「操縱車」可能被損壞的危險,讓他的機器人操縱車去探測那條巨輪裡面的秘密。於是「機器人」把86年來從沒有人見過的「泰坦尼克號」內部的情形給拍了回來。

卡梅隆回憶說:「每次潛海,我們潛艇探測器都看到一個非常四方的東西,我們從沒有時間去探測它。」除了拍照片,卡梅隆沒有從沉船處拿回任何船上的東西。後來他對朋友說,如果不去海底拍那條真船,他起碼可以節省三分之一的製作費用。但「電影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現在觀眾在電影裡看到的「泰坦尼克號」海底殘骸鏡頭不到五分鐘,但卡梅隆為此花費的資金達幾千萬美元。

有人說他在「泰坦尼克號」待的時間超過了她的乘客。卡梅隆糾正說:「不,是超過了她的倖存者。」

從海底的「泰坦尼克號」回到那條幫他拍電影的俄國搜尋艇上以後,卡梅隆覺得他和那條船有了更親密的關係:他去了巨輪的甲板上,那些當年的乘客們曾在他眼前閃過,他被強烈的感情左右而大哭了一場。他後來說:「那天晚上,我明白了,如果我的電影只表現那天晚上的事件,而不表現那天晚上的情感,那麼它就只能失敗。」

再造一艘「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製成下水的本世紀初,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文藝復興的開始。在美國,可怕的南北戰爭也已經結束了50年,新一代們有理由在一個嶄新的新世紀開始的時候充滿樂觀,他們甚至幻想著歐洲會有和平與穩定。所以新的產品要大、要快、要好!還有什麼能阻止工業發展的轟隆馬達?

在20世紀初的那些年頭裡,人們對世界既充滿了樂觀,同時又多少有點擔心。因為科技發展太迅速,令人眼花繚亂,透不過氣來,所以不免有點忐忑不安,只是一點而已。卡梅隆創造的銀幕上的1912年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裡:輕鬆、愉快、樂觀、富有。

為了真實地表現那個時代,尤其是逼真地展示出那條當時震撼世界的人類第一艘巨船的宏偉、巨大、豪華和壯麗,卡梅隆決定造一艘和當年的「泰坦尼克號」一模一樣的道具巨船。卡梅隆是個極為較真兒的藝術家,他為了把道具船造得和「泰坦尼克號」一樣,親自去了目前仍座落在英格蘭貝爾法斯特港的「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公司」查找當年製造「泰坦尼克號」的原始文件。他們看到船的設計圖紙和許多照片,但沒有找到內部裝修的資料。

「泰坦尼克號」不僅是當年人類製造的最大的可移動的東西,也是最豪華、最堅固、結構最複雜的。她有三個足球場那麼長,11層樓高。當年共花了750萬美元和26個月,共有一萬四千人參加了這條船的製造。

「泰坦尼克號」真船的製造師托馬斯.安德魯斯曾說:「需要三百萬鉚釘和大量的汗水去製造一條好船。」這話被模擬船的製造者應驗了。

由於再造一艘和「泰坦尼克號」一樣的巨型道具船需要很多經費,為了節省,攝製組在墨西哥的海邊租用了40畝的場地,因那裡的場地比較便宜,搭起了第一座具有全面服務設施的攝影棚,也是世界最大的攝影棚,有75層樓高,用來建造那艘模型巨船,還修了兩個大水槽,來裝這個巨大模型船。

卡梅隆製的這艘「泰坦尼克號」道具船,比原來的270米長的真船僅小10%,所以製造這艘巨大的道具船也不比當年造那艘真船輕鬆多少,攝製組雇用了600名工匠,像當年那一萬四千名造真船的工人一樣,在墨西哥海岸製造這艘巨大的模型船。

模型船的外部製造完畢之後,船的內部裝修設計和其它許多細節東西也讓攝製組費了很大精力。由於幾乎找不到「泰坦尼克號」內部設計和裝修的資料,他們只好找到「泰坦尼克號」的姐妹船「奧林匹克號」的檔案照片,照著樣子,一點一點重新創造,力求表現出當年的豪華程度。而且在極小的細節上,都追求「像真的」。

高科技大場面電腦合成

除了1995年拍攝海底探險,這部影片最困難的是把1912年的沉船過程表現得真像當年發生的那樣。因此卡梅隆在《泰坦尼克號》中更大量地使用電腦仿真人像技術和電子合成,把他在《異形》和《終結者續集》中運用的這種技術發揮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電影中的「泰坦尼克號」是設在一個巨大的液體平台上,由電腦控制,液體平台座落在一千七百萬加侖的水槽中。道具船雖然巨大沉重,但由於下面是液體平台,所以在電腦操作下可以做各種傾斜動作,左傾右倒,隨心所欲,讓這條大船有各種沉到大海的角度。

電影中的「泰坦尼克號」看似雄壯威武,其實是由那條道具船和大大小小各種尺寸道具船拍好剪輯、通過電腦合成的。例如乘客和船員在甲板上走動,船撞冰山,傑克和露絲在齊腰的水中奔跑,船斷成兩截,人們落入海中和船的最後沉沒等等。

他們還製作了電腦魚、鳥、煙和一千多個人。視覺效果的監製人曾拿出一些鏡頭讓電腦專家從屏幕上辨別哪些是電腦製作的人,哪些是真人,他們完全分不出來,更沒想到他們看到的全部都是電腦人。那些電腦人裡既有里奧、凱特、史密斯船長,更有無數乘客。

特技方面,最高潮是「泰坦尼克號」要沉沒之際,船頭沉進水中,船尾朝天那場戲。攝製組特意製作了一個電動的船尾,開始拍攝時,一度斜度太快,一個特技演員跌得人仰馬翻,遍「船」哀鴻。而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乘客摔落撞上船舷的戲,則是由特技演員吊著鋼絲飛落,再加上電腦動畫的合成物。

電影中的「泰坦尼克號」甲板,是用橡膠泡沫做的,防止演員在拍攝滾落那場戲時撞傷。而且有些「乘客」從高高翹起的船尾上像下餃子一樣劈里啪拉摔落到下面甲板的鏡頭,裡面的「乘客」都是「膠皮人」,用電腦仿真人像合成的。

在拍攝輪船進水的戲時,扮演「傑克」的男主角里奧每天有五個小時浸在海水中,必須時時留心不被漂流過來的大型道具撞倒。扮演「露絲」的嬌滴滴的溫絲莉特小姐兩度差點被淹著,因為水深到胸口,她穿的古典禮服布質很容易吸水,重得要死,一不小心就可能腳一滑遭「滅頂之災」。

一位攝製組人員後來說,「當時沒有淹死人真是奇跡了,拍這種場面,心臟不好的人根本無法承受。」而且也很有危險,因為水槽中有很多連接攝像機的高壓電纜,不小心碰上跑電的,就要成為「泰坦尼克」。

卡梅隆是好萊塢用高科技和電腦製作最多的導演。全球曾最賣座的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裡面的大小恐龍巨獸栩栩如生,令人如臨其境;它運用了電腦技術製作80次。而電腦合成大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使用的電腦技術製作達550次。單是影片的電腦製作部分就花了4,800萬美元。卡梅隆說,他喜歡用高科技幫助創造感情。他同時強調,如果不把人物的感情表現好,多少高科技也毫無意義。

《泰坦尼克號》長達3小時14分,用了9個月拍攝。影片的最初預算是一億二千萬美元,結果最後花了整整兩億美元才完成,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每一分鐘鏡頭是花了一百萬美元製作的。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昂貴的銀幕鏡頭。但影片在美國上映了25天之後就賺回了全部投資。(後來卡梅隆又拍的《阿凡達》製作費用打破了他自己的《泰坦尼克號》記錄)

這3小時14分鐘的影片是從能放映整整12天、即288個小時的毛片中剪輯出來的。影片中共有118個說話的角色,是絕大部分電影的三倍。

9個月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的人員每一天都在緊張、驚恐和疲憊當中。因為那個大水槽中的水的冰冷,也不比當年大西洋裡的海水暖和多少。他們不僅辛苦,甚至也有生命危險。

被所有人稱為「完美主義者」的卡梅隆要求安全第一。在拍攝沉船的現場,有30個救生員,他們都穿著配角的衣服,混在大眾演員之中。所以雖然沉船拍攝現場很危險,卻沒淹死一個人。

挑戰錯誤的信息

雖然拍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大眾,但卡梅隆認為他有責任把歷史真實搬上銀幕。他查了很多資料,追求最完全的真實。但他自己研究資料發現關於「泰坦尼克號」的歷史中有很多幻覺。例如很多倖存的乘客都清晰地描繪說船斷成兩截,但倖存的船上官員作證說船沒有斷裂成兩段。卡梅隆潛到大西洋海底親眼看到,「泰坦尼克號」的船身分成了兩截,兩段殘骸相距六百米。所以他說:「歷史不僅是責任,也是挑戰,同錯誤的信息、錯誤的看法和赤裸的謊言的挑戰。」

卡梅隆對此解釋說:

雖然我沒有完全按照傳統的看法來解釋「泰坦尼克號」,但我可以向讀者和觀眾保證我們這種做法是認真的,經過仔細探討的,而不是好萊塢式的漫不經心的錯誤。

我希望能沒有任何愧意地告訴觀眾:這是真的。這就是當年發生的事情,完全和這電影一模一樣。如果你乘時間之船回到當年,站在甲板上,你會看到:二副萊特勒在那兒,在第六號救生艇旁邊;哈特利會正在領著樂隊奏華爾茲;幾步之外,在頭等艙的入口處,舵手羅威正點燃第一只令人壓抑的求救煙火……

在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事實之間,傑克和露絲艱難地挪動著。我讓他們的羅曼史從船尾游到船首,通過每一個有意思的地方,讓我們去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多數乘客都沒有過的樂觀和莊嚴。他倆擁有和歷史人物船長史密斯、安德魯斯、布朗等類似的個性,而這些人物又因為他們和這對年輕戀人的聯係而更富人性。我們同傑克和露絲一起度過的每一個看來很簡單的瞬間,都被那個令人心痛的真實提醒:這條船和她上面的三分之二的乘客都正在死亡。

雖然我不知道影片會得到批評家和大眾什麼樣的反應,但我知道我的攝製組把心給了這條船。我們嘗試了把「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傳下去,帶著我們的敬意、我們的奉獻、我們的人道情懷、我們的愛。

明天是不可預測的

一般電影導演一次看一個拍攝監視器,但卡梅隆像有三頭六臂,一次同時看六台監視器。而且卡梅隆還喜歡自己親自拍攝,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他的攝影師們站在那裡看卡梅隆自己用手提攝影機拍攝,尤其是拍最後的沉船場面。

除了攝影,卡梅隆還親自剪輯,並獲得了剪輯的奧斯卡獎。他說,在剪輯科技發展到今天的情況下,自己剪輯比指導別人做更快。

卡梅隆的確是比較少見的多才多藝。影片中那張露絲戴著鑽石項鏈的裸體素描是卡梅隆自己畫的,但卡梅隆是用左手,而扮演傑克的里奧是用右手,雖然影片中有好幾次手在畫畫的鏡頭,但觀眾看到的好像只是右手在畫。

電影拍完了,卡梅隆保留了那張露絲的素描,不僅因為那是他自己畫的,還因它體現了電影的主題:愛情。他還保留了那個道具船駕駛室的舵盤,因為他知道握著一個正在沉的船是什麼滋味。

卡梅隆說,他從「泰坦尼克號」的故事裡明白了一個道理:你所擁有的只是今天,明天是不可預測的。

好萊塢主導世界影壇

在美國電影主導世界影壇的今天,《泰坦尼克號》集中體現了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的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高成本,大製作。《泰》片成本達兩億五千萬美元。這個數字有多大?它足可製造33艘當年的「泰坦尼克號」巨輪。談起中國近代史,很多人痛恨慈禧太后挪用建造海軍的2,400萬兩銀子(合五千萬美金)造了頤和園,導致甲午海戰中國失敗。今天《泰》片一部電影的投資就可再造五個頤和園。這樣大的成本,不要說中國等亞洲國家,即使英法等歐洲國家也無法項背,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電影觀眾收回這樣巨大的成本。

美國電影所以敢這樣大投資,是因為電影觀眾越來越多。雖然電影票價已近10美元,但電影觀眾一直增加。1980年好萊塢7個主要電影公司的影片製作成本平均每部為900萬美元。1997年上升到3,900萬美元,翻了四番多。這種高成本和觀眾多的現象,構成了美國電影業的良性循環。

第二,高科技,大場面。曾在全球賺進九億美元的《侏羅紀公園》,影片中的恐龍巨獸栩栩如生,令人如臨其境。而電影《泰坦尼克號》使用的電腦技術製作是《侏》片的69倍。《泰》片的巨大道具船下面的液體平台由電腦控制,操縱液體流動,使「泰坦尼克號」道具船作出各種傾斜角度。美國近年來拍攝的與外星人作戰的科幻影片,都得力於電腦合成技術。

第三,人道情懷,放射人性光芒。好萊塢近年拍出的《泰坦尼克號》,《阿甘正傳》,《雨人》,《費城故事》和《辛德勒的名單》等,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真摯的男女之愛、兄弟之情、對弱者的援助、對受難者的拯救。好萊塢的編劇和導演能創造出這樣的電影是因為心中有愛:對人的愛,對世界的愛。所以有這樣的愛心,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生長在一個提倡愛、尊重人、看重人的文化價值之中。好萊塢拍出的《獅子王》,全片都是動物,但其擬人化表現的愛使得它全球走紅,收入達五億多美元。好萊塢電影這項特點,必然使它主導世界影壇。

據統計,全球最賣座的100部電影,有90部是好萊塢拍的,總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美國電影走向了世界各地。《泰坦尼克號》電影是高成本、高科技的成功,更是高扬人道情怀的胜利。

《泰坦尼克號》电影結束時,露絲躺在家中的床上,旁邊放著傑克在船上給她畫的那張素描,安靜地死去,帶著她的愛、她的情、她的驚心動魄的經歷和永不磨滅的記憶。畫面一轉,是「泰坦尼克號」豪華巨輪重新躍出水面,裡面的乘客簇擁著微笑著的傑克。露絲身穿美麗的禮紗,奔向前去與傑克擁抱重逢。有情人終成眷屬,所有的乘客都鼓掌祝賀,露絲和傑克終於團聚在另一個世界。

跟隨三小時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是觀眾的掌聲和哭聲。人們感激好萊塢拍出這樣的經典作品,給20世紀人類影壇創造了一頁永不沉沒的震撼與輝煌。

相關新聞
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8)
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9)
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10)
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1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