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16)

曹长青

人气 10

【大纪元2012年04月30日讯】第十六章:卡梅隆的大手笔

卡梅隆在好莱坞的地位,可不像当年巴拉德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那样,申请一点研究经费困难重重,他要拍片子,提出预算,电影厂老板都点头,因为他拍的片子个个赚钱。但他拍的电影成本都很高,像《真实的谎言》,成本达到一亿美元,成为当时好莱坞投资最大的影片之一。所以卡梅隆被称为“最能花别人钱的天才。”

但是,当卡梅隆提出要拍《泰坦尼克号》时,把电影公司的老板吓了一跳。老板担忧的是,第一,关于“泰坦尼克号”事件的电影好莱坞已拍过,而且拍过好多部,例如,1943年就有电影《泰坦尼克》,由著名影星芭芭拉.斯坦威克和罗伯特.瓦格纳主演;10年后,又有故事片《泰坦尼克号》;1958年,沃尔夫.路德写出畅销书《难忘的一夜》,由此改编的电影《冰海沉船》发行到全世界,中国也配音上演了;1979年有《SOS泰坦尼克号》,一年后又拍了《升起的泰坦尼克号》;1986年,在巴拉德找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之后,陆续有两部记录片问世:《泰坦尼克号的秘密》,《回到泰坦尼克号》;1992年,又有一部纪录片《泰坦尼克:海底宝藏》,由美苏加三国联合拍摄;四年后,有人拍了电视迷你剧集《泰坦尼克》;去年,又出来一部电视片《泰坦尼克:一个灾难的解剖》。加起来,共有九部之多:三个记录片,六部故事片。而且,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书和磁带等更是多达200多种。“泰坦尼克号”已经是熟透了的故事,再拍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有新意,怎么可能有票房价值。电影厂老板主要关心的是票房和利润。

电影公司老板还担心的是,卡梅隆提出的预算太高,达到一亿二千万美元,这个数目不仅超过了卡梅隆拍的《真实的谎言》,而且是好莱坞七个主要电影制作公司拍摄的电影平均成本的三倍。这样高的成本,又是这么熟透了的故事,一旦砸锅,别说赚钱,怎么可能收回成本?

但卡梅隆要拍的《泰坦尼克号》与众不同,他要把它拍成爱情片、人性剧,挖掘“心灵的田园”;而且还要制造一艘和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一样的道具船,利用高科技和电脑合成,拍摄出大场面、高水平。他的《泰坦尼克号》将是爱情、灾难、大场面、高科技的现代交响乐,他像一个乐队指挥,要用导演的魔棒,用他的全部才华和现代电脑技术挥洒出一个震撼世界的“惊奇”。

没人对他说“不”的天才

在这样的构想和电影天才面前,影片公司的老板没法拒绝。因为卡梅隆早就被誉为是好莱坞没人对他说“不”的导演,因为对他说“不”,就是对成功说“不”,对票房和利润说“不”,电影厂的老板还没傻到那种地步。

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在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旁长大。那个乡下小镇的全部人口还不如“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者多,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飞溅出的千姿万态,刺激着卡梅隆的想像力,如同奔腾的瀑布一泻千里、从小镇流向天的尽头。

1971年,卡梅隆移居美国。他先是在洛杉矶的“加州州立大学”主修物理,但毕业后却没有找到物理方面的工作,只好靠驾驶大货车为生。他从十几岁起就喜欢电影,幻想有一天自己能拍出像《日瓦戈医生》那么好的电影。他一直被这部电影感动着,曾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去看这部影片。他喜欢影片的壮观、情感、音乐和所有的一切,并且这部电影引起了他从事电影事业的愿望,于是他开始业余写剧本。

美国永远给梦想者提供机会。住在电影城洛杉矶的卡梅隆并没有等太久就开始走进他拍电影的梦里。1978年,卡梅隆从一个协会筹集到经费,拍摄了一个短片,自己身兼监制、编剧、剪接、摄影和特技设计,显示了他的多才多艺。

从1980年起他就有机会参加大电影的制作,先后在《太空之战》、《吃人鱼》等影片中担任模型布景制作、艺术指导和制片监督等,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84年他自编自导的《终结者》,在美国和全球都大获成功,该片摄制成本才600万美元,但获得全球8千万美元的收入,创利13倍。而且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十大佳片。

之后卡梅隆又编写了后来成为他的经典之作的《兰博:第一滴血》续集和《异形》续集的剧本。他还亲自执导《异形》,该片获得当年数项奥斯卡奖提名。爆出大名的卡梅隆接着又导演了充满创造性特技手法的影片《深渊》,这部电影第一次利用电脑技术仿真成人形图像,从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该片在全球的票房也高达一亿美元以上。

1991年,卡梅隆再次震撼影坛,他在《终结者续集:审判日》中,身兼导演、制片和编剧等数职,把在《深渊》中使用的电脑仿真人像技术又再次创新,使影片在特技效果方面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该片也成为好莱坞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三年后,卡梅隆又自编自导自己制作了《真实的谎言》。这部电影的成本达到一亿美元,而且和他以前拍的影片一样,又是大叫响,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三亿六千万美元。该片在中国也引起轰动,成为最卖座的外国大片之一,票房超过了一千万美元。

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大约十年前开始对“泰坦尼克号”事件感兴趣,那时他正在为拍《异形》查资料。他先是对潜海寻找“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新科技发生了兴趣,随后被“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和她上面的乘客的故事吸引住了。

挖掘心灵的田园

卡梅隆要拍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分四个部分制作,第一部分是去大西洋海底实地拍摄真的“泰坦尼克号”沉船;第二部分在沉入水里的模型船的内部拍摄影片开始时探险家去海底寻找宝石的镜头;第三部分是“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百岁的露丝老太太回忆当年的经历,也就是泰坦尼克号从启航到撞冰山,以及卡梅隆编制的爱情故事过程;最紧张的一幕是最后第四部分的制作,就是要让“泰坦尼克号”的模型船沉没得跟1912年的真船沉没过程一样。

卡梅隆在说服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老板时,说他要把这个题材拍成一个爱情片、人性剧,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1997年为《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

八十五年以后,“泰坦尼克号”仍牵动着我们的想像,因为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像一部伟大的小说。这个故事再也不可能写得更精彩了……穷人和富人在一起,最终体现在死亡面前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让女人先离开),那个过去的年代的严肃和高贵,那艘被人类的愚蠢在黑暗中开到地狱去时才攀上荣耀顶峰的巨轮。超过所有这一切的是她给我们的教训:生命是不可测的,前途是不可知的……这不可沉没的,就可能。

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再次写成电影,最大的挑战是这个故事太被人熟知了。还有什么该说的没被说过?我觉得在以前的那些电影里只有一个领域还没有被挖掘,那就是心灵的田园。

我想让观众为“泰坦尼克号”而哭,那就意味着为船上的人们而哭,更为那些不该死的灵魂而哭。但是这一千五百多无辜生命的死亡要让我们的心去承受实在是太抽象了,虽然我们的脑中很容易出现这个数字。

为了让观众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感觉和全面体验那场惨剧,我认为有必要去创造一个感情的亮点,给观众两个令他们喜爱,让他们牵肠挂肚的主要人物,然后带这两个角色下地狱。杰克和露丝就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于是“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成了他俩的故事。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电影必须首先是,并且永远是爱的故事。

还有什么比“泰坦尼克号”更具浪漫色彩?那些被残酷的命运撕开的男男女女们,那些在极少的幸存男子中仔细搜寻丈夫和爱人的遗孀们,那个早晨以后的巨大损失和悲恸……这一切都那样令人心碎。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和命运就像一张华丽的画布,让你去画一个爱情故事。这张画布提供了人类情感的所有景观。只有最巨大的灾难才能检验最伟大的爱情,才能定义最沉重的牺牲。“泰坦尼克号”以她所有的壮丽提供了任何其它历史事件都没有的这一切。

在制作“泰坦尼克号”电影的过程中,令我最畏惧的工作,不是想像中的制造那个巨大的场景,而是创作那些亲密的瞬间。在我写作时,以及和片中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温丝莉特、迪卡普里奥一起工作的时候,都感到这点。我们三个人都知道我们的惊恐:“泰坦尼克号”的命运取决于我们能否把握着“它”(爱的瞬间)渡过意外事故的冰山——通过动作、神情、踌躇的微笑和生硬的话语……这些爱情萌芽期的语言给影片创作出生动的灵魂。

如果我们的观众能像杰克和露丝爱上对方那样爱上这两个人物,那么我们就会从看他们俩,到观察他们,到用他们的眼睛看这个20世纪最恐怖的夜晚。那么这部电影就完成了一次循环:从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到一个碰巧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再回到对“泰坦尼克号”的真正感情。在体验杰克和露丝的恐惧、失去和心碎的时候,我们终于感觉到了那一千五百条生命。

《泰坦尼克号》电影在全球的成功,观众们的一掬掬泪水,验证了卡梅隆上述这个“挖掘心灵的田园”艺术设想。

12次潜入海底拍摄沉船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以幸存的露丝老太太的回忆来倒叙的。他曾对这样编织这个故事解释说:

为了给历史富以生命,并让它能触摸到,还要用一个现代包装。那就是用露丝老太太来讲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会把那段历史连接到今天。通过她记忆的窗口进入海底的沉船。这个设计帮助了蒙太奇的比较:从海底的沉船残骸到巨轮当年的荣耀,从永恒的夜晚到太阳重新升起。

我有时突然震惊:“泰坦尼克号”并不是一个谜。她不仅存在过,她至今还存在。她现在仍躺在离水面四公里半深的海底,那个许多许多年以前她撞上冰山的地方,如果你真想,你可以去到那里,看到那条船。在产生这些想法的瞬间,我明白了我不仅要拍这部电影,我还要以某种方式拍那条真船。

于是卡梅隆在花了好几年的准备之后,带领一个深海探险队去了大西洋,拍摄沉睡在四公里半深度达80多年的“泰坦尼克号”沉船。

卡梅隆选的是一个装备精良的队伍: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俄国搜寻艇;两条潜水艇,那是全球仅有的可载人并能到达“泰坦尼克号”残骸深度的五艘潜水艇中的两条;一辆专为这部电影制造的、并能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深度运行的远程操作车;一台为这部电影特殊设计的摄影机和压力房,这是第一台能够潜入大洋底,靠一个盘形斜面装置在外面进行正常拍摄的机器;还有一个高能量照明灯的支架;更有充满敬业精神的俄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工程师、电影技术员、潜艇科学家和优秀的海员们。卡梅隆自豪地宣称,“我拥有世界上第一支好莱坞海底探险队。”

每一次潜水之前,他们都像准备登月球一样认真。花很多时间模仿用录像机跟着潜水艇在海底拍摄的情形。画好各种图案,把每一次潜水要拍的东西列好清单。但一下到水里,情况远不如想像得那么好。潜水员在海底的能见度很差。潜艇有18吨重,活动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加上海潮汹涌和海底的一片漆黑,想要拍到清楚的照片实在很难。

卡梅隆曾12次潜入海底。每次乘潜水艇驶向“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海底,都要在黑暗中潜水两个半小时才能抵达,因为那是长达九里地的距离,而且是在深海之中。然后每次在沉船上专注地工作长达10至12个小时。

卡梅隆后来对这种经历描述说:“当我到北大西洋的深海里旅行了12次之后,可以老实地跟你说,到那儿去可一点也不是好玩的。你想像一下吧,两个俄国科学家和一个好莱坞制片人挤在一个被大西洋的沉重拧紧了的、比电子玩具车还小的空间里,自由落体通过四公里半的黑暗。我们完完全全靠那靠不住的科技系统去找到、并拍摄那个科技失败的最高象征——泰坦尼克号。”

有时他要在冰冷、漆黑的海底同时指挥两艘潜水艇、配上灯光并指导摄影机拍摄那些以前从没被拍过的“泰坦尼克号”的镜头。除了客观外界的麻烦以外,还加上了另一个困难:他指挥的那些人员都只会非常有限的英语。

在12次潜海的最后一次,卡梅隆把好莱坞最昂贵的远程自动操作车开到了海底的“泰坦尼克号”船舱里面。在这之前,那些到“泰坦尼克号”上探险的科学家们,从没有舍得让他们的几百万美元的机器人开到沉船的里面,他们只是让机器人在船的外面拍照。卡梅隆忍不住对船舱里面的好奇,冒着巨款制造的“操纵车”可能被损坏的危险,让他的机器人操纵车去探测那条巨轮里面的秘密。于是“机器人”把86年来从没有人见过的“泰坦尼克号”内部的情形给拍了回来。

卡梅隆回忆说:“每次潜海,我们潜艇探测器都看到一个非常四方的东西,我们从没有时间去探测它。”除了拍照片,卡梅隆没有从沉船处拿回任何船上的东西。后来他对朋友说,如果不去海底拍那条真船,他起码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制作费用。但“电影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现在观众在电影里看到的“泰坦尼克号”海底残骸镜头不到五分钟,但卡梅隆为此花费的资金达几千万美元。

有人说他在“泰坦尼克号”待的时间超过了她的乘客。卡梅隆纠正说:“不,是超过了她的幸存者。”

从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回到那条帮他拍电影的俄国搜寻艇上以后,卡梅隆觉得他和那条船有了更亲密的关系:他去了巨轮的甲板上,那些当年的乘客们曾在他眼前闪过,他被强烈的感情左右而大哭了一场。他后来说:“那天晚上,我明白了,如果我的电影只表现那天晚上的事件,而不表现那天晚上的情感,那么它就只能失败。”

再造一艘“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制成下水的本世纪初,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文艺复兴的开始。在美国,可怕的南北战争也已经结束了50年,新一代们有理由在一个崭新的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充满乐观,他们甚至幻想着欧洲会有和平与稳定。所以新的产品要大、要快、要好!还有什么能阻止工业发展的轰隆马达?

在20世纪初的那些年头里,人们对世界既充满了乐观,同时又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科技发展太迅速,令人眼花缭乱,透不过气来,所以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只是一点而已。卡梅隆创造的银幕上的1912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轻松、愉快、乐观、富有。

为了真实地表现那个时代,尤其是逼真地展示出那条当时震撼世界的人类第一艘巨船的宏伟、巨大、豪华和壮丽,卡梅隆决定造一艘和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一模一样的道具巨船。卡梅隆是个极为较真儿的艺术家,他为了把道具船造得和“泰坦尼克号”一样,亲自去了目前仍座落在英格兰贝尔法斯特港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公司”查找当年制造“泰坦尼克号”的原始文件。他们看到船的设计图纸和许多照片,但没有找到内部装修的资料。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当年人类制造的最大的可移动的东西,也是最豪华、最坚固、结构最复杂的。她有三个足球场那么长,11层楼高。当年共花了750万美元和26个月,共有一万四千人参加了这条船的制造。

“泰坦尼克号”真船的制造师托马斯.安德鲁斯曾说:“需要三百万铆钉和大量的汗水去制造一条好船。”这话被模拟船的制造者应验了。

由于再造一艘和“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巨型道具船需要很多经费,为了节省,摄制组在墨西哥的海边租用了40亩的场地,因那里的场地比较便宜,搭起了第一座具有全面服务设施的摄影棚,也是世界最大的摄影棚,有75层楼高,用来建造那艘模型巨船,还修了两个大水槽,来装这个巨大模型船。

卡梅隆制的这艘“泰坦尼克号”道具船,比原来的270米长的真船仅小10%,所以制造这艘巨大的道具船也不比当年造那艘真船轻松多少,摄制组雇用了600名工匠,像当年那一万四千名造真船的工人一样,在墨西哥海岸制造这艘巨大的模型船。

模型船的外部制造完毕之后,船的内部装修设计和其它许多细节东西也让摄制组费了很大精力。由于几乎找不到“泰坦尼克号”内部设计和装修的资料,他们只好找到“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的档案照片,照着样子,一点一点重新创造,力求表现出当年的豪华程度。而且在极小的细节上,都追求“像真的”。

高科技大场面电脑合成

除了1995年拍摄海底探险,这部影片最困难的是把1912年的沉船过程表现得真像当年发生的那样。因此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更大量地使用电脑仿真人像技术和电子合成,把他在《异形》和《终结者续集》中运用的这种技术发挥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电影中的“泰坦尼克号”是设在一个巨大的液体平台上,由电脑控制,液体平台座落在一千七百万加仑的水槽中。道具船虽然巨大沉重,但由于下面是液体平台,所以在电脑操作下可以做各种倾斜动作,左倾右倒,随心所欲,让这条大船有各种沉到大海的角度。

电影中的“泰坦尼克号”看似雄壮威武,其实是由那条道具船和大大小小各种尺寸道具船拍好剪辑、通过电脑合成的。例如乘客和船员在甲板上走动,船撞冰山,杰克和露丝在齐腰的水中奔跑,船断成两截,人们落入海中和船的最后沉没等等。

他们还制作了电脑鱼、鸟、烟和一千多个人。视觉效果的监制人曾拿出一些镜头让电脑专家从屏幕上辨别哪些是电脑制作的人,哪些是真人,他们完全分不出来,更没想到他们看到的全部都是电脑人。那些电脑人里既有里奥、凯特、史密斯船长,更有无数乘客。

特技方面,最高潮是“泰坦尼克号”要沉没之际,船头沉进水中,船尾朝天那场戏。摄制组特意制作了一个电动的船尾,开始拍摄时,一度斜度太快,一个特技演员跌得人仰马翻,遍“船”哀鸿。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乘客摔落撞上船舷的戏,则是由特技演员吊着钢丝飞落,再加上电脑动画的合成物。

电影中的“泰坦尼克号”甲板,是用橡胶泡沫做的,防止演员在拍摄滚落那场戏时撞伤。而且有些“乘客”从高高翘起的船尾上像下饺子一样劈里啪拉摔落到下面甲板的镜头,里面的“乘客”都是“胶皮人”,用电脑仿真人像合成的。

在拍摄轮船进水的戏时,扮演“杰克”的男主角里奥每天有五个小时浸在海水中,必须时时留心不被漂流过来的大型道具撞倒。扮演“露丝”的娇滴滴的温丝莉特小姐两度差点被淹着,因为水深到胸口,她穿的古典礼服布质很容易吸水,重得要死,一不小心就可能脚一滑遭“灭顶之灾”。

一位摄制组人员后来说,“当时没有淹死人真是奇迹了,拍这种场面,心脏不好的人根本无法承受。”而且也很有危险,因为水槽中有很多连接摄像机的高压电缆,不小心碰上跑电的,就要成为“泰坦尼克”。

卡梅隆是好莱坞用高科技和电脑制作最多的导演。全球曾最卖座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大小恐龙巨兽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境;它运用了电脑技术制作80次。而电脑合成大师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使用的电脑技术制作达550次。单是影片的电脑制作部分就花了4,800万美元。卡梅隆说,他喜欢用高科技帮助创造感情。他同时强调,如果不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好,多少高科技也毫无意义。

《泰坦尼克号》长达3小时14分,用了9个月拍摄。影片的最初预算是一亿二千万美元,结果最后花了整整两亿美元才完成,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每一分钟镜头是花了一百万美元制作的。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昂贵的银幕镜头。但影片在美国上映了25天之后就赚回了全部投资。(后来卡梅隆又拍的《阿凡达》制作费用打破了他自己的《泰坦尼克号》记录)

这3小时14分钟的影片是从能放映整整12天、即288个小时的毛片中剪辑出来的。影片中共有118个说话的角色,是绝大部分电影的三倍。

9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人员每一天都在紧张、惊恐和疲惫当中。因为那个大水槽中的水的冰冷,也不比当年大西洋里的海水暖和多少。他们不仅辛苦,甚至也有生命危险。

被所有人称为“完美主义者”的卡梅隆要求安全第一。在拍摄沉船的现场,有30个救生员,他们都穿着配角的衣服,混在大众演员之中。所以虽然沉船拍摄现场很危险,却没淹死一个人。

挑战错误的信息

虽然拍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众,但卡梅隆认为他有责任把历史真实搬上银幕。他查了很多资料,追求最完全的真实。但他自己研究资料发现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中有很多幻觉。例如很多幸存的乘客都清晰地描绘说船断成两截,但幸存的船上官员作证说船没有断裂成两段。卡梅隆潜到大西洋海底亲眼看到,“泰坦尼克号”的船身份成了两截,两段残骸相距六百米。所以他说:“历史不仅是责任,也是挑战,同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看法和赤裸的谎言的挑战。”

卡梅隆对此解释说:

虽然我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看法来解释“泰坦尼克号”,但我可以向读者和观众保证我们这种做法是认真的,经过仔细探讨的,而不是好莱坞式的漫不经心的错误。

我希望能没有任何愧意地告诉观众:这是真的。这就是当年发生的事情,完全和这电影一模一样。如果你乘时间之船回到当年,站在甲板上,你会看到:二副莱特勒在那儿,在第六号救生艇旁边;哈特利会正在领着乐队奏华尔兹;几步之外,在头等舱的入口处,舵手罗威正点燃第一只令人压抑的求救烟火……

在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事实之间,杰克和露丝艰难地挪动着。我让他们的罗曼史从船尾游到船首,通过每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让我们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乘客都没有过的乐观和庄严。他俩拥有和历史人物船长史密斯、安德鲁斯、布朗等类似的个性,而这些人物又因为他们和这对年轻恋人的联系而更富人性。我们同杰克和露丝一起度过的每一个看来很简单的瞬间,都被那个令人心痛的真实提醒:这条船和她上面的三分之二的乘客都正在死亡。

虽然我不知道影片会得到批评家和大众什么样的反应,但我知道我的摄制组把心给了这条船。我们尝试了把“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传下去,带着我们的敬意、我们的奉献、我们的人道情怀、我们的爱。

明天是不可预测的

一般电影导演一次看一个拍摄监视器,但卡梅隆像有三头六臂,一次同时看六台监视器。而且卡梅隆还喜欢自己亲自拍摄,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他的摄影师们站在那里看卡梅隆自己用手提摄影机拍摄,尤其是拍最后的沉船场面。

除了摄影,卡梅隆还亲自剪辑,并获得了剪辑的奥斯卡奖。他说,在剪辑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自己剪辑比指导别人做更快。

卡梅隆的确是比较少见的多才多艺。影片中那张露丝戴着钻石项链的裸体素描是卡梅隆自己画的,但卡梅隆是用左手,而扮演杰克的里奥是用右手,虽然影片中有好几次手在画画的镜头,但观众看到的好像只是右手在画。

电影拍完了,卡梅隆保留了那张露丝的素描,不仅因为那是他自己画的,还因它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爱情。他还保留了那个道具船驾驶室的舵盘,因为他知道握着一个正在沉的船是什么滋味。

卡梅隆说,他从“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里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所拥有的只是今天,明天是不可预测的。

好莱坞主导世界影坛

在美国电影主导世界影坛的今天,《泰坦尼克号》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的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高成本,大制作。《泰》片成本达两亿五千万美元。这个数字有多大?它足可制造33艘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巨轮。谈起中国近代史,很多人痛恨慈禧太后挪用建造海军的2,400万两银子(合五千万美金)造了颐和园,导致甲午海战中国失败。今天《泰》片一部电影的投资就可再造五个颐和园。这样大的成本,不要说中国等亚洲国家,即使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无法项背,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电影观众收回这样巨大的成本。

美国电影所以敢这样大投资,是因为电影观众越来越多。虽然电影票价已近10美元,但电影观众一直增加。1980年好莱坞7个主要电影公司的影片制作成本平均每部为900万美元。1997年上升到3,900万美元,翻了四番多。这种高成本和观众多的现象,构成了美国电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高科技,大场面。曾在全球赚进九亿美元的《侏罗纪公园》,影片中的恐龙巨兽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境。而电影《泰坦尼克号》使用的电脑技术制作是《侏》片的69倍。《泰》片的巨大道具船下面的液体平台由电脑控制,操纵液体流动,使“泰坦尼克号”道具船作出各种倾斜角度。美国近年来拍摄的与外星人作战的科幻影片,都得力于电脑合成技术。

第三,人道情怀,放射人性光芒。好莱坞近年拍出的《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雨人》,《费城故事》和《辛德勒的名单》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真挚的男女之爱、兄弟之情、对弱者的援助、对受难者的拯救。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能创造出这样的电影是因为心中有爱:对人的爱,对世界的爱。所以有这样的爱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生长在一个提倡爱、尊重人、看重人的文化价值之中。好莱坞拍出的《狮子王》,全片都是动物,但其拟人化表现的爱使得它全球走红,收入达五亿多美元。好莱坞电影这项特点,必然使它主导世界影坛。

据统计,全球最卖座的100部电影,有90部是好莱坞拍的,总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美国电影走向了世界各地。《泰坦尼克号》电影是高成本、高科技的成功,更是高扬人道情怀的胜利。

《泰坦尼克号》电影结束时,露丝躺在家中的床上,旁边放着杰克在船上给她画的那张素描,安静地死去,带着她的爱、她的情、她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和永不磨灭的记忆。画面一转,是“泰坦尼克号”豪华巨轮重新跃出水面,里面的乘客簇拥着微笑着的杰克。露丝身穿美丽的礼纱,奔向前去与杰克拥抱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所有的乘客都鼓掌祝贺,露丝和杰克终于团聚在另一个世界。

跟随三小时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是观众的掌声和哭声。人们感激好莱坞拍出这样的经典作品,给20世纪人类影坛创造了一页永不沉没的震撼与辉煌。

相关新闻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8)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9)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10)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1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