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在香江 裙褂話今昔

吳雪兒

人氣 19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02日訊】香港是全世界使用裙褂最多的地方,並且在帶領著裙褂的潮流,裙褂流行甚麼款式都會第一時間在香港面市再推向其它地區。然而褂裙行業在香港也經歷過起伏,並非一帆風順。慶幸在香港有一位裙褂推手,眼看90年代裙褂行業沒落,家族生意受影響,工廠需要維持,然而種種逆境成為了推動他改良裙褂,復興這個行業的背後動力。

鴻運婚紗繡莊老闆黃國興回憶上個世紀50年代, 上一代從廣州到香港,一批顧繡(註1)行業的人士走到香港。最後大部份都開設繡莊(註2)。他們會刺繡字畫,廟宇的橫衽或檯帷。因為當時只做廟宇的生意, 難維持生計,五六十年代都會在繡莊租褂,所以也會經營嫁娶相關的服務,兼賣床上用品。


傳統的顧繡樣品藝術價值很高。(圖/鴻運繡莊提供)



傳統的顧繡樣品藝術價值很高。(圖/鴻運繡莊提供)

當時繡莊都會聚在一起,在香港島中環威靈頓街、擺花街一帶繡莊成行成市,而九龍則集中在上海街。其它小地區都會有一兩間繡莊,負責該區的婚嫁需要。

當時廟宇的工作都是暗盤做的,反而打開門做生意的都是裙褂、被子、枕頭等東西,所以繡莊門面主要裝修,都以婚嫁主題來佈置,其中一個例牌的佈置就是一個櫃,後面會吊著一張橫衽或檯帷。

黃國興的爸爸60年代到香港,開始替人打工,會做一些刺繡、縫褂和旗袍,以前都是一腳踢,1975年黃老先生開創了鴻運繡莊。


鴻運婚紗繡莊老闆黃國興一直在改良裙褂上下功夫,以期跟上时代的变化。这是黄先生的工作照。(图/鴻運繡莊提供)

在香港,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是裙褂盛行時期,新娘子出門都會穿一套褂。香港一個特色就是可以租褂,因為60年代當時香港社會環境都比較窮,不會花資源去買套褂,而且香港人生意頭腦較靈活,想到了出租裙褂的概念。

80年代至90年代開始流行穿婚紗加晚禮服。90年代裙褂行業幾乎出現了斷層。當時會有顧客向黃國興說,裙褂很老土。黃國興也說:「當時的褂真的沒有甚麼改進,以為好生意,就不去多想了。」

以前的裙褂如何土?黃國興說,首先是布的顏色,傳統做法在選料方面要找一些較挺身的布,會採用庫緞,偏向菸紅色,裙則採用真絲軟緞,比較軟身、薄身一點。軟緞顏色偏紅,結果褂和裙變成了不同顏色。

以前金銀線的顏色也沒有現在的亮澤,不過,手工還是靚的。剪裁方面也是一直沿習下來,褂型都是闊袍大袖,取其意頭,有餘有剩。可能一些準新娘會認為,穿上裙褂顯得臃腫。到了80年代,婚紗開始流行,加上對裙褂的一些看法,漸漸越來越少準新娘要穿裙褂結婚,裙褂也因此開始沒落了一段時間。

約10年前,裙褂開始復興。黃國興說,其實物以罕為貴,在臉書上,有北京網友留言指因為朋友都穿婚紗,所以自己穿褂就顯得漂亮和很特別,也得到朋友的認同。黃國興有感褂可以改良的空間很大,在90年代裙褂沒落,鴻運是自設工場經營的,手停口停,也迫使他必須要想辦法來維持工廠營運,不希望解散這些員工。

他說:「香港做得好,可以推向中國大陸甚至全世界。近年都是中國熱,不少外國人很欣賞中國文化。」(待續)

註 1:顧繡為上海露香園顧家所發展的技巧。明嘉靖年間,顧家有一小妾繆氏,集傳統繡法之大乘並加以創新,形成了顧繡之始。後來顧家媳婦韓希孟以畫入繡,使布 匹有如繪畫般的效果,受各人青睞。其後,顧家家道中落,顧家中人需以教授顧繡技巧為生,令顧繡的發展得以達到頂峰。但礙於顧繡實為官宦世家的閨閣之作,難 以大量生產,結果於清末漸漸被淘汰。

註2:莊比公司更大,莊指大規模的公司。(本文資料由鴻運繡莊提供)

相關新聞
12消防員死於森林大火 隊長憑逆思維獲救(3)
打造嗅覺身分 如何選擇你的標誌性香水?
手作蠟燭美學 擁抱香氣 營造好感生活
到二手店挖寶 這9類物品可以放心購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