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解析歐盟何去何從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編譯報導)已經延宕兩年多的歐債危機近日由於希臘政局不穩,再度成為全球金融的不定時炸彈,困擾著投資人,對於歐元何去何從、歐盟如何解決危機,各方也有不同看法。新一期的《經濟學人》發表了〈歐盟的未來–選擇〉一文,勾勒出「有限聯邦化會比解體少些痛苦」的方向。

文中寫到,在整合的路上走了60多年的歐盟,現在是該選擇「分道揚鑣或成為一個超級國家」的時候了。這篇文章給了許多熱門議題一個解答。

歐元區解體一了百了?

文中分析,許多人認為,讓一些國家重拾貨幣政策的控制權,至少一段時間內,低匯率可能有助薪資與勞工生產力重新匹配。高唱這個提議的人想像著「友好分手」。即便如此,各個政府都必須對國內所有合約,包括存款、貸款、價格、支付頒布法令,以過渡到新的貨幣。為防止資金外逃,特別是經濟虛弱的國家,政府可能必須實施一些措施,如在週末關閉銀行或限制提款。

即使這些完美的執行了,歐元區的銀行及公司還是會因為國內及國外的資產及負債不再吻合,被搞得人仰馬翻。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倒債和訴訟,政府解決赤字的辦法就是被迫粗暴地刪減預算或大印鈔票。

這還是最樂觀的情況。全球股市暴跌更有可能引發解體,經濟弱國貨幣貶值、強國貨幣升值會毀滅富裕國家的生產者。而資本控制在歐盟是非法的,歐元解體在法律之外,因此整個聯盟都會被丟到一個沒有法律的地方。強國可能會利用其優勢支撐單一市場,以保護其生產者,他們也有可能限制經濟移民的自由移動。但是,「實際地說,沒有貨物、人、資本的流動,歐盟幾乎等於不存在了」。

撙節還是增長?

文章中說,太多爭議圍繞在以增長救歐元上。作者並不否認增長計畫帶來的幫助,這有助於控制債務及健全銀行體質。「但任何實際的刺激,對阻止這場危機來說,都太溫和了。歐洲央行能夠,也應該降低利率,開始量化寬鬆政策,但官方的投資應該受到限制」。

歐元債券是萬靈丹?

至於德法之間爭議的歐盟債券,《經濟學人》並不認為那是必要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歐元的問題並不是債務的規模,而是結構鬆散」。整體來說,歐元的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87%,還低於美國的100%。「歐盟必須走向聯邦化,問題是聯邦化多少」。如果要多國發行聯合債券,作者認為總體債務要降到GDP的60%才有可能。

歐盟的未來

歐盟要如何改革呢?文章認為歐盟應該朝單一的監管及銀行支援機構方向努力。最少要有一個歐元區的存款保險及監管制度,可以集中資源對瀕危的機構重新注資,對真的倒閉的銀行,要有區域性的規則來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使用歐洲救助基金對虛弱的銀行注資,特別是西班牙。但一個常設的存款保險制度是刻不容緩,得儘快設立的。

文章分析,儘管進一步聯邦化各國必須克服一些困難,但付出的代價還是比歐元區解體來得少。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歐債危機成G8峰會焦點 德國可能陷入孤立
歐債危 憂希臘退出談應變計畫
歐債危機大事記
歐債危機大事記 人氣 2344
歐債  台灣經濟成長保3%挑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