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預言成真:未婚媽不利孩子成長

人氣 27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君怡編譯報導)1992年5月19日,美國總統大選的大幕即將拉開,副總統丹奎爾(Dan Qualye)有一個關於家庭價值觀的主題演講,其見解至今具有深遠影響。當時丹奎爾在加州國家俱樂部做此番演講。當年在美國正上演一個熱門電視劇,講述的是一位做記者的未婚單親媽媽否認傳統價值觀,未婚先孕,又拒絕與男友結婚,原因是她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優厚的薪資水平完全不需要結婚,她一個人也能承擔好養育孩子的工作。針對這個觀點,丹奎爾在演說中給予了嚴厲斥責和否定。

他說「不負責任的生孩子就是錯的。讓孩子失去父親的撫養是錯的。對這些觀點我們決不能含糊不清。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播放的那個電視劇裡,女主角默菲女士也許是當今社會有才華、高收入的職業女性的縮影,她嘲笑孩子需要父親的老觀念,認為由母親一個人撫養孩子照樣很好,這只不過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娛樂節目對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幫助。」

丹奎爾說,默菲發出了一個錯誤信息,單親家庭不值得鼓勵。他的觀點引發了後來的很多公開辯論。就在92年大選投票之前,這個電視劇插播了丹奎爾的部份言論並讓劇中的角色對他進行反駁。

飾演女主角默菲的博庚說「我們也許應該讓副總統進一步說明他的觀點,他應該意識到,持哪種家庭觀念對能否獲得健康和幸福的家庭沒有影響。」飾演默菲同事的演員弗蘭克也支持說「不要理會丹奎爾的話」。

《華盛頓郵報》近日的一篇評論文章說,20年過去了,丹奎爾的話被證實具有預見性。單親家庭在美國迅猛增長,未婚先孕的增長率從1992年的30%提高到2009年的41%。30歲以下的產婦中,超過一半的母親屬於未婚生子。一種曾經迫於貧困造成的生活現象成了當今的一種主流思潮。現在堅持先婚姻再生育的人僅限於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

有些認為這樣的變化沒甚麼可怕的。過去有許多孩子的父母都是經歷二次婚姻的。現在的區別僅在於這些「父母」經歷了兩次同居生活。為甚麼這種在法律手續和信仰方面的不完整會影響孩子的幸福呢?

對於這種家庭形態的改變,有三個方面值得人們關注。

第一,婚姻是一種承諾,同居則不是。當你在親朋好友面前發誓你在生活中與另一人結為伴侶,將一直支持他「直到死亡把你們分開」時,它象徵著今後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不會輕易被拋棄。同居就脆弱的多,同居者在5年內分手的例子比結婚的人高出一倍。通常是父方先離開,剩下母方孤立無助,未來再婚的機會也不樂觀。對於她來講,再婚意味著找一個願意與她共同撫養孩子的人,而這個孩子與他沒有血緣關係。

第二,大量研究證明完整的婚姻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那些與親生父母生活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更容易完成高學歷的教育、在校懷孕、被捕和自殺率更小,他們成人後獲得良好工作的可能性也更大。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則更容易發生不端行為、生病、輟學或失業。

另外,具有穩定婚姻的夫妻,人際交往能力更強、更開朗、彼此在宗教信仰上更能互相支持。這些對提高為人父母的質量都有幫助。養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責任重大。兩個彼此有承諾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力量共同擔當這份責任。

第三,婚姻為家庭帶來更穩定的經濟基礎。支持一個家的經濟責任由兩個人分擔;或者由一個人承擔,另一個人則作為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孩子,從而節省了孩子的看護費。作為單身母親的女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的得到報酬豐厚的工作,有足夠的資金來源負擔孩子的養育費。

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資深經濟研究員及家庭和兒童中心副主席Sawhill從1992年就開始研究未婚媽媽現象。她 把單親媽媽和與她經濟、成長背景相同的未婚男士組成虛擬家庭,結果發現孩子的貧困率下降了20%。

在最近的研究中,Sawhill發現如果一個人能完成三件事: 完成高中學業、有一份全職工作、先結婚再生育,他們在生活中發生貧困的機會就能從15%降至2%。

羅姆尼在競選演說中提到了上面這項研究結果。政府對單親媽媽的補貼和減免所得稅是需要的,這有助於減少貧苦孩子的數量。但這也遠不及孩子有一對建立在婚姻基礎的父母對他們的幫助更大。

政府可以通過支持當地項目,減少在校生懷孕和幫助這部份弱勢群體,倡導人們建立負責任的婚姻關係。但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

正像丹奎爾副總統所說,只有當媒體、父母和其他有影響的社會力量都認同和提倡結婚是保證孩子獲得健康和福祉的基礎,我們的社會才能良性發展。否則,未來單親育兒的趨勢將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童宇)

相關新聞
陶晶瑩家庭保守 未婚生子絕不可能
丁國琳未婚生子︰我錯了
美國未婚生子比率創新高 將近四成
評自尊自由快樂 「虎媽」挑戰西式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