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讚毫不畏懼反抗迫害 廖亦武德國獲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23日訊】德國書商協會決定將2012年度的和平獎授予中國流亡作家廖亦武。該協會週四(2012年6月 21日)在闡明理由時說,”這是對一名中國作家的獎勵,他語言精湛,毫不畏懼地反抗政治迫害,並賦予家鄉失去權利的人以說話的聲音。在他的作品中,廖亦武為中國社會的邊緣人樹立了一座豐碑。他是一名親身經歷關押、刑訊和迫害的作家,一名義無反顧的時代記錄者和觀察家,為當代中國的底層人書寫了證詞。”

德國聯邦議會議長拉莫特(Norbert Lammert)說,為廖亦武授獎,是對那些置生命於不顧的為自由和民主人權而奮鬥的所有藝術家的鼓勵。

廖亦武的德語版作品大部份由菲捨爾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這樣評價它的作者:他的作品”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毅力,為時代作證。他深信個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並認為人群之間相互尊敬與和平相處是可以辦到的。”

德國《焦點》週刊在線評論道:”去年,書商協會業已發出信號,即在阿拉伯之春的鼎盛期,阿爾及利亞作家桑薩爾(Boualem Sansal)獲得和平獎,這是對其支持該國民主運動的表彰。把獎項授予廖亦武,盡可以看作是對所有在中國遭遇迫害的作家和藝術家的鼓勵。”

廖亦武在接受明鏡採訪時回憶了自己的經歷。「沒有坐過牢,是不知道懼怕的。我們寫詩那個年代,經常讀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作品,流浪呀,吟誦呀……後來坐牢,第一課,幾個人把我抓起來剃頭、搜 身,用一根筷子杵進我的屁眼,「看藏沒藏東西」——這對我作為一個詩人的尊嚴是極大的打擊,我從雲端一下摔在地上。時隔多年,這一幕老是在我夢中出現:有 人用筷子在攪我的屁眼。

「以前我覺得,詩人的語言是很豐富的,但在監獄中,我找不到語言來跟周圍的小偷、人販子、殺人犯對話,不知道跟他們說 甚麼。但是既然同在一個囚室,每天就要跟他們打交道。我在看守所裏時,左邊一個死刑犯,右邊一個死刑犯。左邊這個死刑犯,是殺人碎屍的,他講怎麼殺他老 婆,他老婆個子很大,騎在他的身上,他從床下摸出一把刀,一刀就砍在這兒(比劃),砍進去之後,那刀鋒還在嗡嗡地晃……他就老跟我講這個細節,半夜三更睡 不著了也把我搖醒,這麼反反覆覆地講。我當時很不想聽,聽得想發火,無法忍受!可他說,我是要死的人了,就要跟你講講。

「另外一個死刑犯,要上路了,他還在吃早飯。剛把半個饅頭塞進嘴裏,「劉治中,」警察叫他叫得特別溫柔。進來兩個勞改犯,一下就把他架起來,拖出門去,我看見那半個饅頭還在他嘴邊塞著……

「這些鏡頭,我終生都抹不去。開始是一種強迫記憶,不想聽也得聽麼,但是慢慢就形成一種習慣了,腦子裏盤旋的就是這些東西。我並不是主動選擇——天安門事件中 那些風雲人物可能都是主動去選擇命運,而我在命運面前總是顯得非常被動,一切一切,都是強加給我的。甚麼「記憶工作者」呀,「見證文學」作者呀,記憶力就 是這麼訓練出來的,不想當也得當了。」

「如果說老毛的年代,中國是個紅色的煉獄,那麼老鄧以來的時代,中國就是一個人民幣的地獄。人在這裏陷下去,很難找到甚麼方向、很難自拔、自救。我通過寫作,正好記錄了這麼一個過程。」2011年9月18日,廖亦武曾在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圖書館進行了訪問美國的第三場演講中說。

德國電視一台的報導指出:「現年53歲的廖亦武並沒有將自己明確定義為政治作家,因為他並不評論新聞事件。他把自己看作是記憶的收藏者,並記錄下人們的交往和談話。””廖亦武的作品在中國鮮為人知,這是文學管制的結果。他挑選的題材也給他帶來麻煩,因為作為作者的他曾是一名犯人,一名無業遊民,一名自由音樂者,他在骯髒的泥土裡翻找醜陋的一面,將這一不和諧的中國呈現在讀者面前。在一個積極進取的國家,許多人不願意讀到這些東西,也不願意回憶歷史的污點。」

德媒認為,廖亦武為中國社會被剝奪權力者發聲,令人欽佩,他的獲獎是針對施虐者的勝利。《世界報》6月21日評論說:”頒獎的理由再明顯不過了,獲獎者也是這樣,廖亦武這位中國作家和異議人士獲得今年的德國圖書業和平獎,作為藝術家受到尊敬,正如評獎委員會所說明的那樣:’語言犀利,無畏地反抗政治壓迫,為國內被剝奪權利者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世界報》寫道:「廖亦武的《子彈鴉片——天安門生死故事》已經預告將在秋天出版,該書的材料是他一年前帶往越南的。今年的和平獎得主言行一致,是一位令人欽佩的作家。」

廖亦武16次出國被阻,去年穿越中越邊境,輾轉來到德國。

和平獎是德國書商協會每年頒發一次的著名文化獎項,獎金為2萬5000歐元。從1950年開始,每年法蘭克福書展結束時都在該市的保羅教堂舉行頒獎儀式,今年的頒獎儀式定於10月14日舉行。

和平獎的受獎者均是文學界、科學界以及藝術界為實現和平思想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其中包括土耳其作家凱馬爾(Yaşar Kemal)、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J□rgen Habermas)、德國畫家(Anselm Kiefer)、捷克政治家、戲劇家哈維爾(V□clav Havel)、美國作家、導演、社會批評家松塔克(Susan Sontag)、瑞典作家阿斯特麗•林格倫(Astrid Lindgren)、美國歷史學家斯泰恩(Fritz Richard Stern)以及德國作家海瑟(Hermann Hesse)、瓦爾澤(Martin Walser)和倫茨(Siegfried Lenz)。

(責任編輯:葉清青)

相關新聞
廖亦武首訪澳洲自由之旅的新鮮感言
廖亦武與悉尼文人共析海外華人恐懼心
時代的錄音機(上)
廖亦武:「中共左邊揣鈔票右邊揣刺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