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發展有道德經濟 減污需改制度

人氣 4

【大紀元2012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國新興城市的污染顯而易見。肉眼可見灰塵和污垢形成的瘴氣。不僅僅是空氣,水和土都被嚴重糟蹋。雖然中央政府官員按慣例把污染放在緊急問題清單上,卻無所作為。規則制定了,但是通常受到忽視。甚麼地方出錯了?

《路透社》報導說,共產黨領導人小心翼翼的研究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的崩潰。為甚麼他們極少關注公眾對舊政權容忍污染的反感?為甚麼他們忽視那些國家減少排污達到90%而依然不會對生產造成太多影響的事實?現在環境掠奪產生日益激烈的抗議活動。為甚麼當局沒有協調一致的反應呢?

專家通常的解釋是,只有在生活水平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之後,環境才成為一個擔憂。或許有一定道理,但是即使臟兮兮的貧窮農民都反對他們的孩子遭受食品中有毒化學物帶來的腦損害。在任何情況下,中共政府現在都落後於民眾對減少污染的追求。

經濟分析方法阻礙提高環境意識

經濟學分析應該有助於決策者。但是不幸的是,經濟學家常常製造謬誤。兩個最流行的分析技術阻礙決策者提高環境意識。

純財務分析特別有害。這個門派的經濟學家有些在中國很有影響力,他們執著於利率,癡迷於通膨,分析金融市場。這種策略可能並不適合與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因為金融和實際生產經濟的關係結構不穩定。在任何情況下,財務分析當然是環境問題的對立面。因為環境治理需要成本,低環保標準使得生產的財務指標和盈利看起來更加好看。

標準增長模式不像純財務分析方法那樣惡劣,但是也不完美。這個技術是國際貨幣基金推出的,廣泛運用於中國,它把經濟作為一架機器,投入的是勞工、投資和自然資源,產出的是GDP。

在最近75頁的IMF有關中國報告中,只提到污染兩次。概念上,環境破壞可以被作為一種成本或把減少污染作為一種產出。但是,以上這兩種機械的模式依賴於市場價格,沒有辦法分配清潔空氣和水的財務價值。

從制度上改變環境污染問題

如果決策者採取正確的分析工具,經濟學家可以更有益。制度方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幫助解釋,為甚麼減少污染如此步履維艱,以及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就像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樣,制度學家研究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包括監管制度。即使財務和標準經濟理論的贊同者也承認,世界銀行偏愛的這種分析,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時候特別有幫助。沒有強大的制度,勞工和儲蓄將被浪費。然而,這種方法在中國很少運用。

從制度上來說,貧窮國家打擊污染很困難。因為很難抵禦通過違反環境條例而增加盈利的誘惑。為了更有效果,監管制度必須有威嚴和有能力迫使富人和關係網深厚的工業界遵守法律。

威嚴來自社會。在70年代,美國人的行業領袖開始感到因為污染環境而受大眾排斥,他們迅速把減排加到公司目標上。中國可能現在已經達到民眾不滿的程度,但是缺乏政治民主和嚴格限制非政府組織使得民眾不滿很難表現出來。能力來自人民。必須有足夠的監管人員,他們必須足夠誠實抵禦壓力和賄賂,並且有足夠技巧來對付企業的陰謀詭計。

在一個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這種監管能力很充分。在發展中國家就很不同,那裏正直和技巧都缺乏。

在中國,環境監管者已經在戰鬥中被打敗。制度學家有一個答案:改變優先目標。即將到來的中共領導層換屆是一個機會。這些新領導人應該下決心投入更多資源來減少污染。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外媒:中國數十萬兒童鉛中毒致永久性殘疾
廣東近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污超標
石化洩毒「白雪」 大連居民再遊行抗議
世界媒體看中國:「虛假不實」的海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