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大學不在其名,而在其神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30日訊】上海市教委日前發佈《關於2012年下半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的補充意見》,支持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體育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電力學院更名為大學。(新聞晨報8月28日)

近來,我國高校更名又進入一個「小高潮」,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就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或者獨立設置的學院還應當具有較強的教學、科學研究力量,較高的教學、科學研究水平和相應規模,能夠實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學還必須設有三個以上國家規定的學科門類為主要學科。設立高等學校的具體標準由國務院制定。」上述這些高校從舉辦的學科門類看,確實已具備稱為「大學」的條件。但是,如果認為學院更名為「大學」,就體現了學校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並把更名作為學院辦學追求的目標,則會誤導大學的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我國大學先後出現合併潮、更名潮。大學更名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因學校合併更名;有的因專升本更名,從學校更名為學院;有的因認為原有校名(行業屬性較強)局限了學校的發展更名;更多的則是把學院更名為大學。總體看來,在更名大潮中,高校都有一個認識,叫學院比叫學校更牛,叫大學比叫學院更帶勁。因此,不少學校校領導把在自己任期內,讓學校升格、更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圍繞更名的任務辦學,讓大學更名,是容易的,一方面,只需對照大學命名的條件,去發展相應的學科;另一方面,努力公關主管部門,得到其批准即大功告成。但是,在追求大學更名的過程中,高校可能出現兩方面問題,一是背離學校辦學的定位,為符合大學命名要求,不顧辦學條件,一味追求舉辦新學科,學校的學科確實增加了,卻沒有辦出特色,也分散學校的辦學精力,比如語言類學校,要命名為大學,就舉辦經濟學、管理學學科;而體育累學校,則開設文學和管理學。

二是喪失原有校名的品牌,有的高校在上世紀末更名,可直到10多年後的今天,還必須在新校名後加括號註明舊校名,這足以顯示舊校名的深入人心以及新校名的糟糕,還有的高校在更名為大學名後,遭到校友的集體反對。

因此,一直以來,社會輿論都反對大學熱衷更名,希望大學堅持自己的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可如今看來,大學對更名的熱情不減。據統計,僅2009年一年,就有40多所學校更名。

出現這兩方面問題,與我國高校辦學的追求和大學辦學的決策有關。在當前功利的辦學環境中,不少高校都追逐學校的外在發展,具體包括發展學校的規模,增設學校的學科,等等,以儘快體現自己的辦學政績,在這種辦學思想指導下,把學校升格為學院、學院升格為大學,顯然是十分顯著的政績。這種辦學思想,不但對我國整體高等教育發展不利,也影響學校自身的發展,這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形成從大學、學院到學校的等級結構,讓高等院校間存在身份差別。大學辦辦學精力用到追求身份高低上,而忽視了內涵的建設,同時在追求外在發展目標時,出現「千校一面」,而不是在各個層次、各個類型都辦出一流的有特色的學校。

而目前大學的辦學決策機制,也給了辦學者方便之門。在發達國家,大學更名是學校的大事,需要得到教授會、學生會的同意,還要通過大學理事會的審批。而在我國,往往學校行政領導拍板,就可決定更名方案,再把方案提交主管部門審批,這樣的更名體現的只是行政的意圖,而並不能反映師生的想法。所以,不少高校的更名既沒有為學校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沒有帶來新的品牌效應。大學的名字或許好聽了,但定位和精神卻迷失了。

其實,一所高校的辦學空間、辦學質量與辦學聲譽,與校名是甚麼,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反而,就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校名,由於學校辦學有特色,卻成就為令人神往的名字。比如,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英文名為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其英文名為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兩所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計超過100位,可至今沒有叫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學生,還將其翻譯為「麻省技工學校」。要是換在我國,麻省理工學院,怎麼也改名為麻省科學與技術大學了。而筆者在國內一所剛升本的高校中參觀,就看到該校把校名翻譯為university。

在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迄今為止可以稱得上一流大學的學府是抗戰期間組建的西南聯合大學,這個校名按照今天的「校名觀」,就是一所民辦大學的校名。假如當事的辦學者,反覆在校名這類事情上做文章,也就沒有西南聯大的輝煌辦學成就了。

大學不在其名,而在其精神。如果只追逐表面的校名,大學將在爭名逐利中失去自我,失去大學精神,再有好聽的校名,又能如何呢?

——轉自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大陸大學改名成風潮  小心砸了招牌
校名學問大 台各大學改名有一套
大陸大學流行改名 考生霧煞煞
新設大學校名混淆  海大簡稱註冊獲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