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常青籐大學「尋夢」故事

人氣 8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辰採訪報導)美國大學開學在即,來自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等頂級名校的中國學生們與大紀元記者分享自己在美國留學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有彷徨、挫敗、悲傷與歡樂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語言障礙令人挫敗

當18歲的Jessica Yang拖著兩個大箱子走出紐約機場時,她只有一個感覺,「這些英語標識和西方人讓我緊張」。出國是Jessica從小的夢想,所以父母在她高中時就把她送入全市最好的高中讀書,該高中學生被外國大學錄取的比例高達90%,她也在今年夏天被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錄取。

高中時期密集的英語訓練讓Jessica能夠很自如地閱讀英文雜誌或看美國連續劇,但是這似乎並不足夠,因為她發現自己無法與美國同學正常交流。她受挫地說:「當我和美國同學一對一交流時我們還能聊下去。但是當一堆人聊天時,我完全插不上話,聽不懂他們在說甚麼,不理解大多數笑點和背後的典故和文化。」她表示,媽媽在出國前曾告誡她不要只和中國人扎堆,「但是我發現自己很自然就和中國人混在一起了。」

而美國大學繁重的閱讀及寫作量更讓中國留學生困擾,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攻讀博士的Jenny Li就是其中之一。Jenny分享道,「來美國的第一個學期,老師上課內容基本只能聽懂1/3。有一位教授之前是哈佛法學院的,他每週佈置的閱讀量有200多頁,是非常艱深的英文,我大概要花5分鐘才能讀一頁,而且還不一定能讀懂。」為了這些閱讀,Jenny放棄了所有的娛樂生活,甚至把每頓吃飯的時間都壓縮到10分鐘,但是效果依然不佳。她說:「美國同學佔有絕對語言優勢,我甚至覺得可能一輩子都趕不上他們的閱讀能力。」

學術自由──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對談

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選課的學生Louise Chen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美國課堂的學術自由,「我選過哈佛大學的一門課《美國及世界:政治、政策和歷史》(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Politics, Policy, and the Uses of History),任何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隨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反駁教授觀點。有一次,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甚至都起來反駁教授,而教授也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任何人,這在中國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教育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學生自己的觀點長期被壓制,但是美國教授則歡迎不同觀點,彰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最初,Louise就如同大多數中國學生,從來不在課堂發言,而真正改變她的是一次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eter Diamond的交流。她回憶說:「我當時在寫一篇中國養老金體系的報告,就約了Peter Diamond的辦公時間。在半個小時的交流中,他非常耐心地聽我分析數據、闡述觀點,並給我提結構性改進意見。他說,『你的觀點很有價值』,還表示自己有一篇未發表的相關文章可以供我參考,但是希望我不要公開,因為他那時已被奧巴馬總統(Barack Obama)提名擔任美聯儲高層職位,正在接受嚴格審核。」

當晚,Louise就收到了Diamond教授的論文,這是她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美國的學術自由、平等,以及對學生的尊重,即使對方是位國際知名的教授。

富二代拼不過官二代

在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讀本科的Daisy Zhang來自江蘇,爸爸是市政府領導,媽媽是國企老闆,在國內高中同學中算是家境殷實。來了美國後的Daisy也永遠是一身名牌,Chloe的太陽鏡、Marc Jacobs的手提包、Prada的圍巾、Chanel的平底鞋算是她每天上學的普通著裝。

但Daisy表示自己家境與波士頓大學其他中國學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如果我週末去Barneys New York、Nordstrom(等高檔商場)逛街,走兩步就會遇到學校的中國同學。有次我和一個朋友逛街,她爸爸是浙江大老闆,她在我面前買了兩隻Chanel的手錶,十分鐘內刷了將近2萬美元,這對她根本不算甚麼。」Daisy的一些中國同學剛一到美國就立刻買別墅和豪車,然後就一個個接著換女朋友。

「這裡的中國留學生有兩個心照不宣的共識:1)本科生比研究生有錢得多;2)富二代永遠都拼不過官二代。」Daisy更透露,由於波士頓大學學費及生活費都貴得出奇,所以就讀的中國學生家庭背景都很硬,「除非是親密好友,我們習慣不互相透露家庭背景及父母工作,以免惹上麻煩。」

追逐理想或陷入迷茫?

「你未來想做甚麼?」,聽到這個問題讓大多數受訪學生陷入沉思。

金錢當然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因素。為了獲得高薪工作,中國學生擠破頭申請投資銀行、諮詢公司已經不是甚麼新鮮事,這也令美國教授大為頭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非常不解,為甚麼自己辛苦培養的幾個物理博士都跳槽入金融專業,這些中國學生在申請入學時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中描述的對物理專業的熱誠與嚮往與他們入學後的實際行動並不相符。

「我就是想轉金融業進投資銀行,不然就是進大型諮詢公司,積累幾年經驗去讀MBA」,研一學生Sophie Pan說。她因為沒有理科背景而屢戰屢敗,但仍未放棄。

一位哈佛大學建築系博士生坐在哈佛廣場書店二樓的咖啡店默默思考著,他說:「我的導師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高層很熟,所以推薦我去實習。今年暑假的實習工作很清閒、薪水也不錯,但是我真的提不起勁來,覺得沒意思。我現在想一畢業就回國開個房地產公司,做生意,拚搏拚搏。」

一位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電影系學生則是少數對未來充滿激情的受訪者。她表示現在中國國內外文原著翻譯水平不佳,自己希望能夠踏踏實實、安安心心把好的外文原著原汁原味地引入中國。

圖為哈佛大學校園一角。(大紀元檔案照片)

不會做菜真痛苦

對於吃慣中餐的留學生來說,飲食不適應也令人痛苦。美國大學通常都設有食堂(Food Court),但是供應的漢堡、炸薯條、甜甜圈、義大利麵暨不健康又不符合中國人口味。即使學校附近有中餐,套餐加上小費也至少需要9美元,而且菜色也不一定對胃口,這逼得中國學生不得不開始學做飯。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讀研二的Cindy Liu剛來美國時吃了一個月沙拉、三明治和漢堡,之後開始嚐試自己下廚。她笑稱:「第一次的失敗是慘烈的,我把菜煮上之後就進屋寫功課,完全忘記了這事,結果水燒乾、鍋燒壞、火警警報還響了。」之後,Cindy花了更多時間研究菜譜,一板一眼地按照菜譜的步驟做菜,慢慢發現最簡單的做菜方法。「說白了,就是放油和調味料,然後加一種葷菜和一種蔬菜。我一次都會做一週的量,然後每天帶一點做午飯。」

在美國讀書的中國男生做飯手藝也會不斷提高。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博士生Frank Lu來美國一年內學會包括滷牛肉、梅乾菜肉包等中國菜。

目前,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已經成為一大趨勢。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數據顯示,2011學年中國留美學生人數達15.7萬,成為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留學生共為美國貢獻了39.6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美國大學開學在即,來自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杜克大學等頂級名校的中國學生們與大紀元記者分享自己在美國留學的不為人知的故事。圖為哈佛大學。(Darren McCollester/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回國還是留國外 中國留學生想法大不同
美大學開學 中國留學生談不一樣感受
中國留學生漸成美國大學新寵兒
留學美國熱 中國學生激增2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