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油電漲聲響/中經院主任:溫和通膨或為潤滑劑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2年09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錫暉台北報導)油電雙漲的爭議從今年四月起開始延燒。在各種「漲聲響起」的指責中,理性的聲音似乎被淹沒了。長時間觀察這個問題的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表示:「很多事纏在一起,但可分四個層面去談,包括一些歷史問題。」

「第一,若民眾收入也跟著提高,油電漲就不會造成反彈。」劉表示,我國貧富差距大,收入最高與最低戶差距有六倍之大。

第二個層面是受到歐債影響,衝擊經濟;同時,再遇颱風、洪水等天然災害,使得物價上揚。基層老百姓本來就有壓力,這時油電又漲,民眾當然覺得痛苦。

但近日油電之所以雙漲,源自2008年總統大選前,當時的閣揆提出油電凍漲、庶民經濟。漲的時候分梯次漲足;跌的時候一次跌足,使得中油及台電帳面上虧損較多。劉孟俊指出,由於電價、油價被壓抑,回到市場面有其必要。但時機不對,造成民眾反彈很大。許多媒體沒注意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是第三個層面。

「再一方面,雖然公司化,但國營員工仍比照公務員的薪資,已成為傳統。」劉認為這項歷史因素也是造成民怨的原因之一,比如公務員的月退金額高達原薪資的7~8成,且在職時間愈久領愈多。一般公司制度的退休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公司虧損1兆,員工更不可能仍領高薪。

台灣的貧富不均、歐債衝擊、天災造成漲價及歷史因素,本就有很多事要處理,再加上新的社會問題,全都糾葛在一起,使得油電雙漲的問題變成剪不斷、理還亂。

民營化也許是解決良方,但也得先消化掉高達1兆台幣的虧損。劉孟俊提出一個概念:「整個經濟體系,需要一個溫和通膨。」但不能讓上、下游價差扭曲;物價上漲速度,也要比所得上漲緩和。溫和通膨是經濟潤滑劑,業者會知道未來產品將更有價值,而持續生產;消費者也會曉得未來物價更高,所以東西該買就要買,有助於活絡經濟。◇

(責任編輯: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