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千古戰神 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上)

人氣 774

【大紀元2012年09月21日訊】中華文明五千年,用兵如神的將帥不乏其人,精忠報國的英雄難以計數。然而,若論在大戰中被敵軍尊稱為「戰神」的人,唯有民國時期的白崇禧將軍一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白崇禧將軍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軍情,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華,尊稱他為「戰神」。

忍辱負重 忠貞報國 堅韌不拔

被侵華日軍尊稱為「戰神」的白崇禧將軍,國軍一級上將,現代傑出軍事戰略家,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網絡圖片)

白將軍不僅在軍事指揮上神機妙算,百戰常勝,在個人修為上也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具有忠貞報國、堅韌不拔的高風亮節,他是名副其實的千古戰神。

由於白崇禧在北伐期間的1927年堅決支持蔣中正「四.一二」清黨救國,1949年國難之時又拒不投共,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捨棄與蔣中正的個人恩怨,從海南島飛赴風雨飄搖的台灣。長期以來,中共控制的媒體對於白崇禧極盡造謠抹黑之能事,對他偉大的歷史功績刻意隻字不提,評價多有嘲諷貶低之意;國民黨方面也因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和他與蔣中正之間的個人恩怨,淡化忽略他的巨大功勛。

其實海峽兩岸都欠了白崇禧一個人情,因為歷史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白崇禧的卓越軍事指揮,國軍就不可能北伐統一全中國,當然就沒有中華民國蔣中正南京政府;沒有白崇禧深遠的謀略以及偉大貢獻,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中國人很可能早已經淪為日本人的亡國奴;如果當年國府剿共採用白崇禧提出的謀略與計策,中國大陸就可能不會失陷於中共之手。

博覽群書 精通文韜武略 志向高遠 堅信三民主義

白崇禧天資聰慧,五歲開始就讀於私塾,刻苦用功,而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不忘,熟背《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教本,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

1907年,時年14歲的白崇禧考入桂林陸軍小學;18歲即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連長、營長等職。

1923年,白崇禧在梧州組織了四千人的廣西討逆軍,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隨後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沈鴻英,廣西全境統一。從此,李白新桂系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叱吒風雲近三十年。

在統一廣西的各個戰役中,年紀輕輕的白崇禧就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足智多謀,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被其敵手沈鴻英所部譽為「小諸葛」。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代表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臨別時,孫中山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
白崇禧回答說:「我們不要孫公的物質支援,只要三民主義與信仰而已。」

日後的歷史證明,白崇禧用自己畢生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了對於三民主義的堅定信仰與忠誠,無愧於中華民族和歷史千秋。

破頑敵「鋼七軍」揚威 奪龍潭「小諸葛」成名

兩廣統一後,廣州革命政府準備北伐統一全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親邀白崇禧擔任北伐國軍參謀長。李宗仁因廣西部隊也需要人指揮,不願讓「小諸葛」離開。但是蔣介石堅持非要白崇禧,親自向李宗仁表示說只借用白數月,待攻下武漢必定歸還。於是,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行使國軍參謀總長職權,後兼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並曾經一度代理蔣中正的北伐國軍總司令職務,替蔣指揮北伐國軍。

北伐開始以後,北伐東路軍在浙江受挫敗,何應欽所率黃埔第一軍當時遠在福建作戰,無法立即調入浙江。蔣介石總司令為此非常焦急,白崇禧挺身而出,表示不計名位,願赴前線。蔣介石立即任命白崇禧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進攻江西孫傳芳部。

江西南昌之役,北洋軍閥孫傳芳以三倍兵力進行猛烈進攻,蔣介石親自統帥指揮的黃埔第一軍嫡系被擊敗,九江失守,南昌被圍。白崇禧急率李宗仁第七軍救援,一舉擊潰孫傳芳兩個師。

在雙方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白崇禧出奇制勝,集中兵力攻擊德安, 斷絕南潯線,先收復九江,再解南昌之圍。雙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後孫傳芳兩萬餘人被俘,國軍取得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桂系第七軍被孫傳芳敵軍稱為「鋼軍」,並榮獲蔣中正國民政府通令嘉獎為「鋼軍」。從此桂系「鋼七軍」威震天下,令北洋軍閥、日寇和共軍聞風喪膽。白崇禧、李宗仁桂軍士兵被美軍駐華司令史迪威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接著白崇禧揮師向東追擊,掃蕩浙江,斷絕寧滬線交通,於1927年2月收復杭州,3月收復上海,並再次擊退孫傳芳反攻,殲滅孫部6萬餘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

1927年8月,打響了北伐戰爭中最激烈、最具決定意義的龍潭戰役(南京保衛戰)。孫傳芳統帥11個師10餘萬人眾的「五省聯軍」過長江佔領龍潭,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孫傳芳所陷,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遭逢危難。

當時正在上海為北伐軍籌款的白崇禧,立即從無錫火速趕到鎮江。因當地通南京有線電話已遭破壞,白崇禧就地取材使用鎮江車站簡陋電話指揮,一人同時身兼通信兵、補給司令和指揮官,六天六夜不休不眠,指揮滬杭線上的黃埔第一軍劉峙、顧祝同師星夜西進,與李宗仁的第七軍、第十九軍以及何應欽指揮的第一軍陳誠等3個師猛攻龍潭。

8月30日拂曉,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督率指揮各自部隊向龍潭孫傳芳部十個師約六萬餘人進行反攻,戰況極為慘烈。「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是役國軍將孫傳芳部壓縮到長江邊後全部殲滅,俘敵四萬餘人、繳槍三萬枝。

龍潭戰役奠定了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也決定了顯赫一時的五省聯帥孫傳芳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光桿司令的轉折點。

不少國民黨元老對此役印象猶深,於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行政院長譚延闓親自贈對聯讚頌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1928年9月,白崇禧總指揮(中)在河北唐山召開軍民大會,動員征東攻打灤州,這是北伐最後一役。(網絡圖片)

1928年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率軍自漢口北上,11日即與閻錫山聯袂開進北平,受到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平的第一人。9月6日,白崇禧率軍在天津誓師,10日佔領唐山,13日佔領灤州,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敗走大連。23日白崇禧將直魯軍繳械,完全肅清關內,25日白崇禧到達昌黎,灤河以東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白崇禧「從廣西鎮南關打到東北山海關」,被譽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

共赴國難蔣白拋棄前嫌 持久抗戰小諸葛大顯神威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號召全民族堅決抗日到底。國難思良將,求賢若渴的蔣介石於8月2日再次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

接獲蔣介石電邀,李宗仁本人及白崇禧的眾幕僚和許多親屬均認為早年蔣桂戰爭舊怨猶在,唯恐南京此行不利。除了夫人馬佩璋讓白崇禧自己決定,其餘眾人皆反對他入京。有人勸白崇禧在西南自保,讓蔣介石好看。然而一貫堅決主張抗日的白崇禧卻深明大義,他說:「抗日是兩廣素來的主張,也是國民一致的要求,於今,抗日時機成熟,正是吾人報效國家之時。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蔣介石特別派出自己的水陸兩用座機及德國駕駛員前來廣西接「小諸葛」。白崇禧義無反顧,8月4日從桂林坐上水上飛機就飛往南京水上機場,與蔣介石共赴國難。第二天,日本報紙就以醒目大標題宣佈:「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1937年,淞滬會戰戰場,鐵血桂軍向日軍衝鋒反擊。10月的一天,僅桂軍廖磊集團軍便戰死6位旅長,上萬桂軍敢死隊隊員大部分壯烈犧牲。白崇禧痛心疾首,連日飲食不進,謀思抗戰對策。(網絡圖片,視頻《不朽的光榮》中的一畫面。)

淞滬會戰期間,白崇禧深入第一線,多次到前線督戰,瞭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知己知彼。他深知敵我力量相差極其懸殊,國軍徒作無謂犧牲並不能取得勝利,曾經四次向蔣介石進諫。如果白崇禧的建議開始就被採納,國軍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傷亡也不會那麼慘重。在白崇禧的苦諫下,蔣介石終於在11月9日下令兵分兩路分別向南京、杭州全線撤退,並責令白崇禧負責整頓部隊,收拾殘局。這樣才保住了尚存的國軍主力不被全殲,為日後奪取抗日持久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淞滬會戰之後,侵華日軍稱白崇禧為「戰神」,同時又將他列為日本帝國須消滅的「頭號戰爭罪犯」。

1938年徐州會戰的台兒莊大戰,在白崇禧的建議之下,李宗仁命令孫連仲第31師(師長池峰城)死守台兒莊待援,將萬餘日軍誘入重圍之後聚殲。白崇禧除了在幕後策劃部署,還經常親臨前線與各軍師高級將領聯絡溝通,代表蔣委員長鼓舞士氣。

在危急關頭,白崇禧冒著濃烈的硝煙,親臨台兒莊戰場調動佈置中央軍重炮部隊和強力火炮抗擊日軍的圍攻。此次大戰國軍中央軍和各派系地方軍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血戰三路日軍,終於取得聚殲一萬多凶殘日軍的大捷,嚴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兇猛勢頭,粉碎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捷報傳來,舉國歡騰,各地舉行祝捷會,大本營武漢超過十萬人上街遊行,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兩人的巨幅照片為遊行隊伍開路。


1938年4月台儿庄抗日大捷后,白崇禧登上“中国Life(生活)杂志”《良友》画报5月号封面人物,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该画报封面的中国军人。(记者吴涔溪翻摄)

1938年初,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遷移武漢後不久,白崇禧在全中國率先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旨在把日軍拖入中國廣大內陸的泥淖裡面,拖長日軍的補給線,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軍發動長期總體戰,削弱敵軍優勢,最終戰勝日軍。 此一戰略思想為蔣介石所採納,成為國策和抗日最高戰略方針,對贏得整個抗戰勝利起到了極其關鍵的重大作用。

中共日後利用投共的李宗仁機要秘書程思遠偽造歷史,稱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是因為受到毛澤東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的啟發。但是,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發表專文說明,中共所稱實為謬論。

1939年12月,白崇禧統帥指揮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所部二十五個師共十五萬四千多國軍精銳,包括杜聿明第5軍在內的中央軍、桂系夏威鋼軍和粵系张发奎鐵軍,兩度重挫消滅日寇「鋼軍」,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場攻堅戰的勝利 —— 崑崙關攻堅戰大捷,粉碎了日本妄圖在1939年逼迫蔣中正國民政府投降的亡華企圖。

1944年,日軍為了攻佔戰略要地桂林,共集結了近七個師團,十五萬兵力,三百多輛坦克,三十多架飛機,大量重炮。白崇禧主動請纓,緊急自重慶趕赴桂林做戰役部署,指揮不足二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無 坦克飛機並缺乏火炮重兵器支援的苦境下,單憑輕兵器擊斃一萬六千名來犯日軍,創造了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員數,漓江之水被中日兩軍之血染為紅色。

八年抗戰,日軍承認僅有兩次戰役自己不如中國軍隊英勇:1939年崑崙關戰役和1944年桂林保衛戰。這兩次戰役的最高指揮官都是中華戰神白崇禧。

此外,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還指導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在長沙的三次會戰,並出任抗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武漢會戰江北戰場最高指揮官。

八年抗戰,白崇禧以軍委會副參謀總長身份先後兼任軍訓部長、校閱部主任委員、桂林行營主任、海軍整建委員會主任、空軍整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要職,不僅參與制定了國軍各階段對日作戰計劃,參與策劃指揮多場大型會戰,還為國軍訓練了二十萬軍事指揮人員,為贏得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授予白崇禧將軍青天白日勛章。

(轉自 《看》雜誌,未完待續)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日,日軍北平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捍卫中华 戰神白崇禧——
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視頻: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飛揚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3)桂南會戰 ——
1939年,日機轟炸蔣中正故鄉,災民遍野,白崇禧論克敵制勝,崑崙關攻堅戰大捷,消滅日本鋼軍。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4)徐州會戰 ——
1938年,血戰台兒莊,蔣中正親臨視察,白崇禧助李宗仁獲抗日首場大捷。


(點擊觀看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投身辛亥革命,統一廣西,北伐、 抗戰、 剿共
—— 統一廣西後,敬仰孫中山的白崇禧在桂林獨秀峰下,專門建立了一座中山紀念塔和仰止亭,上書兩行大字「中山不死,主義常新」 。)


(視頻: 台湾电视台專訪 白先勇談白崇禧、民國、蔣中正:
父親白崇禧把國家民族放在最前面。在台灣17年,白崇禧將軍念念不忘光復中華河山,去世前還在操心謀劃國軍的反攻大陸戰略。60多年後,白先勇又走進了南京總統府,在當年蔣中正授予父親白崇禧國防部長大印的那個禮堂,參加《白崇禧與中國歷史》研討會。)


(視頻: 白崇禧鐵血桂軍 英雄黎明 衛我中華


(視頻:中華民國國軍軍歌《老兵》 :
道不完南征北伐的往事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新聞
【歷史今日】「戰神」白崇禧誕生護中華
蔣介石曾明示白崇禧接棒 白常犯顏直諫
白崇禧選擇中華民國 大陸民眾熱議稱讚
白先勇:白崇禧為何拒絕指揮國共大決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