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談「孝道」澳洲華人感恩母親

人氣 7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茹澳洲悉尼採訪報導)母親節就要到了,這是一個感恩的節日。母親為孩子操勞一生,子女藉此機會向母親表達感激之情,報答養育之恩。中國傳統文化很注重孝道,所以澳洲華人對這個源於西方的節日也很重視。

按照澳洲的傳統習慣,母親在母親節當天不做家務,孩子們要親手為母親準備早餐。所以許多家裏有學齡兒童的母親星期天早上會在一陣烤焦的麵包糊味中醒過來,睜開眼睛便看見家裏的小天使們笑瞇瞇的端過一杯製作粗劣的咖啡,起床後面對的是廚房裡的一片狼藉,收到的禮物是孩子在學校「母親節」 攤位上買的一打毛巾。儘管如此,母親心裏依然覺得甜滋滋的。

在澳洲的幼兒園和小學,母親節是十分重大的節日,老師都會安排相應活動教孩子表達對母親的愛和感激。

在幼兒園工作的鄧小姐這一個星期都在忙著準備母親節的活動,包括教小朋友唱「母親節快樂」的歌,和他們一起做母親節的卡片,給孩子們念讚美媽媽的故事書等。

她說,「母親節是澳洲幼兒園必須慶祝的節日,每個幼兒園都會教孩子們做一些手工製品獻給媽媽,比如用紅紙做愛心,為母親製作小香囊,畫母親節的卡片等。有個孩子在卡片上給媽媽劃了兩個翅膀,因為她覺得媽媽是天使。」今天,鄧小姐給班裡的小朋友提了一個問題,「你為甚麼愛你的媽媽?」這些4歲左右的孩子們的回答卻顯得非常成熟,一位剛從中國來的孩子用中文說,「我愛媽媽因為她一直陪在我身邊。」其他孩子們的回答也各式各樣,「我愛媽媽,因為她給我吃冰棍」,「我愛媽媽,因為她總是擁抱我」,「也沒有甚麼原因,我就是非常愛她。」

曾經在維多利亞大學任教的大學教師蔣女士說,澳洲人對母親節非常重視,這是一個向母親表達感激之情的好機會。「我覺的這是西方社會人性化的表現。平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很正面,互相尊重,母親節更是這種情懷的最佳展示。」

蔣女士的女兒在澳洲長大,目前居住在日本,母親節是她從來不曾錯過的保留節日。「今年我確信她也不會忘記,定會按時送上祝福,」蔣女士說,「這是西方主流社會的文化,這裡長大的孩子已經被這種文化熏陶,一切都很自然的投入,所以不用父母苦心培養這種孝心。」

雖然母親節不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發現大多數華人都會慶祝這個節日。

高小姐在大學畢業後定居墨爾本,她時常想念遠在中國的母親。她說,母親節當天一定要給媽媽打電話好好聊聊天。已把母親從中國接來同住的陳女士說,平時因為工作太忙碌,沒有甚麼時間陪伴母親,心裏覺得很內疚,現在正好趁著母親節彌補一下,讓她高興高興。「其實我媽要的很簡單,就是去商場裡逛一逛,走走看看。我想拿出點時間,陪著她慢慢逛。」而陳女士在澳洲出生的兒子每年也總不忘給她一點母親節「小驚喜」。

母親節最受歡迎和最不受歡迎的禮物

儅子女們煞費苦心的為母親選購禮物時,澳洲零售業也趁此機會獲得一些激勵。最近研究發現,在未來幾天內,澳洲子女們將花費13.6億澳元購買禮物、卡片和鮮花。對那些不太用心的孩子們來說,最常見的做法依然是最後一分鐘衝向便利店買一大束鮮花。

數據分析集團IBISWorld表示,今年母親節的澳洲人均支出比去年上升3.4%,達到60元/人。相比之下,父親節的平均花銷連一半都不到,只有$29.50。

如果愛可以用花多少錢來衡量,那麼兒子則輕鬆擊敗女兒。澳洲男性在母親節上的花費勝出女性60%左右。

澳洲購物網站DealsDirect.com.au最近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母親最喜歡的禮物是禮品卡,其次是書、CD、香水和珠寶首飾。

該網站的創始人Paul Greenberg先生說,「母親是無名英雄,她們為家庭付出一切,卻沒能得到足夠認可。如果你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表達你的關心,卻又不知道她需要甚麼,那麼禮品卡是最好的選擇。」

抽樣調查同時顯示,母親最不喜歡的禮物是清潔用品,其次是健身器材、足部水療(foot spas)和廚房工具;最後一分鐘的禮物,比如在加油站或便利店買的鮮花,母親也不太感興趣;寵物是絕對不要的;洗浴用品以及任何帶有玫瑰花香味的產品,母親早就膩了。

巧克力和糖果仍然是母親節傳統的、經久不變的禮物,今年比去年的支出還會增加7.7%。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

如果說西方文明對母親的感恩還停留在買禮物等表面形式上,對於華人來說,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為孝道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可以說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份,遺憾的是到了近代,很多關於孝道的傳統都失去了。

在墨爾本莫納甚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博士張先生也說,「4歲的女兒在澳洲出生,就像很多澳洲人一樣,對中華文化非常感興趣,充滿了好奇心,我平時也會給她講一些中國傳統的道德故事,包括孝敬父母,中國人要跟父母一起住,對父母好等等。」但甚麼是真正傳統的孝敬父母,張先生表示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人們應該怎樣做才算是孝敬父母呢?當年孔子的弟子也曾問他這個問題,孔子回答說(大意):父母如果有過錯,做兒女的當態度和婉的勸說,不管父母接不接受,都要一如既往的孝敬他們;能夠供奉父母飲食、贍養父母,並不算孝敬,最難的是「色難」,也就是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這是孔聖人給人立下的做人子女的規矩了。   再列舉一點古人在孝道方面的一些講究。漢字中有一個詞匯來形容老年人:「耄耋」(音:茂蝶),古人稱八十歲以上的人為「耋」。 「耋」字,在古書上其實是有具體解釋的,乃「指」也,手指。是說,人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了,就是耄耋之年了,可以不用做事了,要做甚麼,用手指指點著叫兒孫和年輕人去幹就行了。漢字的內涵很深,僅這一個字,將有關孝行的規矩,老年人應享有的權利和兒孫們應盡的本份全包含在裡面了。

在漢代,老人到了古稀之年,官府會發給一只玉手杖,玉上雕有布谷鳥,古人稱布谷鳥為不噎鳥,祝福老人飲食不噎,也是囑咐兒女為老人做粥等可口飯食。

清朝的聖祖康熙皇帝曾擺下「千叟宴」,宴請一千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倡導尊敬老人,孝行天下,當時盛況空前,並為後人留下一段盛世佳話。

在澳洲的很多華人家庭中,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孫兒往往是由老人帶大的。但在古人那裏,兒女將孩子放到老人那裏看護,是為了讓老人開心的,而不是讓老人受累的,因為老人喜歡孩子,看到孫兒會很開心。而養育子女卻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祖父母的責任,所以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當父母的除了時時教育孩子不要淘氣累到老人,還要時時關注,看到老人累了,就趕快將孩子抱走,讓老人休息。過去女人也不是都能在家做家務的,沒錢的人家,有時女人也要下地幹活,孩子就交給老人帶了,但她們卻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是老人在額外的幫助自己,對老人更會多一份孝心和感恩,那麼對老人的體貼和關心,在精神上會讓老人備感欣慰。這樣的社會就描繪起了一幅幅天倫和睦的美好畫卷。

孝道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在神傳文化中,也是神傳給人的一個理念。人類現在能夠認識到是遺傳基因,比如說有人祖上是大文豪,後代的生命中就會有文學基因;中國自古就講「祖上積德」,說誰要是積了德,做了好事,子孫就會有出息。祖上的許許多多東西都是通過血統來傳承的,所以中國古人認為,從父母那裏得到的不僅僅是身體和養育之恩,還有來自歷代祖先的傳承,為自己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根基。若生命中根基很淺,短暫的一生可能連打個基礎都不夠,怎能有所作為呢?飲水思源,這就是過去中國人為何一直注重孝道,歷代王朝都要設太廟,祭祖宗,就是因為他們都認識到沒有祖上積德,沒有祖上的根基,就沒有自己的富貴榮華。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儘管現代人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孝道這畢竟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李熔石)

相關新聞
母親節的驚喜
夏墨竹:母親節話孝道
樸實無華 母親節一份特殊的禮物
「神韻是獻給母親最美的禮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