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閣:小說《熔爐》揭性侵兒童案 憾動韓國修訂法律

人氣 4767

【大紀元2013年07月01日訊】韓國小說《熔爐》講述了新到任的美術老師發現該校校長和老師對在校的聾啞殘障兒童實施虐待和性暴力侵害,和人權保護者一起揭開校園黑幕,制止悲劇進一步蔓延的故事。這本小說創作的初衷,源於2009年韓國作家孔枝泳在無意中得知光州聾啞學校性侵殘障兒童事件,更驚訝於「犯下性侵學生惡行的教師竟然能夠回到學校繼續教書」,於是她親自邀約訪談相關事件的學生與教師,寫下《熔爐》這個「99%的人如何受1%的人欺負」的故事。這本小說傾注仁義和勇氣,震撼了韓國社會。

韓國知名演員孔侑在軍中看過小說《熔爐》後,親自推薦改編成電影。影片自2011年9月上映後,不僅引起韓國社會的集體反思,也再次將這起已結案的性侵害案件推到社會。《熔爐》以其無比的「熔爐效應」被評選為2011年度韓國十大法律新聞事件之一。韓國因這部小說催生的電影,對保障兒童權益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深刻的變動,而與「熔爐」事件有關的一切人和事件在「熔爐效應」的衝擊下也主動或被動的改變著。

在韓國民眾的集體關注下,韓國光州警方組成特別調查組再次著手對2000年至2004年間,光州仁和聾啞教育學校教職人員,長期對殘障學生實施暴力體罰和性虐待一事進行調查。「熔爐效應」也促使韓國系列法律修訂完善。2011年10月起,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對全國所有寄宿型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特殊教育學校實施聯合檢查,並成立預防對殘障學生實施性侵犯的「常設監督團」。同時還將對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關從業人員的性犯罪經歷進行調查。2011年10月28日,韓國會208名出席會議的議員以207票贊成,1票棄權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份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2011年12月19日,韓國大法院量刑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在性犯罪類型中新設「對殘障人實施性暴力犯罪」,提高了新的量刑標準。2011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了《社會福祉法事業法修訂案》。修訂後的社會福祉法規定,對觸犯《性暴力特別法》和《兒童青少年性保護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十年內不得從事相關業務,在職期間對使用社會福祉設施的人員實施同類犯罪的,將永遠禁止從事社會福祉事業的經營管理業務。

回顧發生在韓國的校園性侵事件,以及韓國社會各界對此事的關注,也讓人想到中共治下,地方官員和校長性侵幼女的惡劣事件。那些大會小會頻開的各級會議,是否有一次是為特別處理性侵幼女案而召開。那麼多的喉舌媒體,在宣揚性侵幼女案時,給人的感受似乎並不是在報導真相,也不是實實在在的關注受害的兒童,而是在宣揚氾濫的色情喜好,衝擊人的感官與視野,模糊事態嚴重的焦點,轉移人們的視線。一本小說,讓韓國發生這麼大的動作和改變,足以見尋求正義「熔爐」帶來的炙烤效應。在瞭解這本書之前,看到一句話「挖掘真相,捍衛正義,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保護我們所愛的人。」而黨大開特開的維穩會,黨代會協商會,沒有一項和百姓相關。

在金錢、利益、權勢和冷漠充斥的社會中,無法發出聲音,又無法被傾聽的人,何止是這些聾啞兒童。社會的弱勢群體,遭到拆遷的人們,受到中共鎮壓和迫害的良心人士、信仰人士,面對黨的一手遮天,他們被非法關閉,無法發聲。被隱匿的罪惡和更多的黑幕,當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不在沉默,把心中良知的「熔爐」展現在社會中時,掩蓋的真相才會被發掘。小說《熔爐》中一開始常常描寫大霧瀰漫。當民眾擺脫沉默都來參與時,惡勢的金錢,威脅和權勢,在無法撼動正義的「熔爐」。

有人在看過《熔爐》後說:人生在世要追求什麼?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有不同的表現,也有不同的慾望,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們居住的世界是共同的,從古到今,是因為那些敢於堅守良知,守護和平理念的人,一起牽手共同締造的。正因良心的傳遞,才會有我們現代的幸福。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共同擁抱,共同期待,互相幫助和鼓勵的地方,我們為什麼要冷漠這個大家園的成員呢?

只要真理正義還存在,我們就要讓世界的人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作為人這樣的生命,所擁有的公正與平等,並不是可以任意的被惡勢污蔑和摧殘。冷漠、權勢、金錢利益就像小說中描寫的大霧一樣是虛偽的假相。而能穿透大霧幻象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關注。心中的良知能夠驅散瀰漫的霧霾,使得雲開太陽復出。小說的意義也正是在此。

相關新聞
泰北緬甸難民營傳兒童性侵  人權會要求正視
兒童人權日 勵馨籲童年性侵受創者勇於求助
性侵兒童罪犯 3/4南韓人贊成去勢
南韓對性侵兒童者實施「化學閹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