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態經濟效益高 蟹稻共生展成果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黃多油滿的季節,吃大閘蟹已成為台灣饕客的秋季盛事。苗栗縣領先全台,首度以「蟹稻共生」技術,分別在頭屋外獅潭及苑裡鎮設置了2塊「蟹稻共生」實驗田,目前大閘蟹生長狀況良好,稻子也進入收割期;19日上午苗縣府在頭屋外獅潭舉行收割記者會,邀請國人一起驗收蟹稻共生的成果。

縣長劉政鴻和與會貴賓展示「蟹間稻」米品(攝影:陳文敏 /大紀元)

「蟹稻共生」的原理是利用蟹在稻田中吃草、吃蟲的習性,一面達成除草、防控病蟲害及減少農藥使用的目的;苗縣大閘蟹養殖協會理事長范賢達指出,頭屋外獅潭及苑裡鎮的「蟹稻共生」田,共放養4500隻大閘蟹,目前已有3~4兩大,兩處稻穀收成共超過4千台斤。

該協會也利用收成的「蟹稻」,加工生產成「蟹間稻」米品牌,並正式發表問市。范賢達表示,「蟹間稻」米香Q彈牙,且有機無毒。

縣長劉政鴻指出,苗栗縣目前二期稻作休耕農地面積高達1萬公頃,「蟹稻共生」計畫,可以種稻、養大閘蟹,可說是「一地雙收」。 他也表示,如果今年「蟹稻共生」成效良好,縣府將會擴大推廣來活化全縣休耕農地,也幫農友們創造新的商機。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