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百年傳統 薄扶林村「七星伴月」舞火龍

人氣 70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香港小小的海島其實流傳不少中國傳統習俗,每年中秋除了有色彩豔麗的花燈,還有一項極具特色的舞火龍活動,多年來維園中秋晚上都有大坑舞火龍表演。其實,舞火龍不單在大坑有,原來薄扶林村也有百年的舞火龍傳統,用以驅邪消災除瘟疫,當中充滿鄰里間的互相扶持和關愛。今年首次以「七星伴月」形式出現,七條30呎小龍及一條80呎大龍,中秋節當晚穿梭薄扶林村及香港仔,最後是「龍歸大海」的壯觀景象。

吳江南師傅希望延續薄扶林村舞火龍的傳統,也希望年輕人能繼承紮火龍的傳統工藝。(蔡雯文/大紀元)

位於港島的薄扶林村建村百多年,帶領舞火龍的吳江南師傅說起舞火龍的傳統,自己今年已50多歲,早在他的前二代就已經有舞火龍的習俗,用來驅邪消災除瘟疫,祈求神明保佑,同時可以團結村民聯絡感情。吳江南打從七、八歲就開始幫忙紮火龍,村裏的人幾乎個個都會做,尤其是小時候覺得很好玩還可以有利是(紅包)拿,「40多年前1、2元已經很多了,還可以喝汽水,因為只有大節日才有機會喝。」

延續傳統的舞火龍

吳師傅憶述,薄扶林村的舞火龍80年代初最為蓬勃,高峰期有八、九條龍一起舞,但是很多年青人長大後離開了村,村裏住的人越來越少,有一段時間曾停頓過幾年,直到一次在村裏搞球賽很熱鬧,村裏的老人開始抱怨中秋節沒有熱鬧的氣氛,後來在大家的詢問下,原來都有意在延續傳統的舞火龍。近十年來都是由他們兄弟負責分工,自己主要負責安排舞火龍活動事宜,弟弟則專注紮作火龍,近幾年也開班授徒,希望延續傳統的工藝。「我們這一批上了年紀的人,個個都有個概念知道龍的形態是如何的,現在新一代年青人,捱不了苦,因為紮禾草,禾草到處飛,一碰到身體出汗就會發癢,第二天就不敢來了,還有鐵線會割到手,覺得很辛苦,年青人就無法繼承。」近幾年兄弟倆積極推廣舞火龍文化,希望有薄扶林村一天就有火龍,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舞火龍是香港百年的中秋傳統,每年吸引大批市民遊客觀賞;用以驅邪消災除瘟疫,當中充滿鄰里間的互相扶持和關愛。(攝影:潘在殊/大紀元)

舞火龍是香港百年的中秋傳統,每年吸引大批市民遊客觀賞;用以驅邪消災除瘟疫,當中充滿鄰里間的互相扶持和關愛。(攝影:潘在殊/大紀元)

說到紮火龍的工藝,紮火龍所需材料包括禾草、竹、鐵線和沙田柚等。有數年紮火龍經驗的吳江南師傅指,製作龍頭最複雜,「最重要是倒『甲』字要紮得直」,他強調有如建屋的地基,「火龍的形態最重要是一個『甲』字,差不多是一層樓的地基,如果這地方紮得穩實,接著再進行耳部的形態,再進行鋪禾草及舞動時的動作就不會散了。」還有軲鐵線時也要考慮彈力,草才不會散。他又透露苦尋圓頭電筒做龍的眼珠,盡量原汁原味。

「七星伴月」「送龍宗」

今次由他提出以「七星伴月」主題舞火龍,七條30呎小龍伴隨一條80呎大龍。他說,一條大龍需要用上一百紮香即是一萬枝香,小龍則數千枝,視乎插香的密度。舞龍追著龍珠,那顆龍珠是用一顆大柚子上面插滿香。至於和大坑的火龍有甚麼分別,主要是外形和使用的材料不同,他們是用禾草,大坑則用珍珠草。舞火龍也是有技巧,如表現龍的活潑形態的「矯若游龍」。

他說:「穿梭的擺,主要是表現龍很開心,好像吹口哨,很開心很熱鬧。磐龍就是定在那裏很開心給民眾祝福。譬如翻騰寓意世界和平各個身體健康國泰民安。中國人對龍很尊崇。」

今年八龍齊出,更首次舞出薄扶林村,其中五條小龍游走到香港仔;之後八龍於華富邨會合上演「七星伴月」,一路舞至瀑布灣下海。屆時他們會穿上救生衣,將龍引到水深及胸的地方,讓插滿香的火龍游向大海,稱為「送龍下海」、「龍歸大海」或「送龍宗」。

傳統是在黃曆八月十四日先在附近街道巡遊,參拜土地公;八月十五日則挨家挨戶參拜。

薄扶林村中秋舞火龍

日期:9月19日

時間:晚上7時正

地點:大火龍及兩條小火龍於薄扶林村出發,繞村後前往瀑布灣;另有五條小火龍於香港仔中心出發,會合大火龍後一同「龍歸大海」。◇

相關新聞
大坑舉行舞火龍晚會 冀驅除SARS瘟疫
圖片新聞:香港大坑舞火龍
菲留台校友 中秋敘窗誼
中秋節嘉年華會9月14日登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