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傳統漸失 新年年味越來越淡

人氣 86

【大紀元2014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報導)臨近年關,大陸購物中心、街頭巷尾都擺放了各種過年的標誌。但大陸百姓卻普遍覺得年味越來越淡,更多的人表示現在過年,好像就剩下一家團聚的年夜飯了,吃過年夜飯,過年也就結束了。年輕一代由於各種壓力,更是有過年9怕,甚至有人稱之「過劫」了。小年夜祭祖的風俗可能只有部份農村依然保留,但城市很少聽人談起。

小年夜祭祖的風俗只有部份農村依然保留。圖為台灣鹿港龍山寺。(攝影╱蘇玉芬)

臘月二十九 祭祖風俗

今天臘月二十九是民俗中的「小除夕」。傳統中這一天家設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根據記載這是自漢代以來皇曆新年很重要的一個習俗,二十九去祭祖;另外二十九,還有蒸饅頭、蒸花卷、豆包的習俗;及二十九去打酒,食物都已備好,過年自然少不了酒。

由於在城市的很多農民工、外來工都回家去過年,吃年夜飯,因此像北京這樣的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一到過年,就有不少變化,有位姓秦的警察感歎北京開唱「空城計」,他披露1月29日,北京市西三環路段早高峰車流比往日大為減少。臨近新年,相當一部份外地人離開北京回家過年,北京開唱「空城計」。

學者:「大家心情越來越頹廢 向悲觀發展」

北京的著名學者陳永苗告訴大紀元記者,現在大家心情越來越頹廢,介於悲觀的狀態吧。從經濟等各方面來說都越來越不景氣,導致大家感覺跟以前不一樣,有種頹廢的感覺,認為社會也越來越不好了。沒有甚麼大過年有喜慶的感覺了。

對北京的物價,他認為控制還比較嚴,當局不想讓物價膨脹速度太快,但大家卻感到越來越不如意。

今年「春晚」首次由電影導演執導,陳永苗表示不會去看,志趣相同的朋友,還是會找時間聚一聚,但也不會像以往那麼熱鬧了。現在大家各方面的信心都不是很足。

他認為就是大年初一燒頭香之類的也不是很多北京市民感興趣的。主要還是傳統的年夜飯,一家人聚在一起熱鬧一下。對於夫婦雙方究竟是去男方還是女方父母家吃年夜飯,他認為一般女方權力比較大一點,言下之意去女方父母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吧。

他認為現在對傳統過年氛圍的感覺是越來越淡了。北京的廟會和燈會也有一些,但都是官方組織的,商業氣息相當濃,自己不會去。對岸台灣對傳統的年俗保留很好,但是自己去不了。

許多亞洲地區的民眾有新年燒頭炷香的習俗。圖為2011年1月1日,北京雍和宮前來燒香的民眾。(大紀元資料庫)

2014臺北燈節將於下月登場,臺北燈節小提燈13日亮相,並取名「Dream-駿」,由馬奔馳的意涵,採用中文字「駿」的諧音,帶出旋轉木馬充滿歡樂與「Dream」的概念。(中央社)

每年中秋佳節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都會舉行盛大的燈會,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市民爭相拍照記憶這難忘時刻。(余鋼/大紀元)

律師:文化或者是有文化內涵的年俗越來越少

北京市民華先生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每年的年照過,家人難得聚會一次,聚會完了也就完了,年也就過了。現在大家生存也不容易,都很困難。聚會之後,個人還有很多的事情,也要為新的一年有所打算,還要奔波、打拼一番。難得聚一次也就這樣了。

北京這幾天物價有所上漲,華先生覺得情有可原:「很多小販也要回家過年,城裡都在收攤,留守的小販不多。商品肯定也上漲一些。不管物價是貴是降,老百姓還得掏腰包吧,該緊的還是緊。」他強調主要就是年夜飯,聚一聚。過了也就過了。

北京一位律師告訴大紀元記者:「絕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團圓飯之類的,那種文化或者是有文化內涵的這種年俗可能現在越來越少。實際上伴隨各種維穩和管控,包括壟斷造成的一些不平衡,很多人的這個年過的,我覺得夠嗆,又是長途跋涉、又是迎來送往,甚至有一些人為了陞官,需要維繫各種官員,可能有些人,過年的時候,可能比不過年更累。」

上海一位69歲的退休工人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感覺過年跟平時沒有絲毫區別,就是大年三十到母親家裏去吃飯,只是這幾天物價飛漲有點感覺。他們一家兄弟姐妹8個,有3個是體制外的,沒有勞保、沒有醫保,包括他的92歲的老母親也一樣沒有醫保,日子過得尤為艱難。

「80後過年九大怕」像「過劫」

網上近日瘋傳「80後過年九大怕」,其中「怕年終獎少」居首。此外,怕「春運」、怕催婚、怕親戚鄰居問工資、怕送禮、怕外甥侄子、怕堵車、怕同學聚會沒面子、怕提到自己的年齡。

大陸《富陽日報》官方微博也推出這則信息,表示很多人有同感,認為條條說到心坎上。甚至有網友感歎過年就像「過劫」。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任重】年年討薪又被討 過年想家不敢回
過年不打烊24小時關懷服務
馬上幸福  嘉市燈會過年試燈
過年北高行車  預估低於7小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