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走向破裂的中國信託之路

人氣 1

【大紀元2014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或遲或早,中國信託產品世界裡面的某些人將輸掉真金白銀。

《華爾街日報》2月13日報導說,在一個陷入麻煩的中國信託產品被安排匆忙救市之後數週,另外一個影子銀行機構,吉林信託,又未能在過去幾個月償還到期的投資產品。吉林信託下週預計將錯過又一輪支付。

再一次,這個有問題的產品跟一個陷入麻煩的煤礦有關,並且是由四大國有銀行之一出售給投資者。這一次捲入的是中國建設銀行。

這個產品一共六期,總額近10億元,大約1.65億美元,比中國工商銀行出售的價值5億美元的產品要小,後者上個月獲得一個神秘的第三方救助,使得「誠至金開1號」的投資者沒有損失本金,只是損失部份利息。不能排除這一次又將推出一個陰影覆蓋下的解決方案。吉林信託告訴投資者,公司在重組,以試圖償還債務。最後一期產品在三月份到期。

也有可能,當局將讓投資者受到一個更大的打擊。即使不是,更多的切膚之痛的信託違約將是不可避免的,並將考驗北京的決心。

伯恩斯坦研究所估計,在10萬億元規模的未償還信託產品當中,大約40%今年將到期。信託公司本身資本單薄。股本基數僅僅要求是管理資產的2.6%。一個惡性循環將形成:投資者躲避新的信託產品,信託公司於是無法採取借新還舊的方式貸款給借款人,造成更多的違約。

中國大銀行將可以置身事外,如果它們可以堅守它們不對發行的產品違約負責的立場。如果銀行被發現捲入一場救助,那麼投資人就有權利質疑,多少表外活動需要被計入帳本。

理論上,中國信託在經濟上是有用的,它讓信貸流入充滿活力、但是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公司。但是實際上,信託往往是那些生產力低下的行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些行業包括基礎設施,能源,礦產和房地產等,中國信託協會說,35%的信託資產投資這些領域,但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張智威說,真實的比例其實超過50%。

好消息是,中國投資者正在重新認識風險。問題是,這一切是否能夠不激起一場更廣泛的信心危機。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外媒:中共救助30億避違約 能救5萬億信託產品?
外媒:中共欲助「債務違約」神秘第三方哪裡來?
大陸房企資金鏈將斷 地產大佬坐不住了
外媒:中共屢救信託違約 製造龐大道德風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