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物】「自有千秋在」的王昭君

作者:劉曉

人氣 131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4月05日訊】「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唐代詩人李白這首詠四大美女中素有「落雁」之美的漢代女子王昭君的詩歌,將其令人慨歎的一生高度濃縮。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出生在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一個美麗的小山村中,其父王穰是位飽學之士,但卻不願做官而喜歡自在的生活。在父親的熏陶下,王昭君六歲即開始讀書識字,天資聰穎的她進步很快,不足十歲,就能吟詩作文。其美貌和聰慧遠近聞名。

在王昭君17歲時,漢元帝徵集天下美女進後宮,王昭君自然以最優的「良家女」入選。不忍與父母離別的她無法違抗上命,只能與其他入選女子進入宮中。

漢代秀女入宮時都要畫像,再由皇帝挑選。因此宮廷畫師對於秀女能否見到皇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最有名的宮廷畫師毛延壽,雖驚艷於王昭君的美貌,但因她拒絕向其行賄,而將其畫的十分難看,從而導致王昭君被皇帝冷落,只做了小小的宮女。「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正是王昭君內心真實的寫照。

但王昭君的命運卻因為一件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秦漢之際,北方遊牧部落的匈奴常常騷擾邊境,秦漢皆通過修築長城進行防禦並對其進行打擊,不過,漢朝還採取了更為溫和的「和親」政策。

漢元帝時期的公元前33年,一直與漢朝交好的匈奴王呼韓邪單于,再一次來到長安,提出了「和親」。漢元帝應允呼韓邪單于,賞賜其五名宮女。王昭君自願要求前往。待離別之日,漢元帝才第一次見到王昭君,但見她「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元帝大驚,本想將其留下,但身為一國之君,不能失信於單于。於是,只好讓其上馬出關去了。

據說,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望著漫天黃沙,孤雁南飛,不覺幽思自歎,無限感傷,便彈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濃厚的鄉愁和一絲憧憬,聲聲催人淚下。

王昭君來到匈奴後,深得單于的寵愛,號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匈奴得了王后閼氏,部族便安寧了。一年後,王昭君生下了一個兒子。兩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其前妻之子即位。按照匈奴風俗,新單于可以娶老單于之妻。這對於飽受中華詩書禮儀教育的王昭君而言,是無法接受的。於是,她一面上請回歸漢朝的表章,一面準備在新單于強娶自己時自盡。

漢元帝的兒子漢成帝拒絕了昭君的歸鄉請求,希望她以國家為重,「從胡俗」。昭君不得不遵從旨意,嫁給了新單于,並生下二女。

此後,日漸成熟的王昭君還參與了匈奴的政治生活,尤其在處理匈奴與漢朝的關係上,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保持雙方的和睦關係。史書記載,在王昭君生活在匈奴的四十多年間,匈奴和漢朝不僅沒有發生戰爭,而且彼此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多了起來,匈奴人的生活也大大改善。王昭君也因此受到匈奴人的敬重。

王昭君去世後,被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歷來提到「青塚」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塚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塚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等。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晉文帝)司馬昭的諱,王昭君改稱明君,史稱「明妃」。「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古代美女個人化郵票 郵局八日起代售
變身琵琶音樂會 程玉首度展五絃琵琶樂音
【星座人物】落雁與匡俗之美-王昭君(下)
詠王昭君
詠王昭君 人氣 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