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送:是誰讓養老院變成火葬場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5月27日訊】5月25日晚8時許,河南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一場大火,令38位老人和他們的親人從此陰陽兩隔。

不是煤礦,卻發生了比礦難還要嚴重的死亡事件。

據報導,起火區域位於該養老院的「不能自理區」,因而事發時居於此間的老人幾乎盡數葬身火海。無法想像,那些或癱瘓或殘疾的老人經歷了怎樣的絕望與掙扎,火災現場是怎樣慘絕人寰的一幕啊!

起火具體原因雖尚未查明,但事故責任呼之慾出。養老院本應是堅固的永久性建築,而事發老年公寓竟然是夾層為易燃泡沫板的鐵皮屋,試問這種連簡易工棚都算不上的養老機構當初是怎麼通過質量和消防驗收的?又是誰批准它投入運營的?

起火區域瞬間燒得片瓦無存,唯剩黢黑鋼架與人體殘骸,死者家屬悲憤之情可想而知。然而就在此刻,網上竟然大面積出現某種誅心之論:將老人送至養老院本就是不孝,現在出了事情都來要賠償金,何其可惡也!

正值輿論洶洶之際,估計有關部門聽了這話心中竊喜。很難說「不孝論」均是五毛所為,但此時揮起孝道大棒,無疑起到了為政府責任洗地的巨大作用。

魯山縣康樂園前立有一巨大標牌,上書「替天下兒女盡孝」。估計是這句話刺激了某些人心中的「柔軟」之處。孝道者,發乎子女內心之情感也,怎可讓養老院來代行盡孝職責?想當年,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撫養成人,始終不離不棄,如今父母老去,兒女卻將父母往養老院一扔了事。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難道人連畜生都不如嗎?

誠然,千百年來,居家養老、兒孫繞膝構成了國人晚年生活田園牧歌般的畫卷,然而在今天的時代,居家養老對於很多老人而言已是奢求。究其原因,非子女不孝,實為不能。

在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家中老人無人照料,一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只能自生自滅。在城市,工薪族整日為生計疲於奔命,若父母身殘或疾病纏身需專人照料,除非子女中有人辭職在家,或經濟能力請得起全職護理,否則縱然有心在家盡孝、陪伴父母頤養天年,也是力有不逮。

從前生育不受限制的年代,家裡兄弟姐妹眾多,養老之事還能互相幫襯。如今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421」的家庭結構讓養老負擔空前加重。幾乎均為「獨苗」的城市80後,他們的父母即將全面進入老齡階段,即便80後們可以為父母養老提供經濟支撐,陪伴時間上也將一籌莫展。

從傳統農耕社會進入現代工業社會,同時也意味著養老責任由家庭更多轉移至社會,有更多的老人將在養老院度過晚年。就中國國情而言,實施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某種意義上剝奪了老人居家養老的權利,億萬民眾為國家控制人口數量作出了難以估量的犧牲,國家(準確地說是政府)理應為公民養老承擔起更多責任。

而我們的社會顯然還沒有為此作好準備。有數據顯示,我國平均1,000名老人僅擁有17張社會養老床位,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平均1,000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為50到70張。

人們指責作為民辦養老院的魯山縣康樂園建築質量低劣,然而放眼望去,高大上的公立養老院幾乎都是一床難求。據此前媒體報導,北京最火養老院——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要想進去必須排隊100年。有幾個無錢無權的老人等得起公立養老院的垂青?

魯山養老院火災,官方報導反覆強調「民辦」二字,當地民政部門更是直斥其以泡沫鐵皮充當牆體,未知意欲何為。正如無論民辦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均為教育部門所管轄——養老院無論民辦抑或公辦,也都歸「官管」,出了任何問題,都應拿官是問。

查詢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養老服務機構年檢結果報表可知,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當年年檢結果為「合格」。查詢魯山縣政府網站可知,康樂園老年公寓法定負責人范花枝2013年獲得該縣第三屆道德模範提名獎。這家民辦養老機構之於當地政府而言,沒出事就是政績,出了事就是替罪羊。此情此景,與2013年河南蘭考孤兒院大火何其相似乃爾!

38位老人葬身養老院大火,映照出一幅國人晚年生活的悲涼圖景。走筆至此,耳畔隱隱有歌聲傳來:「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現在想想,能夠埋在春天裡算是很浪漫很溫情了,現實是,只能祈求不要葬身在火海裡。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德媒:德國養老院「進口」中國護士
養老院缺人致抗精神病藥濫用
湖南雙峰一養老院爆凶案 致3死15傷
悉尼養老院縱火案:驗屍官吁建員工數據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