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讓人羨慕的南宋慈幼濟老制度

作者:于海心

人氣 1633

宋朝皇室南渡後,把杭州的州政府的官邸做了皇宮,氣派自然不如開封。其實開封的皇宮也不是現代人形容的那麼大。

雍熙三年,宋太宗打算擴建皇宮,昭令武將殿前指揮使劉延瀚,讓他來做拆遷的工作。這殿前指揮使是掌管禁軍的將領,皇帝的心腹。結果劉先生說,皇城根兒的老百姓不願搬家,我這個將軍也沒辦法啊。這事兒就完了。這可不是道聽途說,這是《宋史》上的記載。皇上的住房面積也不是可以隨便增長的。

老百姓可以對皇上說不,看來宋朝的平民還是有一些權利和權力的。有了這樣一個民意重於皇旨的開端,那麼南宋棄兒和棄嬰,境遇或許也不會太差。嗯,還真的猜對了。《夢粱錄》的作者說了,慈幼制度是相當完善的。

南宋政府設有慈幼局,那些家貧無力撫養子女,或者孩子很小就失去母親被扔在街上任其生滅的棄嬰、棄兒,政府撿回來養在慈幼局裡,政府出錢僱乳母,撫養孩子。每月供給錢、米和絹布,保證衣食飽暖。孩子養大成人之後,自己願意做甚麼就做甚麼去,政府不會強制他們還款。

如果有民間願意收養這些嬰兒和幼兒的,政府尊重他們的意願,每個月給一貫錢、三斗米,這樣供養三年。南宋的一貫錢的購買力是多少呢?三斗米相當於現在的55市斤米。一貫錢相當於一兩銀子,一年十二兩銀子。

十二兩銀子是一個數字,讓我們把這個數字再生活化,對這十二兩銀子有一個更具體的了解。《賣油郎獨占花魁》描述了宋朝南渡之後的普通百姓的生活。逃到臨安的賣油郎秦重挑擔賣油,一年的淨收入是十三兩銀子。這十二兩銀子相當於一個壯勞力一年的淨收入。

到了清朝,《紅樓夢》中,寶玉房裡的晴雯這樣的大丫鬟,一個月的收入是一吊(貫)錢,相當於一兩銀子。晴雯這樣的位置在當時可是個肥缺,園子外的姑娘想方設法地要進來做呢。劉姥姥看到大觀園的螃蟹宴,說這一頓宴要花費二十四兩銀子,是小戶人家一年的生活費。南宋時期的銀子的購買力是超過清朝的。若是放在南宋,十二兩銀子是小戶人家超過半年的生活費了。

這樣看起來,政府給收養棄嬰棄兒家庭的撫養費很寬綽,出手很大方。

慈幼局位置的設置也是有考慮的,設在施藥局旁邊。施藥局是政府設立的慈善性醫院,政府每年撥款十萬兩銀子。慈善性醫院的醫療質量並不含糊。軍隊監管,監督醫生,負責賞罰。每個月把醫案的數量上報州府,以備朝廷審查。

是不是當時的人口少才可以這麼做呢?不是的。《宋史》記載,當時臨安「九縣共主客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一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了。

那些由於各種原因生活困難的,有哪些可以享受的社會福利呢?

首先可以享受的,是政府的福利。孤老疾寡的、生活難以為繼的和那些討飯的人,由州縣上奏於朝廷,朝廷派錢塘縣和仁和縣的縣官把病坊改作養濟院,登記家庭和姓名,給每個人發放錢米養活他們。這是朝廷的恤貧救老制度。

我當初到美國,看到新聞報導,美國每年有義工統計街上無家可歸的人準確到個位的時候,被深深地觸動。其實,中國早在南宋就有這樣的統計了。他們不是草根,他們不是輕如草芥的生命,他們生活要上達天聽。

再來看軍人及其父母妻兒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制度。

駐防在杭州城外的禁軍,每個月給士兵錢米,春天和冬天給衣服和棉布,使之飽暖無虞。遇到有調遣任務,就給一種名為「口券」的補助,完成任務有獎賞。在招兵的時候,每招來一個人,就給一兩張支票(當時叫關會)、七件衣服⋯⋯軍人的妻兒老小,每個月從軍隊支取養家的糧食,若隨軍就每天支取定量的糧食。士兵打贏了就把糧食提高成獎賞,如果陣亡,孀居的妻子和孩子還可以領取津貼。這樣的善後制度還是蠻有人情味的。

還有民間慈善機構。

錢塘縣和仁和縣,還有一二十處「漏澤園」,那些死後棺材留在寺院中沒有人下葬的,還有暴屍野外的,都葬在這裡。不是草草下葬,還設了祭奠用的屋子,方便死者的親人春秋祭奠,對死者給予了充分的尊重。政府派德高望重的兩位僧人負責這件事,每個月給五貫錢、一石米。

杭州城外有很多各地的生意人在此成家立業。有好善積德的人,每當見到人買賣不順就賙濟錢物幫助他們的生活。有的死後連棺木都沒有,就幫助下葬處理後事。遇到雪天就有富有的人挨門查看路上是否有凍餓的人,晚上就把碎銀子塞到窮人家的門縫裡。窮人早上起來開門就撿到了錢,像是天上掉下來的一樣,閤家感恩戴德。有的把棉衣棉被分送給窮人和乞丐。當時有句俗話說:「作善者降百祥,天神祐之;作惡者降千災,鬼神禍之。天之報善罰惡,捷於影響。」

這樣融洽的貧富關係,一在於當時的人信神,願意多行善事以結善果;二在於政府強有力的政策鼓勵,物質支持民間善舉,有助於風化。

杭州人重情義,心地寬,要是看到外地人被人欺負,一定會幫忙解圍。有新搬來的人,鄰居都爭著借給他們用自己的東西,送茶,指點生活的便利,以全睦鄰之義。有的拿出錢物,安排飲饌,慶賀新鄰居的到來,這叫做「暖房」,暖了屋房,也暖了心房。每月(黃曆)的初一和十五,鄰居間都有茶水往來。凡是婚喪嫁娶,不僅送上賀禮喪儀,還出人力幫忙。作者說,這些睦鄰之道,不能不知道。是的,當今的人也需要知道,我們曾經那樣和睦過。

那樣如春的社會裡「池塘生春草」一樣地產生了那樣溫暖的官民和人際關係。@#

責任編輯:李婧鋮

相關新聞
詩歌:讀南宋朱光普《江亭眺晚圖頁》
讀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
讀南宋趙大亨《薇亭小憩圖》
四川200官員棄馬列參拜南宋官墓 遭民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