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心繫蒼生 天祐之

人氣 255

閒時愛看書,尤其是古書,覺得從中能明白不少道理。過去讀過韓信受辱於胯下,成名後不僅沒有懲治那個頑徒,反而稱其為「壯士」,不禁佩服其度量。

俗話說「海納百川」。要說起來,這種胸懷不是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強為,而是平日裡知曉世間大義,從而能夠高屋建瓴、善待人與事的真實寫照。

心繫蒼生

現代人說起來有抱負或有志向,多半是指能成就一番事業,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這種想法也沒有甚麼錯,可是細想起來,與古人的思想境界差異很大。

有二十四孝中的舜為例。許多人都知道他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能夠忍讓、善待他們。可是認真看下去,就會發現舜如此做的根源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孝。比如說,當舜的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當父親用大棒打他,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他就及時逃避;家裡有事需要幫助的時候,他總是在父母身旁侍候著。

這樣看來,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孝,是真正為其家人負責。這一點,從他後來的待人處事中也能看得出。由於舜待人謙和,寬厚忍讓,為別人著想,而且做事情又認真負責,所以人們都願親近他。於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一個小村落,兩年就成了一個小鎮,三年就成為擁有好多人口的城市。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舜心中想的不是一般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更不是出於自己的沽名釣譽,而是想讓普世間的人們都能夠知禮明義。

順天意而行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一個人心中沒有自己,想著怎樣讓人心歸正、糾正整個社會風氣時,心中也就會坦然無懼。

一個例子就是當堯派舜到各地巡視、考察洪水情況的時候。在山野叢林大川草澤之中,氣候異常,隨時有狂風暴雨,弄不好就會迷失方向,還有毒蛇猛獸侵襲的危險。一天,舜等人來到人跡罕至的森林中,先是遇到了狼群,眾人驚恐。舜走上前,群狼都轉身躥向林中而去。之後又遇到了三隻猛虎,雄虎看見眾人,大吼一聲,大家更是心驚,舜向前對猛虎說道:「我們奉天子之命,到此地考察洪水,要拯救萬民,不料遇到了你。你趕快回入洞中,不得在此阻礙大路,恐嚇行人。」 雄虎領了雌虎,銜了小虎,轉身離開。事後帝堯聽聞此情景說道:「那不是天神呵護,就是誠感萬物。」

類似的情況在大禹身上也出現過。當他南巡到濟江時,中流處有二黃龍負舟,船上人都很害怕。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

值得一提的是,順天意而行,並非甚麼都不做,只等著天上掉餡餅,而仍然要盡心盡力。比如像大禹治水,雖然其中多次得到上天的保護,但他仍然一直認真對待,不止從策略上不與水爭勢,而且開山通渠,跋山涉水,十幾年間連回家的時間都沒有。

為百姓而存在

神州大地上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較典型比如唐太宗善於聽取意見、為百姓考慮。但筆者之前對於他蝗災中生吃蝗蟲很難理解,認為太極端,重讀這段歷史才明白其心境。

每遇天災人禍,太宗總是先責自己,敬天求神,大赦天下,度過難關。貞觀二年,京師長安一帶大旱,蝗蟲四起。太宗進入皇家禁苑觀察莊稼,看到蝗蟲後,用手抓起幾個蝗蟲,說:「人以穀物維持生命,你卻吃它,是侵害百姓。如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若你有靈,就不要坑害百姓,來蝕食我心吧。」說完,即要把蝗蟲吞入肚中。隨從大臣們連忙進諫說:「恐成疾,不可。」太宗說,「我正希望把災害移至我身,怕甚麼疾病呢?」即把蝗蟲吞入腹中。此後,太宗主政時期,蝗蟲再也沒有為災。(《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太宗還發布《旱蝗大赦詔》,以減輕百姓負擔。

現代人以盡職盡責為做人的本分,事實上以上舉的幾個例子中古代人已經超越了這些。現代社會中父母對其孩子會盡心盡力,當這些還不夠時甚至願為了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一切,明白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太宗為甚麼會這麼做。而且他知道當自己真正心誠時,上天會幫助度過這一關。#

責任編輯:李婧鋮

相關新聞
【傳統文化】舜其大孝
聖德賢能的舜帝(故事三則)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1) 胸懷大志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1) 君明臣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