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惕潔:共產主義為何不靈?

《三家村茶話》系列之三

人氣 290

【大紀元2016年08月17日訊】說明:退休之後住進老年公寓,交了兩位大陸來的新朋友。張文友來自廣州,原為高級工程師;李孟先來自上海,退休公務員,都是來美投靠子女的新移民。因屬同代人,我們有許多共同經歷跟共同語言。雖然有時觀點有異,但心胸豁達,不傷和氣。從新年開始,我們約好每週去當地粵菜館茶敘一次,就國是說三道四。記得文革之初,鄧拓先生因撰寫《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雜文系列丟命。到文革中,台灣對大陸開播《自由中國之聲》,其中就有一個「三家村夜話」節目,模擬江青、王洪文、田家英等人(儘管田早已自殺身亡)對談高層動態。如今我們三個退休老人,也組成「三家村」,對談中國問題,不是夜話,而是茶話。現把記錄編成《三家村茶話》系列,不定期刊發,以拋磚引玉,激發更多討論。

--作者謹識

程:為準備出席洛杉磯的「文革五十週年研討會」,咱們《三家村》不得不暫停「營業」數週,實在對不起二兄和讀者。今天總算又湊到一塊兒,我先道個歉吧。這是文革研討會的日程表和論文光盤,每人一份,拿回家慢慢看。將來有機會咱們可以聊文革,課題不少。今天,還是按原定計劃,先討論共產主義「大是大非」問題。

李:高興舊地重聚,再見二兄。今天上菜比較快,你們先慢慢吃,聽我再把上次定的題目重申一遍。咱們不是說好題目叫《共產主義不靈光》嗎?我思考再三,覺得這個題目重點不突出。因為只要思維正常,都知道共產主義不靈光,但為何不靈?並非每個人都能說出個道道,因此,我建議加一個字,改成《共產主義為何不靈?》,用我們淺顯的家常話,說清裡面的道理。不知二位意見如何?

張、程:言之有理,改改題目更好。咱們今天就專門討論「共產主義為何不靈?」。

要批「共產主義」,先得嚴格定義

李:我先說說對「共產主義」如何定義。按說「共產」兩個字,不但是黨員的帽子,也是團員的帽子,入黨、團的時候都宣過誓,應該明白它的含義。可是,在百姓心目中,「共產」概念其實很混亂。一是常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互相混用;二是被「原始共產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這些概念弄糊塗了。在馬恩本人的著作中,二者的界限原本很清楚。他們認為,暴力革命也好,和平長入也好,總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之後,最會終走向它的反面,即工人階級推翻資本家,「剝奪者被剝奪」,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生產資料公有,包括集體所有和全面所有,「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個過渡階段因為還有階級差別,還有資產階級法權殘餘,所以只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也叫社會主義階段。將來隨著生產力和覺悟的提高,資產階級法權殘餘逐漸消失,從而進入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階段。我記得《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這麼說的,請問二位,我的記憶是否正確?

(笑)老李的記性真好,就像剛從考場出來一樣。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公共課老師說過一句笑話:「你們記住『初級』跟『高級』這兩個詞就行了。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干多少吃多少;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就是共產主義:想吃多少吃多少。」不過到鄧小平時代,又冒出來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五八年咱們就差點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天堂。餓死人之後又退回到社會主義,如今折騰了半個多世紀,總算溫飽了,也快小康了,經濟總量數第二了,怎麼又退回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了?一下子讓我又糊塗起來。

程:這個「初級階段論」,屬於老鄧時代的一大發明。我覺得這也是老鄧既聰明又糊塗的地方。聰明在於,他看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那套東西行不通,百姓越來越窮,於是下決心改弦更張,重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老路。但又擔心黨官阻力大,於是用採納蘇紹智等人的建議,改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不好解釋的東西都戴上「初級階段」的帽子,大家戲稱「初級階段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至於這個初級階段什麼時候結束,要不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去?什麼時候過渡?鬼才知道。

李:來美國之後,我注意到一個特點,那就是老美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這兩個詞的理解,不同於咱們老中。在老美看來,社會主義是個中性詞,在左派心中,甚至是褒義詞,代表社會公平和正義。他們認為,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並不矛盾,因為他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並不消滅私有制和市場,而是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劫富濟貧,增加窮人的社會福利。而共產主義和共產黨,則是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因為共產主義要消滅私有,取消市場,共富人的產,那不但違背人性,破壞經濟,而且背離美國憲法,因此是違憲行為,所以群起而攻之。美國共產黨是個百年老黨,戰後初期勢力也曾強大過,黨員多達八萬。但老百姓不認同,後來日漸凋零,如今黨員不到兩千。要不是美國社會容忍異議,保護言論自由,恐怕美共早被滅了。

張:看來,咱們可以給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基本定義了。共產主義起碼應該包括下列三個特點:第一,因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所以沒有私人產權,起碼沒有生產資料私有只有生活資料私有制,至於多餘的私有生活資料,是否可以轉化成生產資料,暫不深究;第二,共產主義經濟按需分配,沒有商品、貨幣和市場。社會的生產和消費自行調節,至於調節機制是什麼,也不深究;第三,因為物質極大豐富和覺悟空氣提高,能做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後來覺得「各取所需」可能亂套,所以又改成按需分配。至於誰來分配,怎麼分配,說不清楚。你們看我概括的這三點行不行?

程:這三點概括的挺好。當然,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還包括其它內容,比如沒有國家和政黨,家庭消亡,共產共妻,也不需要分工,想幹什麼幹什麼,等等。因為太玄,太虛,荒誕不經,咱們上次已經點到,這次不必細說。我看能把老李總結的以上三條說明白,我們仨老頭的奉獻也就可以了。

「私有」「公有」誰好?有比較才能鑑別

李:我同意老張概括的三條。讓我先試著分析第一條「公有」還是「私有」的問題。老毛建國之後,很快消滅了私有制,別說生產資料全部歸國有或集體所有,就連城鎮私人住房也歸了公。經歷過二三十年公有制體驗,咱們中國人領較過公有制是什麼玩意,結果無非是短缺經濟大行其道,什麼都要票證。吃足了苦頭之後,老鄧才決心重回市場經濟之路。私有制死灰復燃,生產效率突飛猛進,只有買不起的,沒有買不到的。只不過,老鄧回歸私有化不徹底,壟斷國企和農村土地仍不私有,留下諸多後遺症。以上是大道理,以下再說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記得文革後期,上海恢復秩序,我們單位的幹部天天跑街道里弄開會,整頓基層派性問題。當時公交車班次少,太擁擠,大家都騎車往返。可買自行車要票。區領導發善心,去商業局申請到一批車票,用公款買了10輛「永久牌」新車,誰有任務誰騎。你猜怎麼樣?不到半年,丟失4輛,報廢6輛,跟侯寶林相聲說的一樣:「除了鈴子不響,哪兒都響」。因為誰也不心疼,風吹日曬,磕磕碰碰,不上油不擦洗。後來領導又申請了10張車票,這回吸取教訓,取消公車,車票給大家自己買車,單位補貼半價,公私兩用。這一手果然靈,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車保養打扮,精心愛護。幾年之後,還跟新車差不多。你看公有制跟私有制的差別有多大?

張:我說老李,你這個自行車的例子的確生動,也很雄辯。但我會站在毛左的立場提出質疑:「你那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拿現代人的私心雜念,猜度未來共產主義新人的思想覺悟。那時候產品極大豐富,覺悟極大提高,誰還會僅僅計較一輛破自行車的所有權!」請問你該怎麼反駁?

程:老張且慢!你的質疑不無道理,但那屬於定義的第三部分,是不是等一下再議?我看咱們還是按順序來,先把公有私有說完,接著說第二個點,即取消商品、貨幣和市場問題;第三個問題,才是產品豐富和覺悟提高的問題。我接著老李話頭往下說,我認為「公有制」的問題還不單單是效益低下,資源浪費問題,還涉及到是否能「消滅剝削」的問題。老馬要消滅私有制,不就是因為私有「造成剝削」,公有能「消滅剝削」嗎?起碼我們見過的公有制,並沒有消滅剝削,只不過改變了剝削的形式。而且剝削的程度,只可能比私有制更高,不可能更低。原因有兩個:第一,先看有無剝削。無論是號稱全民所有的大型國企,還是集體所有的生產大隊,手握實權的頭頭,實際上擁有財產支配權。無論經營好壞,他們在分配利益的時候,首先會考慮自己,公開或秘密地「私分大鍋飯」,毛時代就如此,如今更公開,已經不是秘密。第二,再看剝削率,也就是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因為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不受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的約束,虧損和破產也不必承擔責任,所以可以為所欲為,任意確定剝削率。而私企的老闆,必需按市場規律辦事,如果剝削太狠,一方面工人會跑掉,因為工資和勞動力不是等價交換;另一方面,工人窮得買不起商品,資本家就賣不出去,沒辦法賺錢,甚至要虧本,用馬克思的術語說,叫「無法實現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即利潤),因此,私有制下的所謂「剝削」,受等價交換原則的制約,並非真剝削;而公有制下的剝削不講等價交換,不受約束。你說哪種剝削率會更高?

「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的老生常談

張:我看把你們倆說的湊一塊,這公有私有的道理基本說清了。當然,我們講的私有,應該是指在憲法和法律保護下的合法私有,不是土匪強盜任意搶奪來的「私有」,也不是巧取豪奪,化公為私,然後漂白的所謂「私有」。接下來我說第二條,即「取消商品、貨幣和市場問題。這方面,咱們毛老頭也不是沒幹過。記得我父親剛進北京的時候,薪水沒現金,用工分計算,領米面跟白布等實物。五十年代幣值改革以後,才開始發現金。到大躍進時期,市場經濟再受打擊,結果餓死幾千萬人。但老毛取消商品的念頭不斷,老想消滅「資產階級法權」,說什麼「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學大慶學大寨,搞五七幹校,都有限制和消滅商品的企圖,把中國人害得好慘。要不是老鄧復出之後有限度回歸市場經濟,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況,大概跟今天的北韓沒什麼兩樣。

李:除了老張說的生活現實,我想再從理論層面說一下。市場經濟(包括分工、交換、商品、貨幣等等)之所以比計劃經濟有效,是因為配置資源是通過利潤槓桿,也就是「賺錢」這只「看不見的手」千百萬商品生產者,雖然目的是賺錢,客觀上促進效率、節約成本、刺激發明、推動科技,最終提升人類的文明和富裕程度。而所謂計劃經濟,則是靠官老爺坐辦公室看報表、拍腦門,甚至搞關係、走後門(所謂「跑部錢進」)配置資源,最終導致資源浪費跟產品積壓。究竟是「看不見的手」效率更高,還是「看得見的手」效率高更高,凡見證過兩種體制的人,只要有正常思維,多數已有定論,不用我們再做無謂爭論。

「產品豐富」與「覺悟提高」純屬空想

程:那好。我們進入定義第三條,接著說說產品極大豐富覺悟空前提高問題。方才老張已經起了話頭,可惜被我打斷。現在言歸正傳,請老張接著往下說。

張:在我看來,所謂「極大豐富」和「空前提高」,都是相對概念,沒法量化。多「豐富」才算豐富?提到「多高」才算高?產品豐富是說生產能力,覺悟高低是說人類慾望,兩者緊密相關,互為因果。先說慾望,人類慾望其實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生理慾望,比較容易滿足,常說「廣廈千間,身眠七尺」。就基本生存看,包括衣食住行和醫療,全球的總供給能力和總需求規模大致相當,若非分配問題作怪,應該不難滿足。麻煩的是二種:心理慾望。這東西永遠無法滿足。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心理慾望也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好事,能推動技術創新與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它也是壞事,造成攀比、競爭、貪得無厭、弱肉強食,兩極分化、生態危機、仇恨與戰爭,等等。從這方面講,「慾壑難填」根源於人性惡的一面,只能靠道德和信仰適當約束,不可能根除。一個沒有慾望(包括食慾、性慾、求知慾、成功欲、佔有慾等等)的社會,靠什麼動力發展?

程:除了老張說的慾望「二重性」之外,我想再補充一點:那就是人類慾望「無止境」和物質生產「有侷限」兩者之間的矛盾,決定了馬克思的「按需分配」永難實現。就以汽車為例,雖然都不過為瞭解決行的問題,但車的新舊、型號、安全性能、流行式樣、豪華程度,每年都在變,並不是每人有輛車就能滿足。對於某些人(也許所有人)來說,永遠希望擁有更好、更新、更昂貴的時髦車,甚至不是一輛兩輛,而是三輛五輛、十輛八輛。至於已經絕版的古董車,收藏珍品,則越多越好。你說怎麼滿足需求?即使科技再發達,可以用三D打印技術,迅速生產任意型號的車輛,那總還得受制於能源和材料的侷限性吧。汽車消費如此,其它衣食住和文化娛樂,又何嘗不如此?總之,以世界有限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水平,還有脆弱的生態環境,怎麼可能支撐永無止境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心理需求呢?因此,老馬說的物質「極大豐富」和覺悟「空前提高」,都不過是空想而已。如果把一個虛無縹緲的理念,作為黨國的最高信仰和社會的追求目標,就像「騎著馬兒過草原」追逐海市蜃樓一樣,顯然荒謬可笑。

張:嘿!這追逐海市蜃樓的比喻非常生動,它讓我想起了一首民歌。歌詞稍變,就成了這樣(唱):「我騎著馬兒過草原……,清清的河水蘭蘭的天……,海市蜃樓我看得見,可是越追它越遙遠。唻唻唻唻……,唻唻唻唻……」(三人開懷大笑)

李:原來張兄歌喉如此動聽!以後要多請你唱唱。不過請看,今天餐廳又剩下咱這最後一桌,該結帳走人了。咱們的討論從三條定義出發,基本上說清了為什麼「共產主義」不靈。下次又該輪到老程做東,你老兄打算出個什麼題目?

程:我反覆思考,還想接著這個題目往下挖,比較一下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模式和發展方向,看看究竟哪種主義,更有利於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公平和諧?題目初定為「社會資本主義探討」,聽起來有點怪。討論提綱我會電郵給二位,內有詳細說明,如有疑問,請隨時聯繫。下次茶敘再見!

(2016年8月12日星期三)

--原載《公民議報》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新聞
三羊:共產主義,高揚道義旗幟的人類陷阱
大馬堅持反共立場 禁止共產主義課程
拉美左翼沒落 共產主義在全球遭唾棄
陸媒報印尼嚴控共產主義 任何傳播者將判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