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强烈的道德感召 高貴的智力較量

文/曾逸蓮

人氣 49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有系統地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本來這是一個已大白於天下、不容否認的歷史真相,然而大衛‧歐文(David Irving,蒂莫西‧斯波 飾)以令人發指的言論試圖否認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的存在,並以「言論自由」為由,以誹謗罪起訴譴責他為「大屠殺否認者」的美國作家兼大學教授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蕾切爾‧薇姿 飾)。

為駁回歐文提出的誹謗主張,利普斯塔特和她的法律團隊開始了漫長的蒐證和法庭辯論……最終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歐文操縱扭曲了歷史事件——這是劇情電影《否認》(Denial,港譯:時代偽證者)講述的故事,該片根據利普斯塔特的小說《歷史審判:我在法庭上與大屠殺否認者論爭的一天》(History on Trial: My Day in Court with a Holocaust Denier)中的真實故事改編,這部感人至深、具有強烈道德感召力的電影展現了一場高貴的智力較量,同時具有發人深省的劇情與震撼人心的效果。

「戲」說新語

影片取材於1996年發生的一宗法庭審判,歷史暢銷書作家大衛‧歐文以研究希特勒著稱,在其不同著作中多次為希特勒和納粹辯護,更指希特勒對屠殺猶太人並不知情,也沒使用毒氣室殺害他們。這些言論引起了捍衛歷史真相的美國猶太裔歷史教授利普斯塔特的關注,她在自己的著作中譴責歐文捏造歷史。然而,歐文卻向英國法庭控告利普斯塔特誹謗。

在講求證據的法庭上,明知是史實,利普斯塔特卻需與律師團隊親身前往波蘭奧斯威辛尋找證據,以證實這段血腥歷史真實存在。

影片的開場,是歷史教授利普斯塔特在演講台上與暢銷書作家大衛‧歐文的針鋒相對,二人的舌劍唇槍引人矚目。緊接著二人對簿公堂,開始了「納粹德軍是否曾經運用毒氣室殺害猶太人」為題的漫長庭審。

言論自由應基於真實

電影為觀眾拋出了一個問題:在「言論自由」的今天,應該容忍有不同的觀點。那麼究竟什麼是「言論自由」?

有這樣的人,借「言論自由」之名篡改歷史,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大衛‧歐文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譁眾取寵,不惜歪曲歷史,否認納粹大屠殺。

電影中的歷史教授利普斯塔特提出了一個有力的觀點:「我不是反對言論自由,我會繼續維護我的權利,挺身對抗歪曲事實的人。」她捍衛歷史的真相,並身體力行,踐行著自己的信念。

正如一位紀錄片導演分享:「真實,是紀錄片最重要的原則。紀錄片可以表達自由的言論,可以分享導演個人的觀點,但是不能斷章取義,擅自篡改歷史。」

的確,「言論自由」是有底線的,對一個事件的評論,不同的團體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但是不能篡改該事件的本身,不能用改動歷史的手段支持自己的觀點。這部電影與觀眾探討的主題,的確令人深思。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看似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如何對一個事件進行理性的判斷,需要把握的歷史的脈絡?不管個人的觀點如何,對歷史本身的尊重與銘記,是最基本的理念。

用證據捍衛歷史

電影中女主角的英國律師團隊令人矚目,將法庭上應有的「理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若將歷史教授利普斯塔特的性格比喻成熱情的火,她的律師團隊展現出的則像冷靜的水。利普斯塔特一度埋怨律師團隊的「冷酷」,例如不讓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發聲,不讓她本人發聲,為的是要求呈現理性的證據。這個策略恰恰是律師團隊的精明之處。

律師們知道,大衛‧歐文之所以能夠獲得部分人支持,原因在於他擅長利用媒體和極端民族主義進行煽動;為了避免落入圈套,任何與「感性」有關的證據都不能在法庭中出現,不但出於對當事人尊嚴的保護,更是為了避免以「情緒」影響法律講求的公正。影片非常細緻地表現了律師團隊如何運用各種理性的素材,將大衛‧歐文篡改歷史的死穴一個個擊破。電影劇情緊湊,環環相扣,展示出律師團隊的專業風貌。

《否認》中所還原的是一個不容遺忘的真相,但比希特勒殺人更嚴重的罪惡卻在中國不斷上演。當今的中國,篡改歷史的情形比比皆是,蓄意掩蓋的殺人真相觸目驚心,而嗜殺成性的中共又怎能容忍像利普斯塔特及其律師團隊那樣的中國人去還原真相!

責任編輯:童莘

相關新聞
休斯頓納粹屠殺猶太人紀念館舉辦夏季系列講座
死亡列車 納粹屠殺幫兇
否認納粹屠殺  法院判英主教1萬歐元罰金
納粹屠殺65週年 倖存與解救者齊聚華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