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國安民」金言錄(1)

作者:陸真

人氣 266

【原句】
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民必勝之。(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

【今譯】
從遠古到現在,凡是與民為敵的人,人民最終要戰勝他,只不過經過的時間,有長有短罷了。

賈誼在充分闡述了「民無不以為本」的命題之後,得出了與民為敵的人,最終被人民戰勝的結論。

【原句】
為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淮南子‧泰族》)

【今譯】
時:指農業生產的季節。治理國家的根本,務必做到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之點,在於衣食用度充足。要做到衣食用度充足,在於使人民能正常地生產而不受干擾。

【原句】
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罰。(漢代桓寬《鹽鐵論‧詔聖》)

【今譯】
箠(讀垂):驅馬前進的鞭子。「罷」:音義皆同「疲」,罷民指疲憊不堪的人民,即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精疲力盡的馬匹,馬鞭對它已經不起什麼威懾作用;饑寒交迫的民眾,嚴刑峻法也不能使他們畏縮。

在鹽鐵專賣的辯論中,儒生企圖用這個比喻以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這句話揭示了一個客觀真理:老百姓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再殘酷的鎮壓,也將無濟於事。

【原句】
一人籲嗟,王道為虧。(漢代王符《潛夫論‧救邊》)

【今譯】
哪怕只有一個人發出痛苦的歎息,國家的治理秩序也會受到損害。

王道:受到人民擁護的治國之道。汪繼培箋:「(這句話是)當時成語也。」「籲嗟,嗚呼也。有所歎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此即傷痛之義也。」

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羌人入侵涼州,東漢朝廷放棄守土之責,捐棄涼州,對邊民「百萬之眾,叫號哭泣」的痛苦,充耳不聞。王符用當時的這句諺語,痛斥了朝廷的苟安政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句諺語中得到教益:不要因為問題只涉及少數或個別人,就忽視它。每一個人民的苦樂,都會影響國家的治亂安危。

【原句】
足寒傷心,民寒傷國。(漢代荀悅《申鑒‧政體》)

【今譯】
腳下寒冷,人的內臟會受到傷害;老百姓衣不蔽體,國家的政權會受到損毀。

這是荀悅在談到人民的喜怒哀樂、貧困富裕與政權和君主的密切關係時說的話。表現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

【原句】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為草芥。(晉代陳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

【今譯】
赤子:初生嬰兒全身赤紅,故名「赤子」。芥:小草。國家之所以興旺鼎盛,是因為看待老百姓像嬰兒那樣愛護。而對待老百姓像野草那樣踐踏、摧殘,就是國家面臨覆亡的時候。

這是孫吳中書令賀邵,勸諫吳帝孫皓要愛護百姓,闡述百姓與國家興亡的關係時說的話。

【原句】
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在乎利人。(晉代陸機《五等諸侯論》)

【今譯】
統治者要想平安無事,必須愛護和體恤下面的群眾。自己要想得到利益,在於必須使別人先獲得好處。

陸機認為:統治者要做到與下屬分享權利,才能長期維持統治。不管其動機如何,但重視人民和他人的利益,確實是治理國家的一條重要原則。

【原句】
善藏者,藏於百姓。(唐代房玄齡《晉書‧慕容皝載記》

【今譯】
善於保藏財富的君主,是把財富藏在廣大人民之中。

前燕慕容皝(人名)獎勵生產,但制定的田稅過於苛刻,記室參軍封裕勸他「應薄賦而藏於百姓」,並說了這句很有見識的話。只有人民富足,國家的財富來源,才有深厚的基礎。

【原句】
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南朝梁沈約《宋書‧顏延之傳》)

【今譯】
了:了結、完成。整個國家的事務,應當和全國的人一起商量管理,這樣複雜的事,難道一個人的智力能單獨做得好嗎?

宋文帝時,劉湛、殷景仁獨攬朝政,步兵校尉顏延之用這話表示他的不滿以及對寡頭政治的批判。

(據清代《淵鑒類函》)#

責任編輯:王愉悅

相關新聞
為什麼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鎮食物?
隋皇鏡鑒(4)君臣賞奇梅
名流仙宗(2)依依似君子――劉禹錫
名流仙宗(3)心如砥柱劉禹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