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阿拉斯加大地震 卑詩沿岸險遭海嘯

圖說:1月23日早上,溫哥華島海岸邊,一名警官正在巡視受海嘯警報影響的區域。(加通社)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24日訊】(記者余天白溫哥華綜合報導)僅因地殼一動之差,卑詩沿岸80萬居民昨日幸運躲過一場臨海大地震可能引發的強烈海嘯。雖然虛驚一場,警報餘音仍在省民心中縈繞。此次亦真亦假的「海嘯演習」,也將促動卑詩省府審視省內現有的警報系統與急救方案。

1月23日清晨1時31分,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市(Kodiak)東南約280公里處海域發生7.9級大地震,並伴隨至少3次餘震,引發卑詩沿岸大面積海嘯警報。本次地震震源深度僅為25公里,符合大型海嘯觸發條件。但由於本次地震的地殼運動特性,強烈海嘯並未如期發生,警報也隨之解除。但地震專家警告,阿拉斯加海域在未來數日、甚至數週內都可能繼續發生餘震。

一動之差

CBC地震專家Johanna Wagstaffe解釋道,在本次地震中,引發地震的二大地殼板塊互相平行摩擦運動,而非一板塊衝入另一板塊下的「逆沖型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因此對海水的衝力較小,不至於使大片海水被迅速抬高從而形成海嘯。

但本次地震離「逆沖型地震」的搖籃-二板塊互相直面擠壓的「俯衝帶」並不遠。「如果震源往西移90公里,那麼就會成為一個逆沖型地震,我們就會看到一場猛烈的大海嘯。」Wagstaffe說。

阿拉斯加海域發生逆沖型地震已有歷史先例。1964年,阿拉斯加近海發生深度為25公里的9.2級逆沖型大地震,觸發高達30米的海嘯,造成約130人喪生。

2004年,印度洋地震觸發的大海嘯奪走超過20萬條生命。日本2011年大地震引起的海嘯也造成2萬民眾喪生、福島核電站洩漏。兩起地震都為大型逆沖地震。

「(這起地震)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我們住在地球上的一個地震活躍帶。」Wagstaffe說,「對於這裡很多不同的地震風險,我們都非常脆弱。」

各地警報方式不同

地震發生後,卑詩緊急情況管理局(Emergency Management B.C.)向沿岸城市發布海嘯警示,各市府隨後啟動當地警報系統,但方式各不相同。

溫哥華島港口城市Port Alberni市長Mike Ruttan在當日凌晨3時親自拉響市內海嘯警笛。島上另兩所城市Tofino和Ucluelet也拉響沿海警笛,並向所有市民打出自動語音電話,同時派遣人員挨家挨戶敲門示警。

但在另一沿海城市Prince Rupert,當地市府主要依靠臉書(Facebook)傳遞海嘯警報,導致大量居民錯過本次警報。部分維多利亞民眾則以短信形式收到海嘯警報。溫哥華此次不在省府警示城市之列。

省公共安全廳廳長Mike Farnworth表示,全省各地依照自身的獨特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警報方式,在本次海嘯示警中總體起到了應有效果,但仍有需改進之處;省府也將藉此機會全面審視全省的警報系統。

今年4月,加拿大將引入美國夏威夷當前採用的LTE短信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向境內擁有信號的所有手機用戶發送警報短信。   ◇

責任編輯:李道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