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條生命換來的經驗-中國將建立登山救援體系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24日訊】日前,中國登山協會在北京召開了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把登山救援正式納入中國登山協會章程。登山救援體系的建立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必將在未來的登山和戶外運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登山協會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保持我們高山探險傳統优勢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性的登山健身及戶外活動等相關運動,全力做好服務工作。而登山救援是我們觀念轉變,為全社會服務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是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登山協會常務副主席李致新的開場白。

  22條生命換來的經驗

  李致新說,登山救援,特別是高山探險活動中的救援,本來就是登山運動隊、運動員的一項重要訓練科目,而在以往的登山活動中也多次組織過救援活動。但令他本人,也是令中國登山界為之震動、為之銘刻于心的是1991年初的那次有中、日17名登山隊員喪生的梅里雪山山難。而近年來,隨著群眾性登山健身運動的興起和部分登山運動業余愛好者向高山探險領域進軍,意外事故也時有發生,人們記憶猶新的如2000年的青海玉珠峰山難,由于天气突變和業余登山者們不規范、不尊重科學的登山行動,這座海拔僅6178米的山峰吞掉了5個年輕人的生命。盡快建立救援體系,是用生命和血汗換來的寶貴經驗。

  開展登山救援,把登山救援組織起來,規范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形成一支隊伍,才能使高山探險和登山健身及相關運動健康、持續發展,才能使參加這些運動的人們受益而不是受到傷害。

  中國登協將開展的登山救援工作,主要側重于較多發生意外、危險性相對較大的高山探險,同時也對低山的登山健身和戶外運動起到安全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之作為我們國家人民生活安全保障體系的一部分,為社會作出貢獻。

  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不久前曾和王勇峰一起到美國考察登山救援的李致新認為,我們的登山救援首先要建立起一個組織机构,以后逐步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支机构。而各地的登山協會,包括旅游開放的山區風景區,也都應有專設机构或專人負責向群眾講授科學、安全登山的知識,在發生意外時給予救援,能力不夠時通過救援网絡體系尋求幫助。

  參照國外的經驗,救援人員主要是志愿者組成,而建立一支救援隊伍已是當務之急。在我國,有成千上万的救援志愿者,中國登協將組織培訓志愿者,學習和掌握救援知識、技能、器材及救援指揮能力,包括走出去到國外學習和請國外的救援專家來傳授知識、經驗,幫我們訓練。救援工作是一個整體,只有志愿者是不夠的,要在政府部門、軍隊、公安系統、醫療的全面通力合作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實施和完成。相信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我們將來會形成一個遍及全國各地,有很強救援能力的网絡體系。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李致新坦言,目前我國登山救援的能力是不夠的。

  從人員來說,有救援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專業登山運動員人數并不多,而多數志愿者有熱情,卻不一定有能力。所以并不是有熱情的人就都能成為救援志愿者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考核才能加入這支負有神圣使命的隊伍。

  而從救援所必需的通訊、交通條件來說,我們也還有很多困難。我國是多山的國家,地域遼闊。得到消息、赶到救助地點,往往花費很多時間,有時難以達到救援的目的。

  救援工作同樣有著經費問題,中國登協將會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救援費用,但更多的還要全社會的支持。一些企業家們已表示將為這一神圣事業作出貢獻,相信更多的人也會獻上一片愛心。

  就現在而言,中國登協對救援工作將全力以赴,在現有條件下,盡快赶到救援地,以我們的知識、經驗、技能使意外發生帶來的危害減到最小,使人們在登山活動中更安全。

  李致新強調說,救援工作是意外發生后的補救,他希望更多的人尊重登山及相關運動的科學,講求規范,不要莽撞行事。希望參加登山活動的人,都要先學習自救知識的技能。自救,是救援的基礎。

  企業巨頭王石:“救下來的不僅是遺體”

  新一屆中國登山協會負責人在談到登山救援時說,中國登協將成立醫務与救援委員會,并有人提議委員會設在深圳,由王石牽頭。

  王石——深圳万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當今中國的企業家中,王石以愛好登山而著稱。

  而在新一屆中國登山協會中,王石被選舉為特邀副主席。

  王石在中國登山協會擔任這個職務,不僅僅是他本人已成功登上兩座海拔7500米以上山峰而被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為健將級登山運動員,不僅僅因為他將作摩托羅拉形象代言人的120万元收入捐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登山運動,更多的是因為他已把登山作為他從事的事業之一,其中也包括登山救援。

  于是在記者問王石是否愿意當這個中國登山救援組織的牽頭人時,他欣然回答說,如果中國登山協會信任他,他很愿意。

  王石談起登山救援時頗有感触,他講起了2000年5月的那次震動全國的玉珠峰山難——5月6日和9日,試圖攀登玉珠峰(海拔6178.6米)的北京和廣東兩支業余登山隊相繼發生山難,青海省有關部門在組織救援的同時請求中國登山協會的支援。5月16日,剛剛与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等人一起成功登上章子峰回到拉薩的王石和來自大連、武漢、深圳的共5人自告奮勇參加了救援小組,在王勇峰的帶領下立即從拉薩飛成都、轉飛西宁,赶赴玉珠峰,于19至20日實施了第二次搜尋并找到3位失蹤者的遺體,并最后确認此次山難兩支登山隊共5人死亡。今天談及此事,王石認為,由于得知消息太晚,加上路途上的耗時,那次的“救援”實際上已成為找尋遺體。但不管怎樣,王石由此產生了組織救援的強烈責任感。

  王石認為,建立一個緊急救援系統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救援系統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

  一是要有人,要有具備救援知識、救援能力的一支隊伍。

  二是要有一個通訊聯絡系統,要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要在救援工作中隨時保障指揮的暢通和通訊的暢通。

  三是要有必要的裝備,包括交通工具、登山裝備、救助器械等。要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到達救援地點;要能登達救援時需要到達的高度和難度地點,要能使被救援者盡早得到盡可能好的救助,使意外事故帶來的傷害和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

  据中國登山協會人士透露,王石曾表示,他本人,并將動員他在企業界的朋友,為我國的登山救援事業籌集資金。
 
  怎樣成為救援志愿者

  要成為登山救援志愿者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例如每年需保證45個小時的實際操作訓練,兩周的課程學習。救援課程包括:如何聯系、交流及使用通訊器材;如何使用衛星定位系統等導航器材;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自我救助及救助他人的准則方案;各种裝備的使用操作;上升器、下降器等設備的故障維修;最基本的天气及預測知識;最基本的醫學知識、隊員之間及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專用術語。

  但目前除了台灣省和港澳地區外,國內還沒有專門的机构進行志愿者的報名、培訓。如果您希望成為一名登山救援志愿者,可以直接与中國登山協會國家登山隊的馬欣祥聯系,聯系電話是(010)69647564。
 

  背景資料:血紅雪白

  國內救援檔案

  時間:1985年

  地點:納木那尼峰

  救援結果:成功
  1985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納木那尼峰,5月28日8時10分,第二突擊組從海拔7420米突擊營地出發時,日方隊員角谷弘司出現高山肺水腫,呼吸受阻,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中方總隊長史占春命令第三突擊隊的尚子平、李致新、劉存生3名中方隊員用最快速度赶往突擊營地,与在那里的兩名日方隊員一起搶救角谷。同時命令已在前進營地休息的中方隊員加布、次仁多吉攜氧气瓶赶往突擊營地接應。尚子平等3人用70分鐘走完平時兩個小時的路程。与日方隊員一起用帳篷包好角谷拖著下撤,至7260米時与匆匆赶到的加布等2人相遇,此時加布和次仁多吉用5個半小時上升高度1300米,是平時兩天的行軍路程。在救援人員合力救助下,16時55分,角谷下撤到6720米的2號營地,由于高度下降并及時得到充足氧气,角谷脫离危險,保住生命。

  時間:1987年

  地點:珠穆朗瑪峰

  救援結果:成功

  1987年10月19日,西藏南部突降大雪,珠峰北側大本營積雪達1.5米深,山上山下的道路全被大雪覆蓋。當時正在珠峰北側登山的7支國外登山隊被迫下撤至海拔5140米的珠峰大本營,后因積雪太深無法繼續下撤,食品、燃料短缺。10月30日國家體委得知這一緊急情況后,立即派出三司司長趙常態、中國登山隊教練曾曙生、張江援等赶赴西藏,与西藏登山隊共同組成救援隊進山救援。11月6日,外國登山隊在糧、油殆盡的情況下,棄營下撤,在大雪中足足摸索著走了3天才到達平時只需半天路程的曲宗,与赶來救援艱難上行的中國救援隊會合。

  時間:1991年

  地點:梅里雪山

  救援結果:失敗

  1990年底,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位于云南的梅里雪山,12月30日突擊頂峰時因天气突然轉坏被迫下撤,17名中、日隊員撤至海拔5100米的3號營地休整。1991年1月2至3日,梅里雪山連降大雪,積雪厚度達1.5米以上。4日凌晨,大本營与3號營地突然失去聯系。中國登山協會收到大本營的消息后,從云南當地、北京和西藏立即派出3支救援隊赶赴梅里雪山。但因積雪過深,營救行軍極其艱難,救援隊始終未能到達3號營地。有關方面出動了直升飛机和偵察机,也沒能發現3號營地和失蹤人員。只在3號營地位置發現雪崩覆蓋面積達25万平方米,据此推斷,17名隊員在4日凌晨的特大雪崩中全部遇難。

  時間:1998年

  地點:博格達峰

  救援結果:失敗

  1998年8月15日,香港特區岳峰攀石會10名隊員攀登新疆天山主峰博格達峰。15日3名隊員進行突擊頂峰前的探路并于當晚8時与大本營聯絡,但此后便失去聯系。16日登山隊進行過搜尋,未能發現蹤跡。18日赶到烏魯木齊向新疆登協求援。新疆登協當晚即派出5名隊員于19日凌晨1時出發,當天救援隊就登達4700米處搜到了3名隊員建立的前進營地,但沒找到失蹤者。20至23日博峰天气轉坏,降雪達60厘米,22日空軍出動直升飛机搜索到5100米高度,未發現失蹤者蹤跡,23日不得已暫停搜救。25日,登山隊7人再赴博峰搜救,搜救工作進行到31日,因風雪過大,且3人失蹤時間已達16天,無生還可能,香港特區登山協會作出終止救援搜尋活動的決定。

  時間:1999年

  地點:珠穆朗瑪峰

  救援結果:成功

  1999年9月,一支韓國登山隊開始從珠峰東坡攀登并在1個月的時間內登到7000米高度。10月17日起,珠峰下起了大雪,韓國登山隊5350米的營地積雪厚度為1.2米。20日,韓國駐華使館一秘打電話至中國登山協會,告知韓國隊18人被困珠峰并請求救援。中國登協當即与西藏登協聯系,派出著名登山家、多次進行過救援工作的仁青平措于21日清晨出發赶往救援。22日,仁青平措組織了30名藏族救援人員和21頭牛,攜食品、燃料進山救援,但因雪深,行軍極為困難。23日,3名韓國隊員試圖下山,但至26日他們只艱難走出了2.5公里后返回。28日,中國登協派出富有救援經驗的張江援、羅申從北京出發,到拉薩后會合西藏登山隊优秀隊員拉巴、開村組成了第二支救援隊赶赴珠峰東坡。11月1日,仁青平措帶領的第一支救援隊經9天跋涉到達大本營并協助韓國隊下撤,2日,下撤途中的韓國隊与第二救援隊會合,全隊18人安然無恙,11月7日返回韓國。

  時間:2000年

  地點:玉珠峰

  救援結果:失敗

  2000年5月,北京、廣東兩地的兩支業余登山隊攀登位于青海省的玉珠峰。5月6日廣東的登山隊4名隊員突擊頂峰,但在距頂峰100米時因天气變坏,位于1號營地的隊長命令下撤,4人中一人下撤,另3人不愿放棄,從此沒有消息。5月9日,北京的登山隊5人突擊頂峰,也在距峰頂100米左右,一名隊員被冰鎬擊傷精神失常,由一名隊員下山前往大本營求救,另兩名隊員陪伴,此時突遭特大暴風雪,3人中兩人失蹤,一人嚴重凍傷。意外發生后,青海省政府、省登山協會和武警、公安部門組織了救援人員進山搜尋營救并向中國登山協會求援。5月16日,剛剛登上章子峰的王勇峰、馬欣祥、王石等人從拉薩赶往玉珠峰,經19日和20日兩天搜尋后,在新疆賽龍探險隊員的協助下,搜尋到了失蹤人員的遺體,确認此次山難共有5人死亡,搜救工作結束。
 
  專家提示: 遇險時你要這么做

  在參加登山或戶外活動時,往往容易因天气、地理、迷路、受傷等原因出現意外事故。中國登山協會的有關專家李舒平(多年負責登山活動救治的主任醫師)、于良璞(山野雜志主編、原中國登協秘書長)提出在意外情況下的4條准則,供登山愛好者參考:

  1、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認真分析一下當時的環境,判斷憑自身的能力是否能解決意外事件,要盡可能离開所處的危險境地,以防意外的再次發生;對傷病等要及時用藥、包扎處理,把傷害減小;找到安全的地方休息或隱蔽。如能自行返回,最安全的辦法是“走回頭路”,即順來時的路返回。如不能自行返回或處理意外,則要尋求救援。

  2、尋求救援的第一注意,是盡可能确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利用已有的器材如衛星定位儀、高度計、地圖,沒有器材時可根据周圍地形的明顯參照物如山頭、河流的形狀、大樹等判斷相對位置,以便救援人員尋找。

  3、利用已有的通訊器材向外界發出求救,如手机、報話机、電台等,如沒有器材或聯絡不通,則應派人尋求救援。在不能派出人員的情況下,則應利用一切手段告知外界,如利用小鏡子或反光物向外發出信號、在空曠處用可能利用的材料擺設求救標志、白天的煙(要謹防失火)和夜間的燈光信號都是最能引起人們注意的。

  4、在等待救援時,或一時得不到救援時,要采取自救措施。如檢查食物和飲水,合理分配使用;在安全、避風的地點搭建休息甚至過夜的設施等。

  國外是這么做的

  由于高山探險和野外活動中經常發生意外,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著較成熟的登山救援體系。

  美國:

  美國救援協會為全國性組織,成立于1950年,各州都有它的分會,救援協會所有成員全是志愿者。

  美國各州的救援協會均設有多個救援中心。每個救援中心有數十名志愿者。在業務上救援中心歸地方警察局領導。求救的電話號碼也是911。救援中心一般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是事務部,它的主要任務是尋求社會資金的贊助;另一個部門為技術部,主要負責到事故地點進行救援。

  每個救援中心每天都有一人值班,遇有求救時值班員一般要通知25名左右的志愿者,要求至少有10人到達現場參加救援。

  美國的救援協會是全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并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救援協會、救援中心的辦公地點由政府提供;救援協會購置車輛、器材等享受免稅;救援志愿者參加培訓和救援工作時,他所就職的部門須無條件支持,不扣薪水;援助工作与軍隊、警察、保險、醫療等部門密切合作,救援中廣泛使用的直升机由軍隊提供,救援狗由警方提供。

  美國登山救援協會的資金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是戶外運動如釣魚、打獵、滑雪、徒步穿越等許可證中的部分費用,另一部分是社會贊助。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每個救援助中心都有一台指揮車、兩台雪地救援助車、三台救援小型卡車,這些車輛都來自社會捐贈。

  歐洲:

  歐洲很多國家的救援體系与美國相似,是由志愿者組成的救援隊伍,与軍隊、警察、保險、醫療等部門合作實施救援工作。而較有特點的是在登山活動頻繁的阿爾卑斯山地區,法國的救援中心在海拔4000米左右設有通訊聯絡和救援站,要求登山者攜帶或租用通訊聯絡器材,并且每隔20分鐘就會有一班直升飛机巡邏一番,以便及時發現意外事件并施以救助。

  日韓:

  日本和韓國是登山和戶外運動很盛行的國家,在日本和韓國,救援組織稱為“山難對策委員會”。但是由于日、韓境內少有高山,救援工作更多的是面向旅游區域和戶外活動者。而日、韓的一些大的旅游山區,要求出入這里的人登記,以便及時發現迷失或發生意外的情況。
 
  編輯手記: 社會的救援

  我上大學是在成都,那是一個旅游資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一到“五一”、“十一”放假,學生們常常三五成群地到周邊游玩,而這是最讓校方頭疼的事,因為有的人會從此一去不复返———遇難了。這事說起來大概現在也會有人不太相信,怎么會出去玩一趟就把命丟了?!可實際上在大學四年期間僅我知道的就有三起這樣的事故,一起是一個男生到樂山看大佛時偷偷下水,在大渡河里淹死了;還有兩起是兩個學生先后到成都附近的一個原始森林公園游玩時走迷了路,直到我畢業時也沒回來。

  其實這些事,影響還不算大。二十年前引起全國轟動的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華山搶險的故事,應該是此類事件中引起轟動最大的一次,當時的那些大學生們在彼時彼地就是充當了臨時救援隊的角色。但那只是因為碰巧讓大學生們赶上了,如果不是正好被他們碰上或者他們沒有那么多人,事情應該就是另一种變化了。

  梅里山難、玉珠峰山難催生了中國登山協會的山難救援組織,但相對于全國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山,這個救援組織的職能是非常有限的,它的主要目標還只是運動登山的救援,對于山難發生頻度可能更大的旅游登山以及其他戶外活動中發生的事故,它是力所難及的。

  所以,我們需要呼喚一种覆蓋范圍更廣泛、組織更嚴密、效率更高的救援體系的建立,它應該屬于整個社會服務體系的一個分支,而不僅僅只是登山協會的事,不僅僅存在于運動登山之中。
 
  相關网站

  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攀山救援中隊(www.tr.cas.org.hk)
  他們有很完整的香港山難記錄,同時他們還把香港的大小山地進行了危險等級分類。

  凱斯維克山地救援隊(http://keswickmrt.org.uk)
  這個救援隊最值得夸耀的是他們自1947年成立以來已經完成了2004次救援行動。

  格羅索山地救援隊(www.gmrt.org.uk)
  這支隊伍在曼徹斯特附近,同樣主要由志愿者組成,資金來源主要是慈善捐款。他們的聯系地址就是當地的警察局。

(中國體育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踩著地雷參觀拉登山洞?阿富汗將開放國內旅游 (1/7/2002)    
  • 尼泊爾將開放100多座山峰供登山者攀登 (12/25/2001)    
  • 妻子﹕拉登低賤且刻薄 我們都希望他被抓 (12/7/2001)    
  • 司馬成: 拉登打不了游擊 (12/3/2001)    
  • 甲A最后看點﹕實德能否登“泰山”而問鼎? (12/2/2001)    
  • 程序員談程序人生(3) (11/15/2001)    
  • 樹林萬人淨山反毒活動 選舉傳單來搗亂 (10/28/2001)    
  • 北京空气連續數日惡化 (10/24/2001)    
  • 西班牙5名登山運動員在喜馬拉雅山遇難 (10/21/2001)    
  • 北京人發明新的請客方式 請登山 (10/18/2001)    
  • 輕颱「海燕」近日可能帶來豪雨 (10/12/2001)    
  • 登山愛好者征服海拔6325米的姜桑拉姆峰頂峰 (10/1/2001)    
  • 傳記作家曝內幕:塔利班領袖奧馬爾是拉登的女婿 (9/17/2001)    
  • 曹薰鉉酷愛讀書 自小養成習慣 (9/8/2001)    
  • 台灣全國站起來運動八日舉辦萬人大遊行 (9/6/2001)    
  • 探險隊古道遇險 烏市登山協會主席失蹤 (9/4/2001)    
  • 林新金說因登山步道護欄設計不良害他摔落受傷 (8/3/2001)    
  • 台灣兩大學登山隊 中央通令搜尋 (7/29/2001)    
  • 冰人死因新說﹕一箭喪命﹐長眠雪山五千年 (7/26/2001)
  • 相關新聞
    冰人死因新說﹕一箭喪命﹐長眠雪山五千年
    台灣兩大學登山隊  中央通令搜尋
    林新金說因登山步道護欄設計不良害他摔落受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