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条生命换来的经验-中国将建立登山救援体系

人气 4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月24日讯】日前,中国登山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登山救援正式纳入中国登山协会章程。登山救援体系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必将在未来的登山和户外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登山协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保持我们高山探险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健身及户外活动等相关运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而登山救援是我们观念转变,为全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的开场白。

  22条生命换来的经验

  李致新说,登山救援,特别是高山探险活动中的救援,本来就是登山运动队、运动员的一项重要训练科目,而在以往的登山活动中也多次组织过救援活动。但令他本人,也是令中国登山界为之震动、为之铭刻于心的是1991年初的那次有中、日17名登山队员丧生的梅里雪山山难。而近年来,随着群众性登山健身运动的兴起和部分登山运动业余爱好者向高山探险领域进军,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人们记忆犹新的如2000年的青海玉珠峰山难,由于天气突变和业余登山者们不规范、不尊重科学的登山行动,这座海拔仅6178米的山峰吞掉了5个年轻人的生命。尽快建立救援体系,是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宝贵经验。

  开展登山救援,把登山救援组织起来,规范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形成一支队伍,才能使高山探险和登山健身及相关运动健康、持续发展,才能使参加这些运动的人们受益而不是受到伤害。

  中国登协将开展的登山救援工作,主要侧重于较多发生意外、危险性相对较大的高山探险,同时也对低山的登山健身和户外运动起到安全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之作为我们国家人民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为社会作出贡献。

  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不久前曾和王勇峰一起到美国考察登山救援的李致新认为,我们的登山救援首先要建立起一个组织机构,以后逐步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而各地的登山协会,包括旅游开放的山区风景区,也都应有专设机构或专人负责向群众讲授科学、安全登山的知识,在发生意外时给予救援,能力不够时通过救援网络体系寻求帮助。

  参照国外的经验,救援人员主要是志愿者组成,而建立一支救援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在我国,有成千上万的救援志愿者,中国登协将组织培训志愿者,学习和掌握救援知识、技能、器材及救援指挥能力,包括走出去到国外学习和请国外的救援专家来传授知识、经验,帮我们训练。救援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志愿者是不够的,要在政府部门、军队、公安系统、医疗的全面通力合作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和完成。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将来会形成一个遍及全国各地,有很强救援能力的网络体系。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李致新坦言,目前我国登山救援的能力是不够的。

  从人员来说,有救援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专业登山运动员人数并不多,而多数志愿者有热情,却不一定有能力。所以并不是有热情的人就都能成为救援志愿者的,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才能加入这支负有神圣使命的队伍。

  而从救援所必需的通讯、交通条件来说,我们也还有很多困难。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地域辽阔。得到消息、赶到救助地点,往往花费很多时间,有时难以达到救援的目的。

  救援工作同样有着经费问题,中国登协将会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救援费用,但更多的还要全社会的支持。一些企业家们已表示将为这一神圣事业作出贡献,相信更多的人也会献上一片爱心。

  就现在而言,中国登协对救援工作将全力以赴,在现有条件下,尽快赶到救援地,以我们的知识、经验、技能使意外发生带来的危害减到最小,使人们在登山活动中更安全。

  李致新强调说,救援工作是意外发生后的补救,他希望更多的人尊重登山及相关运动的科学,讲求规范,不要莽撞行事。希望参加登山活动的人,都要先学习自救知识的技能。自救,是救援的基础。

  企业巨头王石:“救下来的不仅是遗体”

  新一届中国登山协会负责人在谈到登山救援时说,中国登协将成立医务与救援委员会,并有人提议委员会设在深圳,由王石牵头。

  王石——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当今中国的企业家中,王石以爱好登山而著称。

  而在新一届中国登山协会中,王石被选举为特邀副主席。

  王石在中国登山协会担任这个职务,不仅仅是他本人已成功登上两座海拔7500米以上山峰而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健将级登山运动员,不仅仅因为他将作摩托罗拉形象代言人的120万元收入捐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登山运动,更多的是因为他已把登山作为他从事的事业之一,其中也包括登山救援。

  于是在记者问王石是否愿意当这个中国登山救援组织的牵头人时,他欣然回答说,如果中国登山协会信任他,他很愿意。

  王石谈起登山救援时颇有感触,他讲起了2000年5月的那次震动全国的玉珠峰山难——5月6日和9日,试图攀登玉珠峰(海拔6178.6米)的北京和广东两支业余登山队相继发生山难,青海省有关部门在组织救援的同时请求中国登山协会的支援。5月16日,刚刚与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等人一起成功登上章子峰回到拉萨的王石和来自大连、武汉、深圳的共5人自告奋勇参加了救援小组,在王勇峰的带领下立即从拉萨飞成都、转飞西宁,赶赴玉珠峰,于19至20日实施了第二次搜寻并找到3位失踪者的遗体,并最后确认此次山难两支登山队共5人死亡。今天谈及此事,王石认为,由于得知消息太晚,加上路途上的耗时,那次的“救援”实际上已成为找寻遗体。但不管怎样,王石由此产生了组织救援的强烈责任感。

  王石认为,建立一个紧急救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救援系统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要有人,要有具备救援知识、救援能力的一支队伍。

  二是要有一个通讯联络系统,要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要在救援工作中随时保障指挥的畅通和通讯的畅通。

  三是要有必要的装备,包括交通工具、登山装备、救助器械等。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救援地点;要能登达救援时需要到达的高度和难度地点,要能使被救援者尽早得到尽可能好的救助,使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

  据中国登山协会人士透露,王石曾表示,他本人,并将动员他在企业界的朋友,为我国的登山救援事业筹集资金。
 
  怎样成为救援志愿者

  要成为登山救援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例如每年需保证45个小时的实际操作训练,两周的课程学习。救援课程包括:如何联系、交流及使用通讯器材;如何使用卫星定位系统等导航器材;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自我救助及救助他人的准则方案;各种装备的使用操作;上升器、下降器等设备的故障维修;最基本的天气及预测知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队员之间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专用术语。

  但目前除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志愿者的报名、培训。如果您希望成为一名登山救援志愿者,可以直接与中国登山协会国家登山队的马欣祥联系,联系电话是(010)69647564。
 

  背景资料:血红雪白

  国内救援档案

  时间:1985年

  地点:纳木那尼峰

  救援结果:成功
  1985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纳木那尼峰,5月28日8时10分,第二突击组从海拔7420米突击营地出发时,日方队员角谷弘司出现高山肺水肿,呼吸受阻,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中方总队长史占春命令第三突击队的尚子平、李致新、刘存生3名中方队员用最快速度赶往突击营地,与在那里的两名日方队员一起抢救角谷。同时命令已在前进营地休息的中方队员加布、次仁多吉携氧气瓶赶往突击营地接应。尚子平等3人用70分钟走完平时两个小时的路程。与日方队员一起用帐篷包好角谷拖着下撤,至7260米时与匆匆赶到的加布等2人相遇,此时加布和次仁多吉用5个半小时上升高度1300米,是平时两天的行军路程。在救援人员合力救助下,16时55分,角谷下撤到6720米的2号营地,由于高度下降并及时得到充足氧气,角谷脱离危险,保住生命。

  时间:1987年

  地点:珠穆朗玛峰

  救援结果:成功

  1987年10月19日,西藏南部突降大雪,珠峰北侧大本营积雪达1.5米深,山上山下的道路全被大雪覆盖。当时正在珠峰北侧登山的7支国外登山队被迫下撤至海拔5140米的珠峰大本营,后因积雪太深无法继续下撤,食品、燃料短缺。10月30日国家体委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派出三司司长赵常态、中国登山队教练曾曙生、张江援等赶赴西藏,与西藏登山队共同组成救援队进山救援。11月6日,外国登山队在粮、油殆尽的情况下,弃营下撤,在大雪中足足摸索着走了3天才到达平时只需半天路程的曲宗,与赶来救援艰难上行的中国救援队会合。

  时间:1991年

  地点:梅里雪山

  救援结果:失败

  1990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位于云南的梅里雪山,12月30日突击顶峰时因天气突然转坏被迫下撤,17名中、日队员撤至海拔5100米的3号营地休整。1991年1月2至3日,梅里雪山连降大雪,积雪厚度达1.5米以上。4日凌晨,大本营与3号营地突然失去联系。中国登山协会收到大本营的消息后,从云南当地、北京和西藏立即派出3支救援队赶赴梅里雪山。但因积雪过深,营救行军极其艰难,救援队始终未能到达3号营地。有关方面出动了直升飞机和侦察机,也没能发现3号营地和失踪人员。只在3号营地位置发现雪崩覆盖面积达25万平方米,据此推断,17名队员在4日凌晨的特大雪崩中全部遇难。

  时间:1998年

  地点:博格达峰

  救援结果:失败

  1998年8月15日,香港特区岳峰攀石会10名队员攀登新疆天山主峰博格达峰。15日3名队员进行突击顶峰前的探路并于当晚8时与大本营联络,但此后便失去联系。16日登山队进行过搜寻,未能发现踪迹。18日赶到乌鲁木齐向新疆登协求援。新疆登协当晚即派出5名队员于19日凌晨1时出发,当天救援队就登达4700米处搜到了3名队员建立的前进营地,但没找到失踪者。20至23日博峰天气转坏,降雪达60厘米,22日空军出动直升飞机搜索到5100米高度,未发现失踪者踪迹,23日不得已暂停搜救。25日,登山队7人再赴博峰搜救,搜救工作进行到31日,因风雪过大,且3人失踪时间已达16天,无生还可能,香港特区登山协会作出终止救援搜寻活动的决定。

  时间:1999年

  地点:珠穆朗玛峰

  救援结果:成功

  1999年9月,一支韩国登山队开始从珠峰东坡攀登并在1个月的时间内登到7000米高度。10月17日起,珠峰下起了大雪,韩国登山队5350米的营地积雪厚度为1.2米。20日,韩国驻华使馆一秘打电话至中国登山协会,告知韩国队18人被困珠峰并请求救援。中国登协当即与西藏登协联系,派出著名登山家、多次进行过救援工作的仁青平措于21日清晨出发赶往救援。22日,仁青平措组织了30名藏族救援人员和21头牛,携食品、燃料进山救援,但因雪深,行军极为困难。23日,3名韩国队员试图下山,但至26日他们只艰难走出了2.5公里后返回。28日,中国登协派出富有救援经验的张江援、罗申从北京出发,到拉萨后会合西藏登山队优秀队员拉巴、开村组成了第二支救援队赶赴珠峰东坡。11月1日,仁青平措带领的第一支救援队经9天跋涉到达大本营并协助韩国队下撤,2日,下撤途中的韩国队与第二救援队会合,全队18人安然无恙,11月7日返回韩国。

  时间:2000年

  地点:玉珠峰

  救援结果:失败

  2000年5月,北京、广东两地的两支业余登山队攀登位于青海省的玉珠峰。5月6日广东的登山队4名队员突击顶峰,但在距顶峰100米时因天气变坏,位于1号营地的队长命令下撤,4人中一人下撤,另3人不愿放弃,从此没有消息。5月9日,北京的登山队5人突击顶峰,也在距峰顶100米左右,一名队员被冰镐击伤精神失常,由一名队员下山前往大本营求救,另两名队员陪伴,此时突遭特大暴风雪,3人中两人失踪,一人严重冻伤。意外发生后,青海省政府、省登山协会和武警、公安部门组织了救援人员进山搜寻营救并向中国登山协会求援。5月16日,刚刚登上章子峰的王勇峰、马欣祥、王石等人从拉萨赶往玉珠峰,经19日和20日两天搜寻后,在新疆赛龙探险队员的协助下,搜寻到了失踪人员的遗体,确认此次山难共有5人死亡,搜救工作结束。
 
  专家提示: 遇险时你要这么做

  在参加登山或户外活动时,往往容易因天气、地理、迷路、受伤等原因出现意外事故。中国登山协会的有关专家李舒平(多年负责登山活动救治的主任医师)、于良璞(山野杂志主编、原中国登协秘书长)提出在意外情况下的4条准则,供登山爱好者参考:

  1、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环境,判断凭自身的能力是否能解决意外事件,要尽可能离开所处的危险境地,以防意外的再次发生;对伤病等要及时用药、包扎处理,把伤害减小;找到安全的地方休息或隐蔽。如能自行返回,最安全的办法是“走回头路”,即顺来时的路返回。如不能自行返回或处理意外,则要寻求救援。

  2、寻求救援的第一注意,是尽可能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利用已有的器材如卫星定位仪、高度计、地图,没有器材时可根据周围地形的明显参照物如山头、河流的形状、大树等判断相对位置,以便救援人员寻找。

  3、利用已有的通讯器材向外界发出求救,如手机、报话机、电台等,如没有器材或联络不通,则应派人寻求救援。在不能派出人员的情况下,则应利用一切手段告知外界,如利用小镜子或反光物向外发出信号、在空旷处用可能利用的材料摆设求救标志、白天的烟(要谨防失火)和夜间的灯光信号都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

  4、在等待救援时,或一时得不到救援时,要采取自救措施。如检查食物和饮水,合理分配使用;在安全、避风的地点搭建休息甚至过夜的设施等。

  国外是这么做的

  由于高山探险和野外活动中经常发生意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着较成熟的登山救援体系。

  美国:

  美国救援协会为全国性组织,成立于1950年,各州都有它的分会,救援协会所有成员全是志愿者。

  美国各州的救援协会均设有多个救援中心。每个救援中心有数十名志愿者。在业务上救援中心归地方警察局领导。求救的电话号码也是911。救援中心一般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事务部,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另一个部门为技术部,主要负责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

  每个救援中心每天都有一人值班,遇有求救时值班员一般要通知25名左右的志愿者,要求至少有10人到达现场参加救援。

  美国的救援协会是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并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救援协会、救援中心的办公地点由政府提供;救援协会购置车辆、器材等享受免税;救援志愿者参加培训和救援工作时,他所就职的部门须无条件支持,不扣薪水;援助工作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密切合作,救援中广泛使用的直升机由军队提供,救援狗由警方提供。

  美国登山救援协会的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户外运动如钓鱼、打猎、滑雪、徒步穿越等许可证中的部分费用,另一部分是社会赞助。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每个救援助中心都有一台指挥车、两台雪地救援助车、三台救援小型卡车,这些车辆都来自社会捐赠。

  欧洲:

  欧洲很多国家的救援体系与美国相似,是由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伍,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合作实施救援工作。而较有特点的是在登山活动频繁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法国的救援中心在海拔4000米左右设有通讯联络和救援站,要求登山者携带或租用通讯联络器材,并且每隔20分钟就会有一班直升飞机巡逻一番,以便及时发现意外事件并施以救助。

  日韩:

  日本和韩国是登山和户外运动很盛行的国家,在日本和韩国,救援组织称为“山难对策委员会”。但是由于日、韩境内少有高山,救援工作更多的是面向旅游区域和户外活动者。而日、韩的一些大的旅游山区,要求出入这里的人登记,以便及时发现迷失或发生意外的情况。
 
  编辑手记: 社会的救援

  我上大学是在成都,那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一到“五一”、“十一”放假,学生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到周边游玩,而这是最让校方头疼的事,因为有的人会从此一去不复返———遇难了。这事说起来大概现在也会有人不太相信,怎么会出去玩一趟就把命丢了?!可实际上在大学四年期间仅我知道的就有三起这样的事故,一起是一个男生到乐山看大佛时偷偷下水,在大渡河里淹死了;还有两起是两个学生先后到成都附近的一个原始森林公园游玩时走迷了路,直到我毕业时也没回来。

  其实这些事,影响还不算大。二十年前引起全国轰动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华山抢险的故事,应该是此类事件中引起轰动最大的一次,当时的那些大学生们在彼时彼地就是充当了临时救援队的角色。但那只是因为碰巧让大学生们赶上了,如果不是正好被他们碰上或者他们没有那么多人,事情应该就是另一种变化了。

  梅里山难、玉珠峰山难催生了中国登山协会的山难救援组织,但相对于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山,这个救援组织的职能是非常有限的,它的主要目标还只是运动登山的救援,对于山难发生频度可能更大的旅游登山以及其他户外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它是力所难及的。

  所以,我们需要呼唤一种覆盖范围更广泛、组织更严密、效率更高的救援体系的建立,它应该属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一个分支,而不仅仅只是登山协会的事,不仅仅存在于运动登山之中。
 
  相关网站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攀山救援中队(www.tr.cas.org.hk)
  他们有很完整的香港山难记录,同时他们还把香港的大小山地进行了危险等级分类。

  凯斯维克山地救援队(http://keswickmrt.org.uk)
  这个救援队最值得夸耀的是他们自1947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2004次救援行动。

  格罗索山地救援队(www.gmrt.org.uk)
  这支队伍在曼彻斯特附近,同样主要由志愿者组成,资金来源主要是慈善捐款。他们的联系地址就是当地的警察局。

(中国体育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踩着地雷参观拉登山洞?阿富汗将开放国内旅游 (1/7/2002)    
  • 尼泊尔将开放100多座山峰供登山者攀登 (12/25/2001)    
  • 妻子﹕拉登低贱且刻薄 我们都希望他被抓 (12/7/2001)    
  • 司马成: 拉登打不了游击 (12/3/2001)    
  • 甲A最后看点﹕实德能否登“泰山”而问鼎? (12/2/2001)    
  • 程序员谈程序人生(3) (11/15/2001)    
  • 树林万人净山反毒活动 选举传单来捣乱 (10/28/2001)    
  • 北京空气连续数日恶化 (10/24/2001)    
  • 西班牙5名登山运动员在喜马拉雅山遇难 (10/21/2001)    
  • 北京人发明新的请客方式 请登山 (10/18/2001)    
  • 轻台“海燕”近日可能带来豪雨 (10/12/2001)    
  • 登山爱好者征服海拔6325米的姜桑拉姆峰顶峰 (10/1/2001)    
  • 传记作家曝内幕:塔利班领袖奥马尔是拉登的女婿 (9/17/2001)    
  • 曹薰铉酷爱读书 自小养成习惯 (9/8/2001)    
  • 台湾全国站起来运动八日举办万人大游行 (9/6/2001)    
  • 探险队古道遇险 乌市登山协会主席失踪 (9/4/2001)    
  • 林新金说因登山步道护栏设计不良害他摔落受伤 (8/3/2001)    
  • 台湾两大学登山队 中央通令搜寻 (7/29/2001)    
  • 冰人死因新说﹕一箭丧命﹐长眠雪山五千年 (7/26/2001)
  • 相关新闻
    冰人死因新说﹕一箭丧命﹐长眠雪山五千年
    台湾两大学登山队  中央通令搜寻
    林新金说因登山步道护栏设计不良害他摔落受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