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 重寫”春秋”--談中國歷史上的君主聯邦制

吳稼祥

人氣 6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2日訊】昨晨從合肥乘特快列車返京。快進北京時,看見一列臥伏在輔道上的軍用列車,裹著草綠色的迷彩僞裝。僞裝不了的是一尊尊大炮的堅挺輪廓,十分男性地指著天空。不知道這列軍車是在正常的軍事調動中,還是在奔赴福建前線或新疆邊境的途中,去對峙台獨勢力或威服疆獨分子。考慮到這天正是6月4日,國家的忌日,也不排除它正在執行某項使命,防止政府被顛覆。自從13年前的這一天開始,政府就一直象一個騎在驢背上的孩子,總有一種怕被顛覆下來的不安全感,所以要軍隊扶著。

腦子裏正在想著下一期專欄文章,覺得該回顧中國國家體制的歷史了,可一直找不到入手的亮點。寫專欄,不是寫教科書,讀者沒有要考試的壓力,文章寫得象根雞肋,誰不唾之爲快?正犯愁呢,亮點來了,就是這列軍車。軍隊,或者說軍事力量,在中國國家體制的變革史上,是一位蕭何,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江澤民先生去年接受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華萊士先生採訪,縱論天下大事,談鋒甚健,有不少獨特見解。在我看來,最獨特的,還是他試圖排除用聯邦制的方式來解決統一問題的可能性,他的論據是,這不符合中國國情。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就國家體制而言,中國的國情是什麽?如果說,聯邦主義體制不符合中國國情,是否暗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才是中國國情?第二,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國家體制,就不符合中國國情,從而不能考慮實行?如果這個論點是對的,那麽,鄧小平的構想和”一國兩制”的實踐都錯了。這且按下不表。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國家體制從來都不是單一制的,它一直在分封制(即貴族共治制)和郡縣制(即君主集權制)之間搖擺。西周和春秋時期,主要是分封制;在秦統一中國後,主旋律是郡縣制,但分封制的因素依然存在,在某些歷史階段,還可能占主導地位。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是中國國家體制史的一大特色,它一直延續到清朝。清初吳三桂、尚可存和耿精忠三藩,割據西南,和清廷分庭抗禮。等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朝的國家體制才向郡縣制更多地偏移。

分封制也稱”封建制”。根據史學家錢穆的觀點,”封建制度起于周代”(《國史大綱》),這是可信的。所謂分封制,就是征服了天下的君王,將被征服的疆土和居民劃分給自己的直系親屬或有戰功的功臣,甚至被征服的前朝貴族治理的一種制度,比如周武王就封了紂的兒子,周公還將宋地封給殷的王族。這種制度,可以單獨履行國家政權的組織職能,這被稱爲分封單一制,比如春秋時期;也可以疊加在郡縣制上,成爲郡縣-分封複合制。某些史書將秦統一中國後的主導制度稱爲”封建專制主義”,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如何理解分封制呢?在分封制下,有兩個主要角色:分封者與受封者。分封者是君王,但不是專制君王,而是”天下共主”;受封者是臣下,但不是奴僕式的臣下,而是自治諸侯。這種體制背後的政治哲學是”共用政治”和”兼制天下”的思想。所以荀子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五十三人。”在七十一國裏,不僅有非同姓的諸侯,還有原來的敵人殷商的後裔。這裏的”兼制”,恰好與”專制”相對。”專制”是主權壟斷,”兼制”則是主權分享,主權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分享。

這裏涉及到幾種聯邦制的區分。聯邦制是主權在不同政府間(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享的一種政治制度。主權性質不同,聯邦制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差別。主權在君,主權分享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地分割,這就是分封制,可以稱之爲”君主聯邦制”,這是一種古典聯邦主義體制。主權在貴族,通過契約結成聯盟,但不設中央政府,這也是一種古典聯邦制,可以稱爲貴族聯邦制。中國的春秋五霸政治,和瑞士1291的聯盟體制,就是這種古典貴族聯邦制。這種聯邦制在小的區域比大的區域容易存活。它在瑞士存活了650年,於1848年轉型爲現代民主聯邦制,而中國的君主聯邦制和貴族聯邦制,只存活了約600年(西周300年,春秋300年),最後被戰亂和專制君主制所取代,未能轉型爲現代聯邦制。現代聯邦制是主權在民的聯邦制,主權自下而上地分享。

主權在君的古典聯邦制之所以難存活,一個基本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基層自治。”天下共主”(君主聯邦政府首腦)一旦喪失權威,社會就失去了整合機制,諸侯國內部,諸侯國之間,以及聯邦與周圍民族共同體之間都會失去規範和秩序,從而陷入混亂和戰禍。古典聯邦共同體越大,聯邦政府喪失權威的可能也越大。就中國的情況而論,有兩個因素是聯邦政府難以處理的:一是農業灌溉,二是常備軍的供養。農業暫且不論,本文只談軍隊。在當時低下的農業生産水平下,周朝聯邦政府要自己養龐大的軍隊,保衛這樣大的聯邦國家,對付環伺周圍的外族強敵,就必須實行中央集權,否則就收不上來作爲龐大軍費的租稅;要實行分封制,就必須下放諸侯整頓自己軍備的權力。聯邦政府軍事力量弱小,諸侯國軍力強大,是聯邦政府喪失權威的根本原因。西周爲戎族所滅,周室存活東遷,仰賴強大諸侯國軍事力量協助。這樣的聯邦政府,除了被霸主借用當作旗幟外,不會有別的用處。61

秦始皇滅六國,一海內,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似乎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常備軍問題:只許建立中央軍隊,不許有地方武裝。但過重的賦稅最終逼得人民造反。於是,問題就成了這樣:地方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中央的敵人,中國歷史上的藩鎮割據之禍起源於此;中央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人民的敵人,歷代人民造反,剪除暴政,改朝換代,根源在此。六四後,鄧小平先生接見軍方,說軍隊經受了考驗,成績及格,那是說軍隊終於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到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使中國的春秋聯邦體制現代化,此是後話。

2002年6月5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共為何不願邦聯制?
李怡:邦聯是統獨各派可接受的共識
吳稼祥: 讓國家“戒毒”--論聯邦制杠杆對財政調節的作用
吳稼祥::重品“小國寡民”--聯邦制与農民負擔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