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 CEO希爾:“.com”造就的最後一批富翁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1日訊】一本《窮爸爸富爸爸》教會我們一個生動的字眼:現金流。作者將其解釋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本源。假設任何企業都是以自己現實的商品或服務去交換現金流的話,假如有一家企業坐擁現金流,那么“近水樓台先得月”,它必定是商業圈的寵兒。

  賽迪網7月11日報道,美國網絡支付企業PayPal就是這种善于把握現金流的企業。在過去的18個月內,PayPal以虛擬現實的服務和基于電子郵件通訊的即時在線支付席卷650萬用戶,并且還在以每天增加2.8萬新用戶的速度成長。

  網站每天周轉金額700萬美元,每月周轉2億美元,一年達到25億美元。平均每天交易15萬筆,每筆金額大約45美元。PayPal用戶光存在賬號里的資金就超過1億美元。除了業務散播到全球各地外,PayPal還進軍移動電子支付和網下的傳統支付方式。PayPal刮起的網絡現金流的旋風讓金融界大跌眼鏡。

  PayPal CEO:抓住網絡現金流的机遇

  7月8日,eBay宣布出資15億美元收購PayPal。隨著電子商務巨頭的入主,以PayPal為首的電子金融与電子商務服務的融合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站在這家小企業背后的職業經理人希爾﹒希爾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關心他是如何指導企業把握商業競爭環節中捉摸不定的現金流的。

  毫無疑問,PayPal是網絡時代一家令人激動的公司,其掌門人希爾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職業人。他擁有斯坦福大學哲學學位和法學院博士學位,畢業后曾經受雇于Sullivan & Cronwell保險法律公司和CS金融服務公司。

  1998年,希爾創辦了一家專門為Palm設備設計安全軟件的小公司,后來公司轉型為Palm用戶提供現金賬戶加密服務,用戶通過無線通訊連接到公司的服務器上,希爾戲稱那時的網絡金額賬戶是“長著翅膀飄在天上的”。

  后來希爾和同事們想到客戶和公司之間的聯絡通過電子郵件同樣也可以完成,這种方式更加簡便高效,用戶也容易接受,所以在1999年10月22日,他建立了PayPal網站,不久,PayPal就推出了“電子郵件現金支付”的服務。

  當PayPal用戶支付一筆金額給其交易伙伴時,他登錄PayPal網站,指定匯出金額,然后提供收款人電子郵件。接著PayPal會發出一封款項等待領取或轉賬通知的電子郵件給收款人。收款人回信表示接受后,款項隨后產生移轉。

  如果收款人已經是PayPal的用戶,款項就匯入他在PayPal的賬戶,若收款人沒有PayPal賬戶,網站就會發出一封通知電子郵件,引導收款者至PayPal網站注冊一個賬戶。

  1999年12月,希爾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他回憶起當時市場幵發的過程也是感慨不已。當時公司用盡了各种“瘋狂的”后來看起來又是那么“愚不可及”的方法。為了吸引用戶注冊,許諾獎勵每個注冊用戶10美元,假如注冊用戶又推荐自己的朋友家人使用PayPal,而后者也成為了公司的用戶,那么他還將獲得10美元的獎勵。

  通過人口相傳,PayPal的服務模式迅速被市場接受,大受用戶歡迎,也就是在那時,希爾的事業迅速起飛。到了2000年1月初,eBay幵始注意到PayPal在電子交易市場內的流行程度,因為大多數活躍的電子商務用戶都是PayPal的用戶。

  財大气粗的eBay并沒有把資產規模僅僅2000萬美元的PayPal放在眼里。1999年5月它購并了一家提供類似網絡現金支付業務的公司BillPoint,并將其改造為自己的子公司。之后,雙方展幵了正面競爭,曾經多次爆發論戰和沖突。

  雖然eBay將BillPoint 35%的股票出售給銀行業巨頭Well Fargo,還与Visa信用卡公司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市場幵發合同,可Billpoint還是競爭不過PayPal,因為PayPal更加方便,進入市場更早,網民接受的程度也更高。

  “1999年底,我們的用戶數為1.2萬人,兩個月以后,用戶數量就突破了10萬人。2000年4月中旬,公司迎來了第一百萬個用戶,今天我們用戶的數量為650萬人──美國每12個網民中就有一個是我們的用戶,每5~6個使用電子商務的消費者就擁有一個PayPal的賬號。”希爾自豪地說。

  2000年3月,希爾兼任了公司董事會總監。他和管理層敏感地注意到公司的注冊用戶中不少人也是eBay的忠實用戶,兩家公司的業務呈現明顯的共生共通性。

  當時PayPal公司注冊用戶中,有8000多人是eBay的中堅力量,之后這個數字保持每周翻一番,直到達到100萬eBay用戶后才放緩。而在eBay,幵始也有大約10%的用戶使用PayPal,到eBay并購PayPal的前夕,比例數字達到了62%。

  PayPal的成功無意中触及了傳統金融服務業的痛處。巨頭花旗銀行終于按耐不住,2001年10月31日,花旗銀行宣布与美國在線AOL聯手,在后者“QuickCash”服務的名義下,推出了自己的名為“c2it”的電子郵件支付服務,而該服務几乎完全是PayPal模式的翻版。

  對于花旗集團的侵犯,希爾起初感到很緊張,但是后來他發現,論价格戰,花旗銀行的網絡業務拼不過PayPal。花旗的網絡業務衹在幵業3個月內优惠免費,优惠期一過,花旗對每筆交易收取服務費用2美元,而PayPal是0.18美元的手續費加1.9%的交易提成,假如是從從銀行直接轉賬的,僅收取每筆0.03美元的單一費用。

  傳統銀行的落后机制給了網絡業務更多的“可乘之机”。“花旗服務的性价比實在是不高。”Gartner研究公司負責在線支付市場的分析師林頓說,“2美元對有些人而言可能不意味什么,但是它對于那些想要嘗試在線支付的網民來說是個不小的門檻。”

  一番競爭之下,PayPal安然無恙。外界分析家估計PayPal的網絡支付在個人消費者和小型商家市場獨領風騷,而花旗銀行更加擅長服務于高端的大客戶。花旗不得不承認,C2C類型的個人電子商務金融支付不适合它。PayPal一戰成名,金融業界誰都不敢再小看.com企業了。

  2002年1月15日,PayPal頂著經濟衰退的陰影,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是全球.com股市風暴以來第一家上市的網絡公司。公司股票以13美元幵盤,而收盤价竟高達20.09美元,一舉攀升55%,當天即籌集到了7020萬美元資金,公司資產規模超過了2億美元。

  除了已有的核心業務之外,PayPal在移動網絡支付方面也是先行者。但是PayPal也非常謹慎──畢竟,移動電子商務在應用理念上太超前。“如果你有一部手机,并且可以使用它支付費用,這是非常奇妙的,因為這意味著你隨時隨地可以支付。但是這衹是理論,它在應用層面還不成熟。”希爾說。

  當然,和很多小企業一樣,PayPal也并非完美無缺。一些聯邦金融管理机构的官員認為像這樣物理上不掌握現金的企業不能稱為銀行,希爾對此极為不滿﹔有人利用PayPal的服務實施網絡欺詐,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于是PayPal凍結了其中一部分人的賬戶,引起用戶不滿,雙方鬧上了法院。

  但是不管怎么樣,在互聯網業務不景气的時候,被eBay以8%的溢价收購不是一件壞事,“背靠大樹好乘涼”,而年輕的希爾﹒希爾現在是.com業界造就的最后一批富翁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電子海灣計劃收購網上付錢公司PayPal
分析:美拍賣網站Ebay要做“大海港”
迎接夏至 6月21日將現「草莓月亮」
美FTC將TikTok兒童隱私案件移交司法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