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价不斷下滑看中國宏觀經濟病態

陳勁松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22日訊】北京當局公布,今年頭兩個季度,中國國民經濟呈現強勁增長,第一季度增長率為7.6%,第二季度增長率達8%。然而,与此極不相稱的卻是,物价持續下滑,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去年初,全國物价微幅上漲,當局聲稱通貨緊縮的局面結束。殊不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物价再度開始掉頭下跌,迄今,物价連續下跌已經十一個月。以七月份來看,全國居民消費价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0.9%。其中,城市下降1%,農村下降0.7%。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全國物价水平一跌再跌?

其一,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鑒于富人与窮人的兩極分化愈益突出,中等收入者的隊伍未見成長,以及城鄉差距急劇擴大,以至國內消費者构成与消費品結构脫節。比如,當所有消費品都呈現价格下滑之際,僅有服務价格繼續上漲,而服務性行業,恰恰是大款們的日常消費行業。除此服務行業之外,針對其他商品,富裕階層消費飽和,中等收入者消費有限,窮人階層消費不起。之所以如此,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那樣:國民收入分配結构嚴重失衡。不參与創造GDP的要素分配過多,參与創造GDP的要素分配不足。

其二,下崗失業人數繼續增加,民眾普遍缺乏消費信心和消費熱情。長假旅游消費熱潮減退,使所謂“假日經濟”淪為泡影,便是一個明證。受此影響,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也大幅下降。

其三,經濟結构不合理。人民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工業方面,呈現兩難境地,即一方面,多年低水平重复建設形成大量過剩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產業升級換代才剛剛起步,這种兩難局面又剛好与消費結构轉型相伴,惡化了供求關系。其四,當局政策失誤。國內市場內需不足,是由來已久的問題。當局的一貫做法,僅僅是大舉國債,盲目增加貨幣供應量,試圖以擴大政府投資,來刺激就業与消費,然而,經濟結构的深層次弊端卻從未得到改造,舉債的結果,只是徒勞地積累了更多呆滯、空轉的資本,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其五,外力作用有限。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出口增長和外商投資所拉動的。到7月份,出口年比增速升至28.1%,而1到7月份,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年比增長22%,計算下來,上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經濟增長,是由出口增長和外商投資所构成的。

然而,外因從來主導不了內因,經濟體制的沉,大面積的官場腐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政策,均使中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變得積重難返。再說,加入WTO之后,關稅降低,國外廉价商品漸漸涌入,使國產貨相形失色,也難免國產貨面臨价格下調的壓力。

所有這些,表明,中國經濟仍然深陷通貨緊縮的嚴重危机,呈現于一些大城市的表面繁榮,代替不了整個宏觀經濟的停滯和病態,更代替不了廣大農村的赤貧与動蕩。高位數的經濟增長,与連續不斷的物价下滑,本身就构成了中國經濟的荒謬与矛盾。(8/20/02)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對貧窮國家發展救濟援助金十年來持續減少
西氣東輸工程 政治性大於經濟性 外商恐血本無歸
僑務委員會議說明會
勞工部長特別助理致信ACP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