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關卓中新書 講述世界各地中餐館的故事

為什麼中餐館是世界各地創新和復原動力的場所?

關卓中出生於香港,成長於新加坡,中學時期搬到日本,又到美國讀大學,再移民到加拿大。(關卓中提供 )

人氣: 12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1976 年,關卓中在土耳其伊斯坦一家中餐館用餐。他發現,整個菜單上竟然沒有豬肉。經了解,原來店主是一名穆斯林華裔男子,他曾是一名國民黨軍官,為了逃離共產中國,他途經巴基斯坦和伊拉克,最終定居土耳其。

這段經歷讓關卓中意識到,無論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都有一家中餐館。這些中餐館不僅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世界各地,而且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段經歷促成他後來拍攝紀錄片《中餐館》。

該紀錄片是關卓中與電影製作人一道,從以色列到肯尼亞,從巴西到挪威的北極圈,走訪5大洲,15個國家,到訪眾多中餐廳,歷時4年,於2005年完成15集系列紀錄片《中餐館》的製作。

2020年3月,全球疫情大流行,加拿大也實施封鎖。關卓中重新審視這部紀錄片,決定從更深、更廣的角度,記錄了中餐館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於是他歷時1年,於2021年3月完成他的首部著作《你吃飯了嗎?》。

對中餐館著迷

關卓中出生於香港,成長於新加坡,中學時期搬到日本,又到美國讀大學,再移民到加拿大。這段跨越多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飲食、文化的經歷,使他對移民故事很有興趣。他也很喜歡旅行和探險,探尋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雖然在多個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環境中生活,但關卓中始終有一個中國人的胃,走到哪裡都喜歡找中餐館。因為好奇心,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找一家餐館,把頭探進廚房,然後說:「不要給我做菜單上的任何東西,給我做一些你通常為自己做的東西。」

關卓中喜歡找廚師或店主聊天,他總是對他們的故事著迷。這些故事有好有壞,不僅反映當事人的人生經歷,也體現他們在當地的人生境遇。

從2000年起,關卓中花了4年時間,從巴西的阿拉桑尼,到挪威的北極圈,走訪5大洲,15個國家,拜訪許多中餐館。過程中,關卓中品嚐了很多中餐美食,也了解這些中餐館背後的故事。那些中餐館業主中,有許多人是土生的,也有許多人是流亡過來的。
每家中餐館都有自己獨特而精采的故事。他把那些的精采故事拍成電影,於2005年完成製作。

把電影變成一本書

關卓中說,由於電影有畫面和時間的限制,許多內容無法包含進去。所以一直希望把它寫成書,使內容更深、更廣。

大約3、4年前,關卓中開始起草,但一直沒有進行下去。直到2020年3月,因為疫情流行,加拿大實施封鎖政策。關卓中可以專心致志地坐在家裡寫書。歷時一年,他於2021年3月完稿,並交出版商出版。

《你吃了嗎?》書中包含移民故事,也涵蓋飲食、文化、歷史、政治、旅遊等。關卓中介紹,書中傳達了幾個主要信息,包括中國人在歷史上曾經非常強大;另一個重要信息是中國人並不是那麼純種,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許多人已經混血了。無論從血統、民族、文化信仰都不再單純。

關卓中說,電影所涵蓋的內容與今天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很相似。查看一下敘利亞難民或阿富汗難民的背景故事,可以看到,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我遇到的很多人逃離中國的原因,與人們現在逃離敘利亞和阿富汗的理由相同。全球移民並沒有停止。」 關卓中說,「但隨著這種遷移而來的是種族主義和歧視。這也在我的電影中,在我的書中很普遍。反觀今天,自瘟疫大流行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反亞洲的仇恨,這些問題已浮出水面。」

中餐館也是華人的精神歸屬地

關於《你吃了嗎?》的書名,關卓中解釋,「你吃了嗎?」是一個漢語口語表達,意思是「你好嗎?」當你在唐人街走來走去時,向人們打招呼:「你吃飯了嗎?」它基本上是在說「你好」。

《你吃了嗎?》(關卓中)

在舊中國,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確保胃飽的是中國人生活的一個主要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用它作為一種問候,也是一種關心的表達。「你吃飯了嗎?你還好嗎?」關卓中認為,這也說明了飲食文化在中國的重要性。

關卓中表示,飲食文化對華人社區,尤其是僑民社區非常重要。通過食物,移民可以嘗到家的味道。他們可以把飲食文化帶到新環境中,也可以傳播到新的客戶和市場。其次,餐廳是早期移民體驗的核心——比如在加拿大,每一個小鎮總有一家中餐館,它也是一個社區中心。

關卓中曾去了北極圈內,到訪挪威特羅姆瑟的一家中餐館。他說,那裡有很多來自中國的非法移民工人。餐廳老闆說:「我必須幫助這些人。他們無處可去。」老闆不僅給他們一份工作,還幫他們申請簽證,給他們一個住處。

「中餐館對華人來說,不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也是一個精神歸屬地。許多華人,會把餐館一代傳一代,也會把餐館移交一些遠親,繼續經營下去。」他說。

關卓中認為,海外中餐館富有創新和韌性,非常靈活。在海外看中餐館的菜單,也會看到華人的聰明才智。他們的經營非常靈活,當地人喜歡吃披薩,那就做披薩;當地人吃不慣中餐的口味,他就會根據當地的習慣進行改良。

「所以『這些餐館』講述了現代移民的故事,以及中餐館如何成為社會的立足點。」關卓中說。

加拿大中餐館的特點?

關卓中表示,加拿大現在被全世界公認為是獲得「正宗」 中國菜的地方。這一切與移民遷入息息相關。在過去的 40 年裡,在溫哥華、多倫多,許多中產階級的中國人來到加拿大,他們帶來了對食物味道的嚴格要求。這與前幾代鐵路工人非常不同,他們只是為了生存,做雜燴。

關卓中也談到另一個極端,就是中餐完全異化甚至消失。在古巴,在1959 年古巴革命之後,那裡沒有來自中國的移民,一切都在 1959 年停止了。無論是在革命之前還是之後,古巴都面臨著經濟困難。這樣一來,那裡的中國菜就完全消失。那裡有中國面孔和中國血統的人,但沒有中餐和中國飲食文化,直到最近情況才發生變化。

關卓中曾經在古巴的哈瓦那,看到人們在唐人街排隊買披薩。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餐館老闆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當其它東西不好賣,但他們知道披薩好賣時,「嘿,沒問題。」那就賣披薩吧。

「從某種意義上說,您只要找到了客戶想要的東西。不管是中國人的還是意大利人的。你服務它,你就會繁榮。我認為這就是中國餐館的精髓。」他說。

疫情對中餐館的影響?

關卓中說,疫情大流行對加拿大中餐館的影響並不新鮮,尤其是多倫多。 2003 年薩斯( SARS)流行時,整個多倫多的中餐館都被「中國食物不乾淨」的想法所影響,因為薩斯與中國南方有關。

「所以我相信很多中餐館老闆已經度過了那場風暴,我想他們知道如何應對。這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當你不得不讓市長和政客在中國餐館外出就餐時,以證明他們是乾淨和安全的。」關卓中說。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