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童走入歷史建築修復現場 文資教育向下扎根

屏東市仁愛國小學童在文資專家帶領下,走入屏東書院旁的崇仁新村修復現場,認識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屏東縣政府提供)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3年03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簡惠敏台灣屏東報導)屏東市保留多處的歷史建築日式宿舍群,屏東縣政府為落實文化資產教育扎根,邀請文資專家帶領屏東市仁愛國小學童走入修復現場,認識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拉近教育學習與在地歷史文化的連結性。

屏東市仁愛國小學童在文資專家帶領下,走入屏東書院旁的崇仁新村修復現場,認識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
屏東市仁愛國小學童在文資專家帶領下,走入屏東書院旁的崇仁新村修復現場,認識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與仁愛國小合作文資保存課程今年邁入第3年,從最初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建築基本構築概念,到因應台灣氣候環境造就建築型態改變,於本週展開深度「從文化資產走向木育」之專題課程,目的是為讓學童進一步認識文化資產之建築結構與木料應用鏈結。

仁愛國小小朋友以實際場域體驗方式,前往位於屏東書院旁的崇仁新村修復場域,見識日式宿舍從「床組、軸組、屋組」各結構中,相當精細的木建材之應用,在文資委員賴福林的解說下瞭解各種「榫接」運用在日式建築中,包括金輪繼、大追掛等皆有不同名稱,與其不同建築位置配搭應用之結構,展現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讓學生驚嘆不已。

課程也安排學生實際參與日式建築特殊的編竹夾泥牆工法,透過竹片與木片交錯,兩者交錯使用麻繩綑綁固定,後續泥作還需分層施作,尤其面層的白灰壁必須經過至少三個月的養灰期,養灰過程皆需不斷攪拌,相當費時耗工,但也因此從中感受到日式宿舍保存之價值,不只年代久遠,更體現一個時代對於建築的堅持與建築的智慧。

屏東縣政府表示,透過文化資產修復場域與學生學習跨域結合,除了對於社區在地文化的了解和探索,更循著不同時間軸的歷史軌跡,培養文資守護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