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中共為何將不良貸款證券化

人氣 890

【大紀元2024年05月17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原泉編譯)隨著不良(nonperforming)貸款、關注類(Special Mention)貸款的增加,中共政府指示銀行將這些不良資產證券化,這不禁讓人想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當時銀行將不良資產證券化,分級、分類、打包賣給投資者,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

[註:貸款分為「合格」(Pass) 、「需要關注」(Special Mention)、「次級」(Substandard)、「呆滯」(Doubtful)和「虧損」(Loss)。除「合格」外的後面四類統稱為「有問題貸款」。]

不良貸款(借款人無法償還的貸款)去年顯著增加,尤其在房地產行業,不良貸款從2022年底的2.8%上升到2023年底的4.99%。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不良率激增9.6%。房地產行業不良貸款的急劇增加尤其令人擔憂,因為中國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巨大,約占經濟總量的20%,占主要銀行所持貸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同時,(表面看來)所有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僅為1.6%,略高於美國的1.4%,但與許多發達經濟體持平。然而,中國的銀行分類體系掩蓋了潛在貸款問題的真實程度。關注類貸款被認為比不良貸款風險更大,但尚未歸類為不良貸款。在其它國家,由於標準更嚴格,一些關注類貸款可能已被歸類為不良貸款。這種分類上的差異導致中國報告的不良貸款可能低於實際狀況。中國的關注類貸款也可能隱藏著潛在的不良貸款,給銀行系統帶來更大的風險。

中國各銀行去年總共持有6,200億美元的關注類貸款。隨著新的透明度準則的實施,許多關注類貸款需要重新歸類為不良貸款,從而導致不良貸款的比例激增。因此,不良資產總比率(包括不良貸款和其它資產,如被查封的房地產)預計將達到5.5%至5.9%。

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的激增可歸因於多種因素。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使借款人更難償還貸款,而房屋銷售疲軟則阻礙了開發商收回投資。青年人失業率上升、推遲結婚導致房屋銷售和消費支出下降。此外,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也抑制了企業投資和借貸。此外,中央政府為控制債務水平而收緊信貸條件,進一步限制了部分借款人獲得貸款的機會。

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大量集中在房地產行業,給中國的銀行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如果借款人違約,銀行訴諸法拍,它們就可能在市場放緩的情況下蒙受損失。由於收回的貸款減少,銀行可用於放貸的資金也會減少,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可能會更加謹慎、限制新開發項目的融資,這也意味著北京無法利用房地產擺脫當前的經濟衰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政府指示銀行將不良貸款證券化。證券化本質上是將不良貸款分成不同的風險類別(如高、中、低風險),然後打包成金融工具,賣給投資者。不良貸款可以證券化為債券、按揭抵押證券、資產抵押證券、債務抵押證券,甚至衍生品。預計今年中國銀行以不良貸款打包的證券發行量將增加約40%,貸款機構將出售不良抵押貸款、拖欠的信用卡債務和陷入困境的消費貸款。

證券化的好處是銀行可以收回部分貸款,還能將風險分散給購買證券的多個投資者。然而,這並不能消除壞帳,或解決導致借款人違約的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證券化的另一個隱憂是,它加劇了中國銀行體系本已存在的不透明問題。一旦債務證券化並出售,跟蹤和量化不良貸款的比例或銀行面臨的實際風險就變得幾乎不可能,根據無法償還貸款的個人比例評估經濟形勢也是如此。

分散風險似乎是個好主意,但可能導致風險蔓延。由於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不良貸款證券化具有很高的風險,這種操作與全球金融危機如出一轍。當時從次級抵押貸款(向無力償還的借款人發放的房屋貸款)捆綁而成的抵押貸款證券被創建出來。這些證券隨後賣給低估相關風險的投資者。

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最終破滅導致房價下跌。因此,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急劇上升,導致按揭抵押證券的價值暴跌。通過將抵押貸款證券化並出售給投資者,風險從銀行轉移到其它經濟部門,如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和大大小小的個人投資者。

總之,中國經濟明顯放緩﹐這一點從消費和房屋銷售下降,以及違約率的上升中可見一斑。無論中共如何處理紙面上的不良貸款率,其根本原因依然存在,從出口和工廠活動下降到老齡化危機、債務泡沫和外國直接投資的減少。試圖掩蓋證據並不能消除根本問題。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博士是一名中國經濟分析師,在亞洲工作了二十多年。格雷斯福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獲得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軍事大學攻讀國防專業。他是《超越「一帶一路」: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2019年)一書的作者。

原文:Amplifying China’s Real Estate Woes: Beijing’s Bad Loan Securitiza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中國房地產和中共的生存危機
【名家專欄】恆大遭清盤的相關性與無關性
【名家專欄】中共「白名單」難解房地產危機
【名家專欄】資金流動不暢 重創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