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經驗 非結構性減稅應有期限

標籤:

【大紀元10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減稅到底是不是刺激經濟的有效方案?中華財政學會昨日舉辦「評美國與日本政府減稅計畫」研討會,試圖尋找解答。與會學者研究美國與日本的經驗發現,減稅措施在短期內確實對經濟表現有正面助益,但長期成效仍有待觀察。學者因此建議非結構性的減稅措施應有期限,並增加公共支出。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顯峰昨日在會中發表「美國的減稅計畫」論文,他指出,美國自1980年代即有稅制改革,美國總統布什今年1月再推出減稅法案,未來10年將減稅高達7260億美元,是美國自1986年稅改以來最大的減稅措施。這項方案主要是鼓勵消費支出、促進投資、挽救失業,但該方案受到的質疑較支持多,批評者認為該措施是為富人減稅。

 李顯峰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學者Auerbach應用總體經濟模型模擬分析結果,認為布什總統的減稅方案在短期內可提高美國的儲蓄,因此短期內可以提高產出。

 但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則公開表示,現階段美國經濟可能不需要短期性的刺激景氣措施。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主任黃明聖則發表「日本的減稅計畫和財政政策」論文,他說明,1990年代初期日本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為此日本實施減稅計畫並擴大公共建設,這些措施在1996年確實使得經濟成長率有顯著提升,但1997年開始的加稅及「財政結構改革方案」又使景氣陷入衰退,之後日本再推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似已無力扭轉經濟頹勢。

 不過,黃明聖也指出,日本知名經濟學者辜朝明認為,日本當時如果未採取財政激勵措施,經濟有可能大幅衰退20%甚至30%。黃明聖並表示,雖然日本1990年代的財政政策有效,但因決策者面臨預算赤字壓力,對公共投資擴張多所顧忌,他建議,政府如果面對類似的情況,可採用BOT模式進行公共投資,一則提高興建營運效率,一則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另外,為避免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排擠效果,也可配合央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由央行買公債方式,讓政府有更大舉債空間。

 至於台灣現況,黃明聖表示,只減稅但公共支出不增加的情況,對刺激經濟的效果是最差的,因此,公共投資應該繼續進行,消費性及福利性支出則須縮減,他並指出公營事業必須加速民營化或委外經營,以解決國內財政問題。

 李顯峰表示,國內傳統和高科技產業的租稅環境已差異不大,但不同產業在資本市場籌資能力不同,國內減免稅收的行業別,應該根據產品特性重新檢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什勞工節講話談就業和減稅
布什稱美國經濟正在開始復甦
布什準備增加教育預算
布什呼籲國會給經濟鬆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