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三超導理論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法新社斯德哥爾摩七日電)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今天宣布,旅居美國的俄裔美國人艾布瑞柯索夫、英裔美國人李吉特,以及俄羅斯人金茲柏格三位量子物理學家,因在有關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方面的先驅貢獻,榮獲二○○三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三人在有關超導電性和超流體性這兩項量子物理學現象上,作出「決定性貢獻」。

艾布瑞柯索夫和金茲柏格發展出超導電性理論,李吉特則闡釋其中一種超流動現象。前述兩種現象均於極低溫狀態出現。

金茲柏格在莫斯科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獲獎的三人係在長期獻身相同研究領域的眾多科學家中遴選出來的。金茲柏格謙虛表示,「諾貝爾獎的規定是最多只能獎賞三人,但卻有大批人士孜孜不倦於此領域研究」,並稱他對能獲獎感到「非常高興」。

超導材料能讓電流通過時毫無電阻,主要應用領域之一是醫學檢查上使用的核磁共振造影(MRI)技術。

磁振造影領域的研究亦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肯定,昨天宣佈的醫學獎得獎人分別是美國科學家羅特博和英國科學家曼斯菲德。

超導體不會以發熱方式消耗能量,因而其導電效率是諸如銅等傳統導體的很多倍。研究人員和產業界均亟思駕馭超導電性,冀望能藉此製造出新世代超高速電腦、磁浮列車以及不會因電阻損耗電能的無阻抗電纜線等。

艾布瑞柯索夫於一九五○年代任職莫斯科物理問題研究所時發展出超導現象理論。他的研究工作係奠基在金茲柏格等人的超導體研究上。

雖然是數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但由於今日的材料能在較高溫度和強大磁場下達致超導效果,為未來的技術突破鋪路,使得以往的研究成果被賦予新生命。

艾布瑞柯索夫和金茲柏格兩人因揭露低溫超導現象謎團而受肯定,李吉特則因將超導理論應用在闡釋超流動性現象而獲獎,即液態氦於極低溫狀態下其黏性完全消失現象。李吉特在一九七○年代的研究成果,對原子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決定性洞見。

現年七十五歲艾布瑞柯索夫誕生於莫斯科,目前任職美國伊利諾州阿戈尼國家實驗室。

六十五歲的李吉特於生於倫敦,一九六四年獲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位於厄巴納的伊利諾大學物理學教授。李吉特得悉獲獎後指稱,他「深感驚訝和榮幸」。他在厄巴納自宅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我以前認為,或許有朝一日我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些微希望,萬萬沒想到會這麼快成真。」

李吉特在電話中表示,植基在美國科學家的先前實驗研究上,「我密集研究了一年才能闡釋氦3的核磁共振現象。我遭遇到一個實驗難題,並試圖利用既有超導理論加以解釋。」

李吉特因一九七三年在英格蘭南部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成就而獲諾貝爾獎。  

八十七歲的金茲柏格生於莫斯科,獲莫斯科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莫斯科列貝迪夫物理學研究所理論研究小組負責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迎接夏至 6月21日將現「草莓月亮」
美FTC將TikTok兒童隱私案件移交司法部
超大質量黑洞從休眠中咆哮甦醒 科學家首見
拉斯維加斯驚現神祕巨石 在加斯峰閃閃發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