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大樓變成博物館

標籤:

【大紀元10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台北報導

 台灣將出現連歐美國家都罕見的案例──把商業大樓變成博物館。成立近百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堪稱全台最具歷史建築價值的博物館,新世紀才規劃設計的新館則完全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形貌。未來的新館宛如都會中超大型展示櫥窗,參觀者與展品的互動及展場間人們的流動,都將成為館外路人可見的「另類展品」。

 位於台北館前路底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一座以本土化及自然史為特色的博物館,館內具有學術研究、標本典藏和文化傳播等各項功能,其研究領域涵蓋了人類學、地質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四大範疇。今年六月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無償撥用離原館僅兩分鐘步行距離的辦公大樓作為館內珍貴文化資產的保存場所,並且也規畫了新增展示空間。

 這幢二十餘年的辦公大樓地下兩層地上十一層,負責設計新館案的建築師林洲民說,設計者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樓內淨高度未達三公尺的建築物轉換成為供博物館典藏、教育及辦公事務的空間。在規畫設計案中,他打破原建築樓板的現有使用思考模式,將每二層樓結合為一個符合展示需求的挑高空間,然後再創造容納不同展示性質的可能性。其中,展示空間的背牆自然形成一道二十一公尺高的訊息展示牆,供展示及教育使用;展品可以由牆後穿過牆面直接置入展場,就像是某些餐廳直接由後方供餐區直接傳遞餐點的概念。

 林洲民說,要突破原有的辦公室空間並不容易,新館的設計從剖面來看,是利用包圍式結構設計展場,而其他樓面的空間維持原貌,在空間結構、展品承重等考量上大費周章。新館未來安排參觀者由一樓新設的透明電梯直上九樓的特展區,然後由九樓到三樓,藉由挑空區樓梯的串連依序參觀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及人類學等的珍藏品。

 他說,這種規畫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就考量到未來展場的動線,並且透過這動線的安排對參觀者進行導覽。他表示,這種設計最重要的是館方必須在設計的同時就能夠決定展場的配置,否則在動線、展品重量承載及建築結構等規畫,都會有困難。

 新館的立面運用全透明的櫥窗設計,不僅利於館內採光,對外界路人而言,也是另一種「展品」的呈現,他認為,這在歐美國家相當少見,在亞洲也是一種創新的博物館設計。除了展場之外,在「櫥窗區」的後方,則依需求於各層分佈著典藏、辦公、研究及工作等機能性的空間。透過規劃設計的手法,國台博新館把辦公大樓轉換成一個擁有獨特的展示空間及機能完整相助的都會型博物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巴黎左岸咖啡撫今憶昔
北京市慶祝建都八百五十週年
無奇不有 美不勝收的博物館
蓋一個大家期待的博物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