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奇不有 美不勝收的博物館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9月21日訊】文/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

 不是例假日的星期五下午,走進了台灣台南縣仁德鄉的奇美博物館,令人猛然大吃一驚,只有在台北西門町或是流行歌手演唱會上才會看到的擁擠人潮,居然會在一個私人博物館裡出現。現場沒有一般博物館的兀自寂靜,小朋友甚至青少年在各樓層好奇著指著標本,嘰哩瓜啦提問,知識的喜悅與流動,在這裡毫不保留的呈現。每年參觀人潮超過六十萬人次,南台灣首屈一指的奇美博物館,就這樣自告奮勇地擔負起社會及學校美術教育的重責大任。

柴契爾夫人風聞奇美手筆
 從高速公路仁德交流道下來,就可以看見奇美實業仁德廠區內一棟以草坪、西洋雕刻作品以及兩尊清康熙時期的大砲點綴的建築,人來人往,吸引著往來人們的目光,這就是讓企業體本身蘊含著一股獨特藝術風格的奇美博物館。

 遠從西元前八世紀的埃及文物、世界頂級的珍貴名琴,這裡細數不盡;數百年前的日本武士刀、文藝復興與巴比松等畫派的經典之作,也都有倩影停留,當然更不能忘記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從北極熊到斑馬,以實體尺寸存在,還有幾年前在台灣不幸死去的三十隻黑面琵鷺標本。除了展場之外,地下一樓為音樂廳,三百個座位經常提供了視覺之外的藝術心靈饗宴,即使不出國,島內民眾都可以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

 在奇美文化基金會之下的運作規劃下,民國八十一年奇美博物館誕生,對於奇美實業這種投入人力與物力、推動藝術文化的熱忱,政府官員稱讚不已。奇美博物館的名聲也遠播海外,幾年前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有一次問到當年台灣駐英代表戴瑞明,台灣是不是有一家奇美實業買了許多的歐洲藝術品,當時戴瑞明不明所以,直到他返國擔任總統府發言人,有一次參觀奇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台南仁德這個小地方,有這樣一座博物館。

 從英國國寶級畫家高奇的作品《信息》到法國古兵器的收購,民國八十二年奇美博物館又大手一抱,買下美國亞利桑納整間私人博物館裡全部的哺乳類與鳥類標本典藏品。奇美博物館的蒐購按照既定的原則進行,以西洋藝術館的典藏為例,西洋藝術館是以完整呈現整個西洋美術史為目標,如拉突爾的作品是以人物和花的靜物最具代性,目前館內已經有一張人物畫,所以會再積極尋找拉突爾以花為主題的創作。

 另外,對於古文物館裡中國文物的收藏,則強調「中國的東西應保存於當地」的主張,所以古文物館的中國文物,沒有一件是在大陸或香港買的,所有的收藏品都是從外國人手上買回的。印證課本內容的教育功能,也是奇美博物館努力的方針;自然史館中的古生物化石陳列室裡,幾乎每樣展品都是依照國中、高中的生物和化學課本裡的內容而蒐集,學生來這裡不但可以印證學校所學,更可使學習中充滿樂趣。古文物館陳列櫃中所展示的各時期陶俑,除了具藝術價值外,更印證了中國人道精神表現,以陪葬品代替真人殉葬的事實;樂器館的名琴與古代樂器展示,則可以讓參觀者仔細玩味各時期樂器形成的差異與演進。

文化下鄉、越洋外交
 除了開放館藏之外,藝術品的交流與推廣也是奇美博物館的重要工作之一。民國八十五年初,館藏品中英國索尼克羅夫的大理石雕塑《阿特米斯與獵犬》,曾應倫敦知名藝廊之邀展出。法國著名女雕塑家卡蜜兒的《遺棄》,也在日本NHK所主辦的巡迴展邀請下,在東京、大阪等城市巡迴。另一件後巴比松畫派的法國畫家裘利恩.杜普荷之作《餵食時刻》,也外借到荷蘭梵谷美術館舉辦的「迪奧.梵谷回顧紀念展」,得到阿姆斯特丹當地極大的回響。在國內奇美博物館也經常免費外借美術館與文化中心等社教機構展覽,曾於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展出,展期三個月,參觀人數高達七十餘萬人,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全台各地的香客,真正做到了所謂的「文化下鄉」。

 如果一般的博物館是清溪游魚,奇美博物館看來實在是生猛海鮮,生猛二字除了是台灣人特殊生命力的展現之外,還有企業經營者許文龍的用心。一般博物館館藏單純,奇美則是六個部門包括西洋繪畫雕塑、樂器、兵器、自然史、古文物以及奇美企業的產業館等全包含,館藏品內容之多,範圍之廣,令人咋舌;但也因為這樣,奇美博物館總讓人有過度擁擠之感,豐富館藏與細心品味總不能二者得兼,這點許文龍心有所感,未來的規劃中,奇美博物館也積極地爭取政府協助,尋求一塊佔地數十甲,可以容納及陳列這些不同性質的館藏,希望未來博物館會有目前的四十倍大,不但有寬敞空間可以細細收藏他的珍愛,也讓這些收藏以更為舒展的姿勢,呈現在民眾面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門援建內蒙古原始文化博物館動工
大陸挽救古代彝族武士皮鎧甲製作技藝
史前館搶救台東太麻里史前遺址
貝聿銘封刀作在中國惹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