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影评﹕为何喝起倒彩声﹖(三)

“天下”、“和平”、“英雄”与“统一”--影片《英雄》中的几个关键词

人气 4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看完被传媒大肆炒作吹捧的《英雄》,撇开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段不谈,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我实在看不出这部影片深刻在哪里?更看不出有什么独创的新意。影片的主题说穿了无非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翻版,只不过在张的文本那里,国家的利益被置换成“天下”罢了。

  影片中侠士们之所以被宣扬成悲剧英雄,无非在于他们甘愿为天下人免于战乱之苦而放弃个人的恩怨和家国之恨。然而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对于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来说其实并不新鲜。所谓通过对个人一己之私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输,在中国实质上历来都是专制主义用来杀人的借口,从而把对个体精神和利益的剥夺上升为一种天然的正义。在这样的“正义”下,当然就是谁自觉地舍生取义,以“小我”献身于“大我”,谁就是英雄。然而这里的问题偏偏在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组成的“天下”。如果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应当为之牺牲自己的理由,那么这样的“天下”又将如何具体落实到天下人的身上?这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抽象又是什么?

  按照影片的逻辑,既然“天下”可以如此地高于个人的一切,那么当初孟姜女的痛哭无疑是觉悟太低了,因为他的丈夫同数十万死难的劳工一样,是在为天下人安全和平的伟大工程而献身啊!如果真欲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话,那么诗人屈原根本就不该力主抗战而理当规劝楚王早日求和投降。陈胜、吴广包括后来历代走投无路的灾民他们应该宁可饿死累死也不能起来造反,或者就是主动向朝庭缴械投诚,听任统治者的生杀处置。因为这样才能避免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而重归天下太平。还有长平之役中四十万赵国将士如果真是为天下人着想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应该向抵抗秦军,或者干脆不用等人家来活埋就统统应该自杀。因为没有这四十万人的死,天下的统一就多了道障碍。而他们遗下的孤儿寡母也当像无名剑客那样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对。因为他们今天个人的苦难恰恰是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只是“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然而我实在不知道这不是十足的奴才逻辑又是什么?

  而尤为关键的是,事实上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从来都不是真正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仅仅是为了“定万姓于一尊”去夺取天下,征服天下,从而把天下人的天下窃为一己之天下。我们的祖先庄子其实早就一针见血地洞穿了“窃国者诸侯”这一本质,然而今天我们的张大导演在这里却偏偏把帝王的江山同天下人的利益混淆等同了起来,从而把统治者拔升到了代表着天下人利益的正义位置。正是在这样一种逻辑的演绎下,所以影片中秦王在侠客们眼里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因为只有他才有能力结束分裂带来和平。而这样一个独夫民贼也居然因此从他的敌人那里找到了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原来他的征服杀伐正是为了天下人以后的安居乐业,但却始终不被理解以至默默蒙受着“暴君”的罪名。看来我们的秦王俨然成了当时天下太平的使者,造福人民的象征了!然而当影片播放到秦王突然顿悟了“剑”字的最高境界是和平,是不杀,是大胸怀时,在场观众的哂笑倒并不在于“和平”这个词是否可能出现在当时。因为没有多少人会不知道这是一个自古就已有之的基本理念,这个并不需要张某人来教导我们多“看看书”的。观众的意思其实很明显,这样高调的境界可能出自于秦王的心口么?

  而且和平本身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是靠着暴力征服和杀伐才得以换取天下太平的话,那么这样的和平对人民又有什么意义?它本身又谈得上什么正义和道义可言?和平固然是天下百姓的心愿,然而和平并不等于一切。和平是人民幸福安定的一个方面,一个保障,一个必要的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正如电影一开始朝野上下齐声欢呼的那句台词:“吾王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可见,和平的意义仅仅是统治者政权从此得以确立、巩固和保障。但是这样的和平却同“焚书坑儒”、“连坐族诛”中无数死难的冤魂无关,同那些饥寒交迫的奴隶们无关,也包括同“文革”、“大跃进”时代以及当今北朝鲜“金主体”统治下苦难恐惧的人民无关。否则陈胜、吴广、黄巢和方腊他们也不会起来造反了。因此,和平本身并不等于人民的安宁幸福、太平无忧,和平在中国对人民来说只不过是由动荡分裂的割据政权改为在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中央集权下接受专制统治,是天下人往往由一种灾难(战争)的生存方式转换为另一种灾难(苛政)的生存方式,以一种不自由来代替另一种不自由。因此,倘若像影片那样把和平当作人民幸福的同义语,从而成为人人都应当平息心中的血泪哀恨,为大一统王权而理解、接受对人民征服屠杀的理由,那么这只能说是概念的混淆和价值的颠倒!

  说到这里,看来我们还得讨论一下英雄和统一的关系。“英雄”通常是指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杰出人物。但影片中“英雄”的理念并不这么简单,而是在于只有秦王才能结束当时动荡战乱的割据局面,统一中国。统一则意味着和平,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民族文化的融合。因此统一在中国的人文历史语境中往往带有一种正义的韵味。正如影片到最后无名侠士心甘情愿地受死于行将一统天下的大秦法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慷慨献身的大义一样。于是,统一天下往往成了英雄最有力的资本和象征。即使像秦王那样的暴君,包括如今的毛泽东,无论他们屠杀过多少人民,犯下过多大的罪行,但只要一提到他们对中国统一的历史作用,就似乎可以“一俊遮百丑”地成为了不起的英雄而为后世所颂扬。

  然而这里我偏偏要颠覆的是,统一并不一定就等于正义,等于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美满。从战国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谁要是一统天下就意味着别国的灭亡,那么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就沦为亡国之奴。这肯定是无数像屈原那样爱国的子民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在当时符合人民意愿的恐怕并不是统一而更多可能是联邦分治。而且统一只是更加有利于王权对人民一元化的控制,有利于专制对意识形态的禁锢,从而导致个体精神生命和创造力的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不如分治有利于人民的自由。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辉煌同秦以后历代王朝大一统专制下的精神萎缩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果谁把天下的统一完全当成是正义的同义语,当成是老百姓饱尝战乱后的人心所向,那么这只能说是又一次的概念偷换或错位。即使退一步讲,统一至少在中国历史上也更多只是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是统治政权的四海合一,而同人民本身的利益并无多大关系。有句古话叫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纵观中国历史上每一次中原大地之群雄逐鹿,哪一次武力统一不都是建立在人民财产和生命的巨大牺牲之上?长河边千军万马,大江上百万雄师,无数百姓子弟被统治者驱往战场充当他们利益的炮灰。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惨烈之后,换来的却依然是王权代替王权,苦难代替苦难。那么这样的统一最终对于天下万民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胜败的正义性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说国家的统一就是一种正义的话,那么各个敌对的利益集团为争夺天下就都可以借假统一的正义之名而驱使人民为之牺牲,如此则究竟谁真正代表了正义?谁又有资格可以不证自明地宣称自己代表着正义?即使在当今可能爆发的台海之战也同样逃脱不了这一问题:谁究竟可以说自己代表了人民?因而真正代表了中国?

  由此在我看来统一并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为真正的英雄无疑应当是正义和美德的使者。这样的人他悲天悯人、仁爱为怀,不是去夺取天下人的权利集于一身而是真心实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这个标准秦王至多只能算个奸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个杀人犯。杀人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历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会因此就不再是杀人犯,而反成了历史英雄。否则的话那将是对四十万死难的赵国战俘的亵渎,是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孤儿寡母感情的亵渎,也是对千百万饿死的饥民的亵渎,更是对英雄本身的侮辱!

  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英雄还从未在中国历代帝王统治者中产生过。

   ◇2003年1月2日完稿(读者推荐)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内外勾结盗《英雄》西安警方全力缉查中
张艺谋梁朝伟张曼玉将访韩国 宣传《英雄》
【批评家】《英雄》影评专辑﹕世界喝起倒彩声
【批评家】王崴﹕一位歌颂纳粹的天才女导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