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夏:通過總統大選看美國政治的極端化

龔小夏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22日訊】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三次總統候選人以極唯一的一次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正好趕上美國職業棒球聯賽。副總統電視辯論本來就沒有多少重要性,要是在往年,大批的棒球迷根本不會問津。可是這次辯論的電視觀眾竟然達到四千三百多萬人。總統候選人之間的辯論觀眾就更多了。布希和克裏第一次在電視上交鋒,觀眾達到了六千二百多萬人,比二零零零年布希與戈爾第一次辯論的四千六百萬觀眾多出了一千六百萬人。總統候選人十月十三日的第三次辯論撞上了最熱門的棒球決賽,即便如此,觀眾也還有五千一百多萬。

不僅觀眾大大增加,而且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更多關心候選人中誰的個性更討人喜歡,誰更能說會道,而是將注意的重點放在候選人辯論的內容、價值觀念、以及各自的政策取向上。在布希和克裏的三次辯論中,兩位候選人無論是在個人風格、政治哲學、內外政策、社會關懷等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尖銳的對立。布希向他的選民承諾,在下一個四年任期中,他將繼續著力目前的反恐行動,以保障美國的安全。在國內政策方面,他會繼續推動減稅以鼓勵經濟。他還保證會提倡保守性的立法,包括限制婦女墮胎權、爭取通過旨在禁止同性戀結婚的憲法修正案,禁止聯邦基金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等等。克裏則批評布希入侵伊拉克的錯誤以及單邊主義的對外政策,聲稱如果上臺的話一定會更多的爭取盟國並與聯合國合作。他承諾將取消布希政府給收入二十萬以上的富人的減稅,保障公民權利,保證婦女墮胎權,繼續推進種族與性別平等,推動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以及改善公立教育。

“布希總統和克裏參議員在同一個地點講話,物件卻是不同的聽眾。”在一次電視辯論過後,某位元著名的政治評論員作如是觀察。這句話,一語道破了美國政治最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兩黨都注重首先發動自己的基本群眾,而不是中間派選民。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基本力量相去無幾。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位,二零零零年合格選民有一億八千六百萬,登記投票的選民一億三千萬,實際參與投票的一億一千一百萬。就登記的黨員人數來說,民主黨略微多一點。大概有百分之三十的選民登記為無黨派的獨立人士。在獨立人士裏面,傾向於共和黨的大概占百分之二十七,傾向於民主黨的占百分之二十五。真正拿不定主意的人還不到一半。

本屆布希政府上臺之前,美國總統競選中兩黨通行的做法,都是集中力量爭取少數持中間立場搖擺不定的選民,也就是上面所謂獨立人士中沒有注意的那一半。兩黨的決策人都認為本黨基本選民無須說服,誰能爭取到中間派,誰就能入主白宮。在這一邏輯的支援下,美國政治長期以來都具有一種“取中”的傾向,候選人的政策不斷往中間路線傾斜,溫和派往往比極端派更能占上風,兩黨政策的相似也遠遠大於差異。

這種做法固然不錯,但是長期如此,卻造成了美國選民對政治的冷淡。搖擺的中間派本來就多數是一些沒有多少政治熱情、對國家大事不甚了了之輩。他們中許多人關心的只是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他們是否能夠獲得減稅,他們的醫療保健是否能夠得到保障,等等。政治人物們要遷就這些選民,要對他們作出允諾,就必然會忽視甚至違背自己政黨內部基本群眾的利益和信念。在許多選民們看來,無論哪個政黨上臺對他們的生活都沒有多少影響,而且多數想當總統的人都是些沒有原則、沒有信仰的傢伙,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力而不是選民的利益。因此,兩黨都有大批基本群眾根本不去投票,投票率下滑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九九六年投票率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只有百分之五十四。二零零零年也只有百分之五十五。至於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多數觀看的選民尋找的不是候選人在政策上的差別,更不是候選人的承諾,而是他們是否會討好觀眾,是否具有幽默感,甚至在形象上是否英俊漂亮。的確,如果兩黨沒有多大差別,如果競選承諾反正不會兌現,選民為什麼不找個看上去更順眼的總統呢?

這種情況正是被現任總統小布希一手改變的。自從在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問鼎白宮以來,布希無論是在競選還是在執政中都一反過去兩黨的習慣,非但沒有往中間找齊,反而不斷地向共和黨極端右翼靠近,甚至往往不惜違背大多數選民的意願。比如在婦女墮胎權的問題上,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婦女應該有墮胎的自由,甚至布希自己的妻子也傾向于支持墮胎權。布希卻採納了基督教極端派的反墮胎權立場。在墮胎權上的爭論又禍及了胚胎幹細胞研究。雖然保守派的偶像雷根總統的夫人南茜‧雷根出面呼籲支持該項研究,布希不為所動,依舊不批准動用聯邦經費。

從短期收效來看,布希一反兩黨政治傳統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招數。布希本人雖然蠢頭蠢腦不學無術,但是卻頗會用人。他的政治高參裏面,有一位經常與他形影不離的卡爾‧羅夫。羅夫已經效忠於布希家族三十年,被人稱作“布希的大腦”。他深諳美國政治的訣竅和選民心理,明白要贏得今日的選民,最重要的並不是爭取中間派,而是發動與激勵自己陣營裏面的基本群眾。這些基本群眾尋找的是信念堅定、決絕果斷的領袖,而不是搖擺不定,只會跟著民意測驗跑的政客。如果沒有這樣的領袖,這些選民或者不投票,或者會另外去尋找自己的代言人。老布希九二年競選連任輸給克林頓,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大批共和黨的基本群眾將選票投給了看上去信念堅定的第三黨候選人佩羅。共和黨的領袖一旦能夠穩定基本群眾,贏得了堅定果敢的名聲,壯大自己陣營的聲勢,就必然能夠影響中間派。如果民主黨的候選人還囿于以往的做法,那麼不僅拿不到中間派的選票,連自己的基本群眾都會丟掉。

憑藉著這一高招,布希過去四年的任上在社會經濟政策上日趨保守,在對外政策上始終強硬,特別是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布希政府更是憑藉反恐來爭取到了大批本來在政治上持溫和態度的選民。而民主黨領導層則仍然動搖不定,在內政的決策上模糊不清,在對外政策上又被共和黨排山倒海般的反恐聲勢所挾持,左翼參議員包括克裏和愛德華茲在入侵伊拉克上都投了贊成票。在咄咄逼人的共和黨保守勢力面前,民主黨的大員們看上去就像是一些手足無措的昏庸無能之輩。連許多民主黨人也管他們叫“雞屎”— —英文中對膽小無用者的蔑稱。

然而,正在民主黨高層面對布希束手無策的時候,這屆政府的極端保守與強硬的內外政策卻激怒了民主黨的基層群眾。二零零三年底,民主黨內競選總統提名還剛剛提上日程,黨內高層還在附和共和黨掀起的愛國大合唱,以東西海岸年輕人為主體的反戰運動就推出了他們大膽而直言的候選人霍華德‧迪恩。名不見經傳的迪恩重炮抨擊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一下子就說出了許多人在鋪天蓋地的愛國聲勢中不敢說出的心裏話,很快在提名競爭中拔了頭籌。雖然迪恩由於政壇經驗不足而沒有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他卻將反戰的宗旨納入了民主黨今年競選的議程。從那以後,民主黨才開始順應其基本選民的要求,逐漸形成了如今克裏所採納的旗幟鮮明地批評伊拉克戰爭以及一系列社會改革計畫的競選綱領,民主黨在社會基層的力量也才逐漸恢復元氣。是以不少民主黨積極分子都表示,如果這次民主黨能夠贏得大選,功勞不在克裏,而是在民主黨的基本群眾。

自從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以來,美國社會還沒有這麼分裂過。在本屆總統大選裏,共和黨以對內保守對外強硬的姿態全力動員了他們的基本群眾,民主黨則推動對外結盟對內改革的政綱調動了自己的支持者。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無論是白人為主還是少數民族占大比例的選區,整個美國對選舉、對國際事務、對社會政策空前關心。各州選舉機構都報告說,有大批過去從來不投票的選民前來登記,以至於地方選舉機構無從應付。美國已經很多年沒有過這麼針鋒相對、這麼具有實質性意義、這麼吸引人民參與的總統選舉了。

2004年10月17日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龔小夏:什麼將決定今年美國總統大選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